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元声韵学大成》版本及研究状况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邹德文 参加讨论

     万历年间的韵书、韵图最具“革新”特点①,这种革新体现在韵书与韵图合一;体现在对时音的反映;体现在韵书创制力图独树一帜;体现在欲以所作韵书反映官话,并成为天下语音的标准。这批韵书的产生“说明万历年间的等韵学颇为发达;同时也说明语音变了,等韵学的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②更说明万历年间的语音研究非常重要,这批韵书、韵图具有重要的语音史价值。淮阳沫的《元声韵学大成》就是这些韵书中很有特色的一部。然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该书评价很低,历代相关书目虽有记载,但评价总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评价并不切合实际,近人和当代学者做概述性的文章书籍,对《元声韵学大成》亦不见深人剖析,评价仍不够客观。本文对该书的作者、版本、研究状况加以介绍和考证,对该书在语音和语音史研究方面的价值加以讨论,希望籍此使该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认识和重视。
    一、《元声韵学大成》的版本
    1,《元声韵学大成》脱稿在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因其自序中说:“甲戌春致归”,甲戌为万历二年即1574年,“翻阅几五载,七易稿乃成恢,”所以该书脱稿于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刊印,书前是吴同春序,写作时间为“万历八年岁在庚辰上元日(按:上元日是正月十五日))".A阳沫自序时间为“万历戊寅阳月至日(按:阳月是阴历十月。至日当是冬至日。但冬至日一般在阴历十一月中。存疑)’’。自序在脱稿时,吴序在刻印时,是为初刊本。万历八年庚①这批韵书包括蹼阳沫《元声韵学大成》( 1578年)、桑绍良《青郊杂著》( 1581年)、本悟((韵略易通》( 1586年)、 徐孝《司马温公等韵图经》(1602年)、吕坤《交泰韵》(1603年)、袁子让《字学元元》(1603年)、叶秉敬《韵表》 (1605年)、张元善、徐孝《合并字学集韵》(1607年)、乔中和《元韵谱》(1611年)、吴继仕《音声纪元》(1611 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发现的《韵法直图》、程元初《律古词曲赋叶韵》十二卷(1614年),又有李世泽 《韵法横图》(又名之为《切韵射标》),关于该书成书时间,《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不载,《中国语文学家辞典》 说李世泽为明末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吕维棋撰《音韵日月灯》,书成于崇祯六年(1633年),此书也可计人这 一批次之中。②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一版228页 辰刊本半页高十九厘米,宽十三厘米,今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罕见韵书丛编》收有初刊本的影印本,该版缺卷二第四十六页,此本为笔者所用底本,缺少的卷二第四十六页据郑云竹重梓本补。
    2、该书又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书林郑云竹刻本,书前有淮阳深自序,时间作“明万历戊寅月上烷之吉”(按:阳月为阴历十月,上洗泛指上旬,朔日即农历初一,称为吉)。序也是1578年的。又有书林郑云竹重梓字样,时间为“万历戊戍季冬月之吉”(按:季冬月为阴历十二月,因四季中最后一个月称为季)。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印。颇为难解的是吴同春《刻韵学大成叙》,时间作“万历丁酉岁秋八月上烷”,丁酉是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笔者核对,两种版本的吴同春序并无不同,却分属两个不同时间,一为1580年,一为1597年,相差十七年。该版今收在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原书藏于浙江省图书馆。经认真核对,该书万历八年初刊本与万历二十六年重刊本确为同一底本,并无不同。二书都有吴同春的刻韵学大成序、淮阳沫自序、字母表、目录、正文分四卷。戊戍本又有书林郑云竹重梓等字样而庚辰本无。
