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春秋左传注》勘误四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淑一 参加讨论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的巨大学术成就为学界所公认,然知者千虑,亦难免有失,此书虽已有中华书局1990年修订本,但注文中仍存少许瑕疵,现披拾四则如下:
    1,《左传》桓公二年:“师服日:‘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藕曰妃,怨祸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杨《注》:美好姻缘谓之妃,妃即配。孽缘谓之仇。案:杨《注》以良缘、孽缘解释“嘉藕”、“怨祸”于《传》文未合。其实“怨藕”亦可指敌对的双方,《后汉书·郑弘传赞》:“郑(弘)窦(宪)怨藕,代相为仇。”《隋书·北狄传·突厥》:“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种万类,仇敌怨祸,泣血柑心,衔悲积恨。”同理,“嘉藕”也应当可以指友善的双方。师服之言意在说明晋穆侯为其两个儿子命名之不正,名不正则预示着兄弟两族将互为仇佛,其所谓“嘉藕”、“怨藕”,正是指友善或敌对的双方而言,而与姻缘无涉。
    2、《左传》阂公二年:“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杨《注》:梁是姓,余子为其字,养其名,若百里孟明视,皆姓、字、名连言。晋有梁五、梁由靡、梁丙、梁益耳,俱以梁为姓。案:
    “梁”当为氏而非姓。三代以上,姓、氏有别,姓自姓,氏自氏,二者不相混淆:姓是姓族的血缘标志符号,所有出自同一祖先并按一定世系关系(父系或母系)认定的子孙都被包含在“同姓”的范围之内;而氏只是姓族内部各个血缘分支的标志符号,其意义在于将姓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者组织起来,以区别于其他血缘关系疏远者。一姓当中可以包含数十百个氏,譬如姬姓,就包括鲁之孟孙、叔孙、季孙、减孙,郑之罕、良、游、国、驯、丰、印,卫之宁、孙,晋之栗、羊舌等若干个氏。此梁氏,根据唐林宝《元和姓纂》乃出于赢姓,《元和姓纂》卷五阳胡:“梁,赢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并其后也。”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梁氏条与《元和姓纂》说法略同。据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姓氏表》,当时与梁氏同出于赢姓的还有秦、黄、葛、江、徐诸氏。
    3,《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日:‘则以观德,德以处事……”’杨《注》:《周礼》,据文,当是姬旦所著书名或篇名,今已亡其书矣。案:周公虽然姬姓旦名,但称其为“姬旦”却并不合于先秦姓氏制度,三代以上惟有女子称姓,男子虽有姓却并不以姓称,顾炎武《原姓篇》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①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女子称姓是出于维护同姓不婚的需要,所谓“妇人以姓配字,因示不适同姓”,②而男子因在婚姻中处于主动求取的地位,无系姓的必要,因而以氏、名、字、官、爵等相称即可,男子称姓是直到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变化以后才出现的。(1)3公在先秦典籍中虽然多次被提及,但均无称其为“姬旦”者,
    “姬旦”一称最早见于《晋书·王浑传》:“是故周公得以圣德光弼幼主,忠诚著于《金滕》,光述文武仁圣之德。枚于大晋,姬旦之亲也。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类似的还有称周文王为“姬昌”,《晋书·姚兴载记上》:‘,(吕)超曰:‘……琳琅出于良岭,明珠生于海滨,若必以地求人,则文命大夏之弃夫,姬昌东夷之摈士。但当问其文采何如,不可以区宇格物。”’盖晋时人对先秦姓氏制度便已不甚了了,遂以后世制度比附先秦,以后递相沿用,“姬旦”、“姬昌”之称屡见史书,杨《注》之误一本于斯。
    4,《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日:‘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杨《注》:若敖为楚武王之祖,其后人以若敖为氏。案:杨《注》盖本于((通志·氏族略》,((通志·氏族略第三》“楚人字”条下:“若敖氏,半姓,楚君若敖之后也。”郑樵自注曰:“若敖者,楚君熊义字也。”熊义即《史记·楚世家》之熊仪,楚武王之祖。但据《史记·楚世家》:“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拭,周东徙(公元前770年),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二十七年,若敖卒。”则楚先君若敖卒于公元前763年。而由《左传》宣公四年所载楚若敖氏之世系看,若敖生期伯比,阔伯比生子文、子良,子良生子越椒,即若敖为子越椒之曾祖。而子越椒死于鲁宣公四年,即公元前605年,倘若此若敖果然如杨先生所注为楚先君之若敖,则若敖与子越椒在时间上相距将近一百六十年,而世代上却仅历四世,其于常理似乎不大可能。杨先生于同年《传》下文“初,若敖娶于郧,生圈伯比”一句注释当中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尝日:“据《楚世家》,楚先君若敖当西周之末、东周之初,与此若敖恐非一人。”惜其未对通篇注文作全面检核,致有此误。
    ①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三引顾炎武《原姓篇》,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②《公羊传》隐公元年:“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休注。
    ③参见拙作《姓氏合流论略》,《华南师大学报》200(〕年2期。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1l月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