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初读——有关作者史实缺误商兑补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陆林 参加讨论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小说提要”),自1996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后,颇受学界好评,被认为是“资料翔实、考辨精当”1、“有功学术、嘉惠士林”的“重大成果”2。然而该书正如编者自己在《前言》结尾处所云,尽管其“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见闻所限,仍不能避免书中会有所遗漏,还会存在各种缺点和失误”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文言小说的整理研究正呈方兴未艾之势,通代总集性的作品集亦在积极编纂之中。作为第一部内容提要式的文言小说工具书,势必会或应该会经常被人们翻检使用。为免以讹传讹,笔者仅就个人知见所及和手头之书,对“小说提要”在作者史实方面的遗缺和失误,试予商兑和补苴。不当之处,敬请作者和读者赐教。
     在进入正文之前,尚有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文所做的工作,力争严格针对“小说提要”有关作者的史实即人名、籍贯、事迹、传记等客观方面的遗缺、失误而下笔。诸如该书的体例、分类、作品分析、评价等牵涉到一家之言或见仁见智的内容,尽管笔者也或有个人看法(如体例上分正编书目和剔除书目,既然不能尽看原书,列入正编或剔除便均可怀疑;每编皆分志怪、传奇、杂俎、志人、谐谑,到集大成的清代,许多书目已很难非此即彼了;书后没有参考书目,既是对所引前人学术成果的不够尊重,也不便于他人对该书的订补等等),但皆不属本文的讨论范围。
     二、本文所做的补正,只是针对“小说提要”明清两部分而言的。之所以选取这两部分,是笔者认为此前内容有早已出版的程毅中先生《古小说简目》、《唐代小说史话》,李剑国先生《唐前志怪小说史》、《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等书可供参考,加之作品多收入各种丛书,名家题跋也时有所见,建国后整理单行者亦甚夥,无论是编总目,还是写提要,应该差错较小。而明清之部作品单行者甚多——不易见,学界研究不足——少参考,书目数量又多——提要难,同样情况下差错率可能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说提要”明代以前部分在前贤的有关著作中或多或少已有涉及,明清之部虽也有孙楷第先生《戏曲小说书录解题》、谢国桢先生《明清笔记谈丛》、张舜徽先生《清人笔记条辨》,但这些著作所涉明清之作的数字,与总数相比仍是极少的。
     三、所谓仅用个人手头之书的意思是:对“小说提要”的补正基本上是用笔者手头现有之书(除了《千顷堂书目》虽已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仍临时借来《四库全书》本和《适园丛书》本)和平时读书笔记。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本人懒于核查,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编者所云尽了很大努力仍存在的各种遗漏、缺点和失误,有多少是仅凭一己手头之书便可解决的。编者自谦“见闻有限”,其实见闻、学力、技术和态度,在工具类著作的编写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另外为了公平起见,凡在“小说提要”出版前三年(1993年12月) 后问世之书,皆不在本文征引之内。
    一、人名讹误
    这里所说的人名,主要是指“小说提要”中有关条目的作者,偶及提要正文中所涉的人名。对作者人名的准确著录,是对工具书的基本要求。人名一旦有错,既与史实不合,又从何查找事迹传记?首先在这一方面,书中就存在不少错误。例如,232页《钟情丽集》作者邱濬应作丘濬4, 254页张进[琎],259页顷[项]乔,262页徐拭[栻],265页《家儿私语》作者张献翼[徐复祚],267页钱□□[体仁],同页马[冯]时可,289页王绩[勣],同页汪于止[沚],同页兰[蓝]文炳,291页顷[项]鼎铉,292页刘铤[烶],317页郑渲[瑄],319页李文风[凤],322页《聋观》序者陆士[陆世龙],331页张无[元]赓,332页李王逋[王逋],同页傅燮洞[詷]5,同页物[杨]式传,336页温如适[朱钧], 337页浮槎散人[张太复], 338页徐氏[徐承烈], 339页邓暄[晅],341页蒋知自[白],同页彭希濂[涑], 345页梁绍壬[梁恭辰]《劝戒近录》,同页牛应之[朱克敬],349页谢开龙[宠], 355页孟瑢樾[孟瑢], 378页纽[钮]琇,381页黄图泌[珌], 382页徐昆国[徐昆],386页周生[周伯义],389页肖[萧]秉信,390页郭麟[麐],394页程[陈]世箴,同页魏祖[祝]亭,395页俞太[泰]琛,同页汪坤[堃],409页雷缙[瑨],415页无名氏[王家祯], 429页汉滨读易者[辜汤生],同页缪荃荪[孙],430页无名氏[雷瑨],433页栖云野客[许桂林],434页俞奉[泰]琛,445页伍[任]环,447页李衮[蓘],448页程滑[涓]。以上所误,绝大多数为文言小说作者之名;而有关讹误,除极个别为排错失校者外,绝大多数均为撰述者所认可的,这可以从卷首目录和卷末索引皆误得到证明。归纳错误类型,除了部分是因粗疏草率、随意下笔而导致的形近生讹外,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
     (一)以讹传讹。如把署名“古檇李 王逋”看作“古檇 李王逋”,其错始自《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四库提要”) ;将朱克敬视为牛应之,则是沿《笔记小说大观》(以下简称“大观” )之误;“孟瑢 樾籁甫”理解为名“瑢樾”、字“籁甫”,始自《中国丛书综录》;蓝文炳误为兰文炳、任环误为伍环,沿袭的是《中国文言小说书目》6。前人多是纯目录的著录体之书,偶有差错,或可原谅;“小说提要”为提要之作,有此之错,让人费解。仅举一例:
    [山海漫谈]明伍环撰。《千顷堂书目》小说类著录,无卷数。《四库全书总目》入集部别集类,作三卷并有附录一卷。……书中皆记作者议论之语,故四库馆臣将其列入集部。7
    上述引文,省略号之前者编者抄自《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并新增一处错误(一卷实为二卷之误);省略号后虽出自编者之笔,并看似为查阅原书所得,其实仍是望题生义、臆测“漫谈”之语,且暴露出:1.不详四库集部所收为何物,“四库提要”明言“凡文二卷、诗词一卷,其后两卷则所附谕、祭文、本传、墓志及诸家题咏诗文也”8而非“议论之语”。2.不仅未看《四库全书》所收此书,连手头必有的“四库提要”也懒得翻检,否则怎会错“任”为“伍”并言“事迹史传未载”?