    3、据日本学者庆谷寿信先生《淮阳沫(韵学大成>与王文璧<中州音韵>》一文说:‘《韵学大成》的版本,根据内阁文库藏本,至少也有三种。也许此外也会有,但现在可以实际见到的内阁文库藏本有‘二七八函一七四号,’‘二七八函一七三号,’‘二七八函一七五号,’‘经四五函一号’四种版本,”其中“二七八函一七三号”缺一卷,所以没作介绍。从庆谷寿信先生对“二七八函一七四号”的介绍来看,应当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郑云竹重刊本。“二七八函一七五号”没有自序,庆谷寿信先生说:“不知道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自序,”我们所见万历八年庚辰本已有自序,显然“二七八函一七五号”是有缺失的,而正文与“二七八函一七四号”当为同一底本,但有差异。“经四五函一号”有‘《元声韵学大成序》第一页一第五页、((刻韵学大成叙》第一页一第三页和自序”,接《序》与《叙》之后,就有“字母”表,,版心里有“三”、“四”而缺第一页、第二页。第五页是目录,这跟二七八函一七四号,二七八函一七五号相比,页蜘Dq序是一样的。按庆谷寿信先生推论,“经四五函一号”可能是重梓的原型。但是,日本内阁文库诸本的先后关系尚不能确定,庆谷寿信先生在研究时,是以二七八函一七四号作为底本的,缺落部分则根据经四五函一号来补充。
    以上,国内两种、日本四种即为该书目前所知道的版本情况。所幸国内两种版本并无缺落,除“二七八函一七四号”根据庆谷寿信先生介绍或可能推论其版本外,其余日本藏诸版本,我们无从见其全貌。因此,也就不能论其版本源流,从版本种类较多以及曾再版这些情况来看,该书应该曾是一部重要的韵书。
    二、《元声韵学大成》的编撰体例
    该书是一部“等韵化的韵书’,①或称该书是“表现明清时代读书音的韵图”②,路建彩先生(2000)在他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元声韵学大成>与明代吴语》一文中将此书体例概括为:“以韵为纲;以声为序;兼顾开合细洪;平声字作音节代表与四声相承;列字有序;释义详备;注明异读。”严格地说,该书仍是韵书,径直看作是韵图是不合适的。李新魁(1983年)说:“在体制上,此书与韵书的形式相近,但也略具韵图的特点,不能算是典型的等韵图”。③
    该韵书在序后,开篇即列字母三十个,依次为:新鲜、场涎、秦前、亲浅、津剪、申闪、神善、仁然、陈崖,慎阐、真展、邻连、廷珍、汀澳、丁典、因堰、宁碾、寅演、行贤、兴显、轻遣、勤乾、经赛、民免、贫弃、宾扁、愕偏、分反、坟范、文晚。这三十个字母就是赵荫棠先生说的“助纽”,“新鲜仁然,在《韵镜》上名为归纳助纽字”,但严格说来,淮阳沫的三十字母与《韵镜》的助纽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淮阳沫的字母是直接做声母用的,而《韵镜》等书的归纳助纽字仅是为了助拼切字音。其次,在具体选字上,二者有不同,《韵镜》助纽字中,为蹼阳沫完全采用的有三个;每组两字中,有一字相同的有十个,且大多为第一个字相同。第二个字,《韵镜》多选平声①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2一版14页②姜幸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M].书目文献1992一版4%页③李新魁汉语等韵学〔M].中华书局1983. 231页字,淮阳沫多选仄声字。《元声韵学大成》在三十字母下面,以双行小字列出该字母在本书注音中所注过的小韵代表字,并有统计数字。以“新鲜”母为例:
    新鲜(松僧星新询恍孙心参思西虽须苏梭腮桑相散酸鱿三纤先宣萧骚赛些雪惰渡凡三十二音)例中“松、僧……”等三十二字,均为小韵代表字,这些代表字的声母均为“新鲜”,全书用“新鲜”做声母的小韵代表字计有三十二个。这当中,有“新”字,即“新”的声母是“新鲜”,但没有“鲜”字,其实“鲜”字的声母也是“新鲜”,对此,庆谷寿信先生似以为疑,三十二字中没有“鲜”字,是因为作者没选‘鲜’做小韵代表字。该书编撰时,只选平声字做小韵代表字,并把同音字列在小韵代表字下,这样选择哪一个平声字做小韵代表字,就有较大的随意性。该书只给平声的小韵代表字加注声母,其它的上、去、入声字则不加注声母。例:“宗(平)兹松切加津剪……”总(上)、纵(去)、足(人)则不加注声母,这三组字也列“宗”小韵内,不另立小韵。这样,在“津剪”声母下,就列上一用例字“宗”。这种情况很常见,《元声韵学大成》的三十组字母,因第二个字通常选仄声字,因此第二个字不能成为小韵代表字,这样字母下列出的用例字就常常没有第二个字。