古籍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记录的内容必须符合事实.并须有明确的时代和作者等.事实上这些基本要求常常不能满足.这样的问题是整理古籍者会时常遇到的。远在战国时期.这个问题就受到重视了。如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而三简而己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记武王伐纣一事.孟子认为其文写得过于夸张.不可尽信.所持理由虽然主观性较强.态度是可取的。东汉时班固著《汉书·艺文志》.明指一些古书为后人訛名之作.如杂家.“《大.禹》.二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农家.“《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农耕事. 訛之神农。”后世各代都有人指出一些古书名实不相符合.认定是伪书 。清代的姚际恒所著的书.即称为《古今伪书考》。民国时期.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着重发挥辨伪之义;又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在总论中有系统地论述了战国以来从事辨伪的书和著作。又张心著《伪书通考》.把过去有关辨伪的书事都集合起来。当时辨伪的风气盛行.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许多古书的伪訛之迹都被揭露出来。这原是一件大好事.而由于工作中的某些偏差.却得到了相反的效果。(详见下文)又因辨伪是一项细致深入的工作.一般人既缺乏认识.更无此功力.于是视辨伪工作为可有可无之事.因而许多伪书反在古籍整理的名义下.散播流传起来.成为批判地接受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大障碍.本文只能原则性地指出一些要点.细节则旧日的辨伪之书多有论述.今可从略。 往日学者所做的辨伪工作.最大的偏差是只辨明了古籍的内容与作者的时代不合.或与作者的思想事迹不合等.便定为伪书。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极受尊重的古籍显露了原形.使一些人产生了失落感。如经书是历代最受重视的.其中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者25篇.被证实为伪书.《今文尚书》28 篇.其中也有一部分为后人所作.并非当时人的纪录。《易经》中的《十翼》.相传为孔子所著.终被证明为秦汉时人的作品。《周礼》一书.向来认为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成就经多方而证明其成书时代不能早于战国时期.与周公无关。我们一向是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豪的.其证据即在有许多古书记载.忽然大部分被证明是伪书.产生失落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从考古的发现看.我国的古代文明不止有五千年.不过不是伪訛的古书所说的那个假象罢了。原来古书辨伪是一项革命性质的工作。革命工作.一般要分为消极性的破坏和积极性的建设两个阶段。辨伪必须打破旧的体系.正是破坏性的工作.重要的是必须继之以求真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辨伪之学盛行的时候.这一点便未做到。如梁启超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部分共分五章.其中一至四章.详论辨伪工作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和来历及辨别伪书的方法等.并历述了辨伪学的发达情况。只有第五章是伪书的评价.内分点:(1)保存古籍 ( 2)保存古代神话;(3)保存古代制度;(4)保存古代思想。这部分略具辨伪的积极意义。总论部分共68页.第五章只占2页稍强.与前四章的比例是33: 1.轻重之间极为明显.在读者的思想上产生失落之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