核对的结果是:二十四组声母的第二个字没有列入用例字,即缺少下列字为用例字:鲜、浅、剪、闪、善、崖、阐、展、珍、澳、典、堰、碾、演、显、遣、赛、免、弃、扁、偏、反、范、晚。可见,没有“鲜”是常例,这些字中,几乎都是仄声字。还有四组缺少第一个字为用例字,即缺少:仁、陈、经、行。第一、第二两字均不列为用例字有两组字母:陈崖、经赛。第一、第二两字均作为用例字的有四组:场涎、秦前、邻连、勤乾,这四组的第二字也是平声字。所以,平声字不一定全作为用例字列出,仄声字一定不能作为用例字列出。淮阳沫自己核定计有“七百五十六音”,是字母下小韵代表字用例字的总和,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全书计有小韵代表字七百五十六个,也就是加注声母的字,三十个字母与二十八个韵部组成了七百五十六个音节,且调为平声。还要说明的是字母中的“廷珍”,出现在书中却是变体“廷佃”,“亭佃”。“贫弃”也仅限于字母目录使用,正文中作“贫便”“平便”、“平弃”,“经赛”在正文中常作“巾赛”。类似现象还有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是用字的随意?还是刻工的改动?尚不得知。
    该书分韵二十八部,依次为一东钟、二弘萌、三庚生、四京青、五真君、六棒文、七寻侵、八岑替、九支思、十齐微、十一崔危、十二须鱼、十三苏模、十四歌戈、十五皆来、十六江黄、十七姜阳、十八山关、十九寒干、二十桓欢、二十一参含、二十二监咸、二十三廉纤、二十四先天、二十五萧豪、二十六家麻、二十七车遮、二十八尤侯。共计七百五十六音。 该书正文分四卷,每卷含二十八韵部中不等的韵部,每一韵部含数目不等的小韵,小韵排列基本有序,原则上先开口后合口,唇音字列在食口之后,先细音后洪音。全书均以平声字作小韵的代表字,每一小韵的平声列反切,并加注声母,上、去、人声列在平声之后,不再注音。另用“北音附之”标明《中原音韵》中“_人派三声”的字,即原人声字派人三声,淮阳沫把这些字附在阴声韵的平、上、去之后,标明它们是“北平、北上、北去”,意在说明这是北方的音系而不是“元声”,即不是淮阳沫认可的标准音,最后一个字下再注“见某人声”,指明这些字在人声韵里的位置,这些字都是重出的。如果是多音字,则一一注明,并且将多音字根据具体读音分韵别居。除注音外,该书还收众多异体字,异体字列在正字之下,以“上同”、“三同”、“四同气!‘五同”等说明异体字,从而使该书收字很多,根据路建彩先生(200。年)统计,全书唾字3591“字,比《广韵》的26194(李长仁,19%年)还多出近万字。同其它的韵书一样,该书也兼有辞书的特点,对所收字都有释义,释义用语比较简略,只释字义,不引例句,如果一字多义,则兼释之,义项分开,用一短竖代表所释之字。
    以上是《元声韵学大成》一书的编撰体例及撰修特点,有研究者研究表明,这部书“沿袭了((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这两部有影响的韵书的编撰体例,即以韵图的方式编制韵书”①。那么,该书对《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的编撰体例到底有哪些继承呢?我们知道,若论传承,受等韵影响的韵书始于《集韵》,接下来按宁继福先生授课云:《五音集韵》是中古音与近代音结合的一部作品。《五音集韵》是等韵化的韵书,该书缩小即成韵图。韩道昭改并《广韵》、《集韵》的基础是①路建彩《元声韵学大成》与明代吴语【D〕未刊 “等韵化”,该书将每一韵部中的小韵按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起于见组牙音,止于来日,并标出小韵的开合等第。这实是等韵化韵书的开端。(详见宁忌浮先生((校订五音集韵》中华书局1992年一版)对此,董同稣先生《汉语音韵学》(台湾,183页)认为宋修“集韵”以及金韩道昭“五音集韵”是一派受等韵影响的韵书。此后《古今韵会举要》也是以韵书加韵图的形式出现,董同酥先生认为此书“出于宋末元初,是超乎韵书与韵图,能成整个的表现宋以后语音系统的一项重要资料,在形式上,他是照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为一百零七韵;每韵之内,又如韩道昭的五音集韵,依字母次序排列。”(111页)《元声韵学大成》一书先定二十八韵部,然后确定每韵部中小韵所属声母,再列四个声调。显然是继承了上述韵书的编撰体例的。但并没有继承两书所列的开合等第,这应算是一大特点,继承是有选择的继承,仅是揭示出当时“开合等第”已有变化。不仅如此,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孝的《合并字学集韵》也是等韵化的韵书,徐孝还做有《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有研究者盛赞此书“从体例到音系,都表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曹正义革新韵书《合并字学集韵》述要【JJ.文史哲1987.5),但也承认该书“从收字及按传统字母排列来看,大体以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为基础进行删并。”(同上)《元声韵学大成》在编撰体例上,与《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等韵书是不同的。但从诸种时代相近的韵书撰修体例来看,以韵图的方式编制韵书是元明多种韵.书都在使用的体例,但对《五音集韵》等书的编修体例取舍会有不同,这样可以把传统的等韵与当时的实际语音恰当地结合在一起,能在等韵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时音的描写实践。
    三、(元声韵学大成)研究及评价的状况
    《元声韵学大成》问世以后,历代相关书目多有记载和介绍,有关书籍也有评价。
    1、书成两年后刻印时,吴同春为该书作序,最早对该书及作者做出评价,他说作者“慨四声之散而无统”,因此“爱稽声音文字,质诸经史,正以语言,著《韵学大成》一书。审声殊密,,析理极精,每韵而四声具焉,无则缺之。是书出而音韵之道备矣。诚《正韵》之羽翼而后学之指南也·,·…”
    (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序作常有美言,但上引文字则揭示出:第一,该书保留人声,因而四声具焉;第二,该书当是《洪武正韵》一系的韵书,故能对《洪武正韵》有所“羽冀”。这个观点,赵荫棠先生是吸收了的,所以尽管他不曾有机会细读此书,但仍将此书列人《洪武正韵》一系“南音”系统内。
    2、明朝黄虞樱《千顷堂数目》卷三载“淮阳沫《元声韵学大成》四卷号真庵,万历戊寅序。”此书当是万历六年戊寅本。
    3,《四库全书提要》卷四十四,经部小学类存目二里有:‘,((韵学大成》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淮阳沫撰,沫字贞庵,广德人,嘉靖丁酉举人,官南昌府通判。是书大抵本之《中原音韵》。而不取其入声隶三声之说,又广其十九部为二十(按:当为“二十八,’),如鱼模之分为须鱼、苏模,江阳之分为江黄、姜阳是也。其字母则专以新鲜、仁然等立法,稍增益之为三十母,而不用见溪群疑四等门法,意在简捷,然新鲜等母,仍即字母之变,不识字母,又乌从而识之?其所分各部,亦无义例。既云弘荫不宜人东钟,又不附之庚青,且分京青为庚生、京青二部,真所谓进退失据者也。
    “这个评价应当是直观的,并不是建立在对该书音系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不客观、不公允的。淮阳沫的分韵是有音系根据的,另立字母也是事出有因,这些在下文会述及。正是这个明显过低的评价,影响了后代多种书籍对该书的认识,并导致这本书几百年来不曾被重视,一直默默无闻。
    4、清朝谢启昆《小学考》卷三十六记载淮阳沫撰《韵学大成》引用了清朝张九征等编的《江南通志》,在《江南通志》第五十一卷人物、广德州条,有介绍性文字。
    5、赵荫棠先生《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年,上海)第三编,“等韵之改革”中先引《四库全书提要》的评论,然后说:“我们从这一段批评看起来,亦可稍得其全豹之一斑。新鲜仁然,在《韵镜》上名为归纳助纽字,窥名思义,即在使人容易了解总母也。今淮阳氏削总母而存助纽,可以说是又化简为繁,殊不知要。惟其为三十母,及不取人声隶三声之说,显系《正韵》一派。”说这段话时,作者尚未见原书,在校对时才得见原书,见到原书以后,作者仅是录其字母与韵目,并无深究,故赵荫棠先生的评价最多是对《四库全书提要》评价的引申。
    6、以下当代学者在其著作中都提及《元声韵学大成》,李新魁先生《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姜幸华先生《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耿振生先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上述论著对《元声韵学大成》所列的声母、韵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或说明此书与章舫的《韵学集成》音系基本相同;或认为该书表现的是明代读书音;或认为此书是“等韵化的韵书”。我国台湾省学者林平和先生著《明代等韵学之研究》一书,在第二章第一节用一个专题讨论了淮阳沫《元声韵学大成》,对作者、内容与体例略加介绍,涉及内容没超过本文所述,对该书的评价也不离《四库提要》。林平和先生将淮阳氏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作了简单的一一对应,指出《元声韵学大成》缺少敷、知、彻、娘、床、疑六母,这与事实小有出入,三十六字母与本书三十字母的对应关系远非如此简单。林平和先生还将本书的二十八韵部与《中原音韵》十九韵部列表进行了分合比较。看上去诸家的讨论都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7、近年来,有两位学者专门对该书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一位是日本学者庆谷寿信先生,撰《淮阳沫<韵学大成>与王文璧<中州音韵>》,刊在《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56号,昭和57年(1982年)3月31日发行,又有《明代韵书编纂的特色一以内阁文库藏淮阳沫<韵学大成>为基础》一文,刊在《平山辉男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现代方言学的课题》第3卷,《史的研究篇》;另一位是路建彩所撰硕士论文(((元声韵学大成>与明代吴语》,(2000年5月1日,未刊稿),该文的一部分以《论<元音韵学大成>的语音性质》为题,刊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2002年6月第2期。上述文章各有侧重,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元音韵学大成》的性质、特点以及该书在语音史上的地位。庆谷寿信先生就《元声韵学大成》在日本的版本进行了详考之后,将该书与《中州音韵》以下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一是两书的反切,从二书反切的异同(52%异),说明二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是二书的分韵,讨论了分韵差异性的成因,以及《元声韵学大成》分韵的规则和体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第一,两书当为同一音系的韵书,但多有不同。第二,《元声韵学大成》有吴方言的特征。第三,《元声韵学大成》具有规范意识。第四,淮阳沫认为《中州音韵》是北方音系的书,而不是标准音,故试图予以纠正,以“自身所操的南方音的体系当作折衷线。其结果,形成的是与淮阳沫的规范意识相一致的音韵体系。这当中,不可否认的是多少有不合适的地方。”庆谷寿信先生还就《元声韵学大成》中的“人声韵”问题做了深人的探讨,指出“有把人声韵搭配于大致对应于阳声韵的,不仅如此,同时也有把人声派进平;上、去三声的做法。”就是说,《韵学大成》的保留人声不同于((广韵》,而是有自己独特的音系。路建彩先生对《元声韵学大成》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该书与明代昊语的关系,认定该书音系的性质为:“以明代昊语为基础,参照历代韵书音系并参考北方官话特征的‘存雅求正’的复合语音系统。”根据是:第一,作者是广德人,广德自古便是吴语区;第二,将该书与同时代的昊语系韵书《声韵会通》、《字学集要》做对比,发现该书“更趋保守地反映了吴语实际”,这种“保守”是因为作者有“正音”观念。
    上面对《元声韵学大成》的评介及研究,是一个逐渐深人的过程,这与近年来明清语音研究成为音韵学的热点密切相关,鲁国尧先生给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2001年,厦门大学出版社)所做的“序”中阐述了这个观点,认为“近20年来,明清音特别是明清官话音的研究成为音韵学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个热点研究里,对《元声韵学大成》的研究仍显不足。明清两朝对此书评价过低,这是学术界共识,今人的研究也不能算全面,有许多问题仍未清晰。该书反映了南方音,这是几位学者都曾论及的,这个“南方音”是什么?是昊语?还是带有南方方言特点的官话音?是“读书音”?还是“时音”?更进一步讨论:这个所谓南方音就一定是“吴语”吗?周德清是江西人,其作《中原音韵》反映的是何地语音或有争论,但一定不是江西话(赣方言)是无争议的吧。该书的语音基础仍需讨论。该书参考了别种韵书,这应当没疑问,问题是参考了哪些韵书?仅仅是王文璧《中州音韵》吗?会不会还有对其它韵书的继承呢?如果有,继承了多少,继承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揭示该书的特点以及在语音史上的地位,是不是讨论就更加深人了呢?
    四、对《元声韵学大成》的价值的认识
    I、从淮阳沫自序看其正音意识
    《元声韵学大成》淮阳沫自序如下:
    声之来也,由人乎哉?风雷无形也,时触之而有声;鸟兽无言也,情触之而有声;金石草 木无知也,物触之而有声。为平、为上、为去、为入,随触随形,万古不易,是谓元声。唯人 也,灵于万物,故会万物之声为声,亦随所习而异声。字也者,幕写元声之情状。韵者,声之 叶、字之府、诗歌之所由纪也。古诗无专门,亦无定韵,随心志之,感于物形于声者,就字叶 之。至齐梁沈氏始分四声韵,为诗家宗,惜其语言近俗,疏而不详。自后羽冀字文者,或分或 合或简或繁,大约泥于古诗,以沈韵为成案,中间牵制乡音影响,切法承讹袭谬,殊无有得。 其元声厘正之者,独《中州韵》一书为世标帜,且不免偏用北音,如四寺、试事、携回、江姜 之类,纤微莫辫,至以入声分隶三声,则天地之元声,且阔其一矣。是可为天下之通音乎?余孩 提时,甫能言即知平上去入,先君子尝指目前事戏问之,讯口应声,百试不差。既成童,见乡 塾切字含糊不明,因即一字试切之,随口协韵。跃然曰:“此吾口舌中元声耳,始置之。”后奔 走南北,磨砺数十年,习知天下通音。进取未追也,甲戌春致归,杜绝人间事,搜括古今字学, 较音声异同,先定字母三十,则务循元声一气调之,四声相协乃为一韵,古韵不协者分之,北 音附之,讹者正之,一字数义者备释之,字同声异者互见之。参之以经史,辩之以字傍,会之 以意旨,正之以语音。为韵二十有八,为音七百五十有奇。散逸之余,虽不无鲁鱼、亥系之失 而元声既得,质鬼神证古今,亦庶乎其不差矣。余不习诗,点画更迟钝,独谐声切字有不由于 师授者,岂天启余衷,故厄余志以繁琐之责属之余乎?是未可知也。余知之不以正之,既正之 不以公诸人,竟与其身泯没无传焉,是弃天也。翻阅几五载,七易稿乃成性,爱命之日《元声 韵学大成》。愿与天下后世诸君子共正之。
    从淮阳沫的理论主张到他的编著实践,都体现出他的正音意识。正音意识包括两层意义,一是认为天下即存有正音;二是他的韵书可以成为天下语音的范式。他认为天下声音有“元声”,元声就是人可以发出的本来的声音,是自然的人类语言,因为有所谓的“元声”,所以一定会有通行天下的正音。“元声”是天下有正音的理论基础。这个正音是什么样的呢?淮阳沫首先是从自己的口语语感感悟到的,“甫能言即知平上去人”,且“因即一字试切之”,都能“随口协韵”,其次淮阳沫“奔走南北,磨砺数十年,习知天下通音。”这个“天下通音”应该是无论南方北方,都能运用自如的语音,南北方语音有极多的共同点,而且数十年语音都不曾有重大的变化。我们据此可知淮阳沫所说的这种语音应当是适用范围极大,音系相对固定的语音,应当是官话读书音。但是,南北语音也不是没有些许差别,因此淮阳沫在其著作中区分出北平、北上、北去。但这些差别在淮阳沫看来,并不影响“天下通音”的存在。实际上,正音也就是淮阳沫的所谓“元声”,这种音只能是理论上的标准音,是语音的最高规范,现实中很难以哪一个地点的语音来代表,耿振生先生(1992)指出:“很多人说的 ‘
    正音’是折衷方言参酌古今的产物,这些人认为任何一个方言都不完全是正音,而每一个方言都包含着正音。" (p124)阳沫对自己编写出的韵书十分自信,认为他的韵书“质鬼神,证古今,亦庶乎其不差矣”,并把写出这部韵书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如不写出,则是“弃天”。淮阳沫认为他的韵书是可以成为天下语音的范式,首先他批评了当时通行的韵书:一是认为沈约所分“四声韵”,虽然“为诗家宗”,但“惜其语音近俗,疏而不详”;二是批评有的韵书“泥于古诗,以沈韵为成案,中间牵制乡音影响,切法承讹袭谬,’;三是传世的最好的韵书《中州韵》,虽然能厘正元音,并“为世标帜”。但是,该书仍“不免偏用北音”,而该书最大的错误在淮阳沫看来,就是“以人声隶属三声,则天地之元声且胭其一矣”。在批评的基础上,他力图改变这些他认为的失误,从而使他自己的韵书成为“世”之“标帜”,于是有了“人声”,有了全浊声母,有了韵部的重新划分。
    2、从《元声韵学大成》一书的内容看其音系特点
    对《元声韵学大成》一书音系基础的讨论,涉及到对该书所表现出来的音系的认定。陆建彩先生(2000)概括该书的语音性质:以明代昊语为基础,参照历代韵书音字并参考北方官话特征的“存雅求正”的复合语音系统。庆谷寿信先生(1982)认为淮阳沫把试图将南北音折衷的《中州音韵》看作北方音,从而“用人声不归人三声的体系来还原本来面目,同时又采用将人派三声的北方音的(①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2一版14页〕传统,而且将梗、曾摄合口(阳类)的一部分归人东钟韵,一部分归人新设的弘萌韵。”这些做法,是淮阳沫“将试图折衷南北音的《中州音韵》放置一旁,将他自身所操的南方音的体系当做折衷线。其结果,形成的东西是与蹼阳沫的规范意识一致的音韵体系。”此外,稍有论及《元声韵学大成》语音性质或特点的还有下列一些观点:赵荫棠先生(1957)认为该书“显系正韵一派”,指出该书与《洪武正韵》是一个体系的。《四库提要》卷四十四认为该书“大抵本之中原音韵”,指出该书与《中原音韵》关系至密。李新魁先生(1983)认为此书“韵母为二十部,但实际上与《中原音韵》的十九部接近”,“与《韵学集成》所分的二十二类也较为相近”。(按:1、《元声韵学大成》分韵二十八部, “二十部”之说是讹误,错自《四库提要》,后世之误,或延旧错;2,《韵学集成》为章能所撰)耿振生先生(1992)认为该书的编撰“受《中原音韵》影响,而音系则属吴方言一派。”根据是“江黄韵与姜阳韵分立,山关韵与寒干、桓欢韵分立,是较明显的吴语特征”。从该书的内容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有人声调,又有全浊声母。此外就是声母混同,j, q, x尚未能分出;韵部分合、存有卜m]尾。这些特点有些非唯吴语所独有,江淮官话都有,有的吴语重要特征在该书或没有反映,或仅有一、两例。由此看来,该书的语音基础不是纯粹的吴方言。蹼阳沫指责《中州音韵》偏用北音,所以他会在书中有所纠正;他也反对韵书被“乡音”牵制,所以,他不会将过多的吴方音录人书中;他批评“切法”的“承讹袭谬”,因而他不会过多继承古代韵书。那么,他的语音标准是什么呢?应该是当时的所谓“正音”或“官话”。“官话”是什么?耿振生先生(1992)的理解是:“官话的核心部分是比较稳固的,是人们共同承认的官话成分;官话的非核心部分有些游移不定,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观念有些变化。例如有人声算是官话成分,没有人声未始不是官话;把影母开口字读为【习」声母算是官话,读作零声母当然也是官话。不规范性、游移性是近代官话语音有别于现代普通话的主要特点”。(p121一122)在这个语音标准基础上,寻求“元声”就不能完全脱离古音,也不能完全抛弃北音而不顾,更不能离开他自己自幼就能“迅口应声”的口语音。于是,这部书就有了吴方言的自然流露,就有了对古书音系及切语的继承,就有了时音的记录,也成了“一半折衷各地方言、一半迁就韵书的混合产物”①。淮阳沫提到《中州韵》一书,他所继承的古代韵书,一定与《中州韵》有关,他仅指责该书偏用北音,但仍承认该书为世标帜。这部书就是《中原音韵》吗?宁继福先生(1985)在《中原音韵表稿》中考察了十四种版本的《中原音韵》,但无一种版本名为《中州韵》。是蹼阳沫第一次称《中原音韵》为《中州韵》吗?本文不能回答。那么《中州韵》是王文璧《中州音韵》吗?淮阳沫继承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他在序中所举的用来分析语音差别的例子:┌─┬───────────────────┬─────┬─────────┬───────────┐│ │元声韵学大成 │中原音韵 │中州音韵 │广韵 │├─┼───────────────────┼─────┼─────────┼───────────┤│四│僧兹切,加新鲜,去声,(心母,清)支思韵│Is!]支思 │支思韵,词意切 │息利切,心至开三去止 │├─┼───────────────────┼─────┼─────────┼───────────┤│寺│详兹切,加锡诞,去声(邪母,浊)支思韵 │同上 │同上 │祥更切,邪志开三去止 │├─┼───────────────────┼─────┼─────────┼───────────┤│试│生之切,加申闪,去,支思韵,(审母) │[BSI]支思 │支思韵,诗至切 │式吏切,书志开三去止 │├─┼───────────────────┼─────┼─────────┼───────────┤│事│蛇之切,加神善,去,支思韵,(禅床母) │同上 │同上同一小韵 │翅吏切,崇志开三去止 │├─┼───────────────────┼─────┼─────────┼───────────┤│携│贤鸡切,加行贤,平声,齐微韵(匣母)正 │ │ │户圭切,平齐匣;见齐合 ││ │文作携 │ │ │四平蟹 │├─┼───────────────────┼─────┼─────────┼───────────┤│回│胡圭切,加行贤,平声,崔危韵,(匣母) │[xui]齐微 │胡归切(平,齐微) │户恢切,匣灰合一平蟹 │├─┼───────────────────┼─────┼─────────┼───────────┤│江│居霜切,加巾(经)赛,江黄,(见母) │[KI'M1江阳│居羊切(平,江阳) │古双切,见江开二平江 │├─┼───────────────────┼─────┼─────────┼───────────┤│姜│几阳切,加巾(经)赛,姜阳,(见母) │同上 │与“江”同一小韵,│居良切,见阳开三平宕 ││ │ │ │居羊切(平,江阳) │ │└─┴───────────────────┴─────┴─────────┴───────────┘
    四、寺;试、事用例意在说明声母的清、浊;携、回用例意在说明齐微韵与崔危韵的不同,崔危韵正是淮阳深从齐微中着意分离出来的,江、姜的区别在于二等、三等的差别,而“姜阳”韵也①罗常培评价((西儒耳目资》的话,见《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fi.史语所集刊,一本三分30?页转引自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是蹼阳沫从江阳韵中分离出来的。以上这些音在《中州音韵》、《中原音韵》里都是相同的。从这里看不出淮阳沫所批评的混淆上述各字字音的书是《中州音韵》还是《中原音韵乳(但可以知道淮阳沫为什么能区分)。再看反切,庆谷寿信先生比较《元声韵学大成》与《中州音韵》的反切,二书切语多有一致,显然淮阳沫书中的切语继承了王文璧的《中州音韵》。下文所引是庆谷寿信先生(1982)对两本书反切一致性的比较,二十八个韵部逐一比较,斜线前为两书切语一致的数目,斜线后为两书切语不一致的数目:
    一东钟18/37二弘萌0/7三庚生6/17四京青18/27五真君19/39六棒文18/33七寻侵10/19八岑替0/5九支思7/10十齐微17/30十一崔危16/30十二须鱼8/18十三苏模17/26十四歌戈11/25十五皆来22139十六江黄24/42十七姜阳7/16十八山关21136十九寒干4/6二十桓欢15/19二十一参含6/16二十二监咸8/20二十三廉纤12/23二十四先天25/45二十五萧豪29/50二十六家麻20/40二十七车遮16/41二十八尤侯22/45
    从全书来看,396/761=0.52,大约有52%的不继承传统。其中“弘萌”、“岑替”二韵是从《中州韵》的“东钟”、“寻侵”中分离出来的,所以一致率为“0110
    那么一致率就有48%,几近一半。这可以看作是明显的继承。继承之外就是创新,创新的内容,就是时音,当然时音中会有昊方音。
    综上,《元声韵学大成》的音系特点如下:其一,该书音系具有综合性,综合了南音、北音;其二,吸收了前代韵书并记录了时音。其三,该书音系的基础是南方方言。其四,该书记录了上述语音构成部分的共同性的语音,但偶有不适应之处。
    3、从((元声韵学大成》的特点与成就看该书在语音史上的地位
    《元声韵学大成》一书高扬革新旗帜的著作。首先,该书兼有韵书与韵图两种功能,为韵书的编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其次,书中记录的语音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特点为语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当中,有对前代韵书的继承,有对时音的记录,有对方言的反映,有对“元声”的追求。第三,淮阳沫对语音的记录不是向壁虚造,不是对古代韵书的照搬,而是“奔走南北”,进行了实地调查而得来的,这一特点,是许多韵书不具备的。第四,蹼阳深精于审音,对实际语音细辨纤微,不仅辨析声母的清浊,也分辨出介音有无和主元音的差别。例如,虽有“行贤”一母,基本上属于中古匣母,然而,不是中古所有的匣母字都归人“行贤”那么简单,实际语音里有一部分中古匣母字此时已清化,混同于晓母,所以他把这部分字并人“兴显”。这就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语音的细致分析的结果。又例,他把《中州音韵》的韵部多有分解,这完全是建立在对韵部涉及的介音、主元音、等位的分析基础上的,诸如东钟分成东钟和弘萌;江阳分成江黄与姜阳;齐微分成齐微和崔危;鱼模分成须鱼和苏模;真文分成真君和棒文;寒山分成山关和寒干;庚青分成庚生和京青;监咸分成参含和监咸。当我们曾用“考古之功”与“审音之功”品评古代音韵学家及其著作时,怎能不充分肯定淮阳沫的审音之功呢?上所论及,肯定不是该书在语音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全部,还有许多特点有待发现。自《四库全书提要》起,对该书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允的。综上,如果我们说这部书在语音史研究上应受到重视,特别是研究明清官话,更要认真对待这部著作。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11月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