     (二)未娴查考。第386页周生实指周伯义,第337页浮槎散人实即张太复之号,此人又号秋坪,第429页《张文襄幕府见闻》作者汉滨读易者实即辜汤生(号鸿铭),第433页栖云野客即许桂林别号,后三条仅据“小说提要”反复征引的“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以下简称“清人字号索引”)即可基本解决问题9。周生名伯义和《咫闻录》作者为朱钧的考证,尚需征引多种史料方可说明,此处省略,容撰专文绍之。
     (三)误改繁简。编纂目录类工具书,于古文字常识需有所了解。对所遇之繁体、异体字,应视其具体情况,始可决定能否改为简体、通行字。一般来说,为了便于检索,对人名中出现的此类字最好慎重处理。如唐代魏徵,于标准辞书中从无写成魏征者,便是这个道理。而“小说提要”将王勣写作王绩、郭麐写作郭麟、汪堃写作汪坤,固然方便排版了,但人物事迹也只能“未详”了。此外,“小说提要”对有些字的写法认识不准,如将明代“丘濬”写成邱濬。作为姓,清雍正以前仅有“丘”,雍正三年为避孔子讳,始谕令易“丘”为“邱”(于前代人名亦有用古体避讳者,见下文),故明人不当有姓邱者。将蓝写作兰、萧写作肖,则是不知兰不是蓝的简体、肖不是萧的简体(是其俗体)所致。
     在人名讹错中,也有个别错误让人莫知所然。如第307至308页引《客座新闻》“桑民怿嘲富翁”条,“小说提要”云是“记桑民讥讽富户,颇觉辛辣”。民怿是明代著名狂士桑悦的字,此人不仅《明史》、《献征录》有传,而且“志人”小说如《皇明世说新语》、《舌华录》、《明语林》皆载其放诞言行,治文言小说者自应知之。撇开有关常识不说,将“桑民怿 嘲”理解为“桑民 怿嘲”,又将“怿”(意为高兴)与“嘲”相联,解释为“讥讽”,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再如第341页著录《廿一史感应录》,云“彭希濂撰。未见著录及传本。梁恭辰《北东园笔录》自序称其书系仿……彭希濂《廿一史感应录》而作”,并说“彭氏事迹未详”。此人事迹详否此处不论,仅有关作者、版本、书名的著录即无一句可信:1.查“大观”本梁恭辰自序,所言为“读长洲彭氏所辑《二十一史感应录》,无书系彭“希濂”所撰云云;2.此书《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著录”, “传本”有四种,最常见者为《丛书集成初编》本(与梁氏所言稍异者书名为《二十二史感应录》);3.作者不是彭希濂,而是彭希涑,事迹亦详(见后)。从据彭氏便云彭希濂,此条暴露的问题其实不少,暂不归纳。至于“小说提要”在有关书目存佚、版本异同方面存在的史实性错误,从《二十二史感应录》明有著录和版本甚多而云“未见”,即可见一斑,因已超出拙文评述范围,此处就略而不论了。
    二、作者籍贯误注、失注
    作者籍贯的准确、全面(尽可能的)著录,是书目提要体工具书的又一基本要求。除了体例原因外,其意义在于:其一,对那些正史、碑传未载其事迹者,沿着籍贯这一线索,或许(大多)可在有关方志、家谱中查得其生平概况;其二,尽力注明作者籍贯,可为编纂地方艺文志者提供“重要依据”。当代目录学大家王绍曾先生就曾通过编著《山东文献书目》而“深刻地体会到在书目中加注著者籍贯的重要性”10。然而标出籍贯、尤其是注明今属某地或今为某地,却是甚难措手之事。原因主要在于古今同名之地甚多,同城而治却分属两至三县而又时分时合的现象并不稀见。尤其是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撤县并市的普及和加快,便要求古代文史研究者不仅要有历史地理学的知识,而且要关注现代行政区划的变革,庶几才能不出大错。如果两者皆有缺陷,仅凭一部1931年臧励龢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此书因有1982年影印本而甚为普及),那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对作者籍贯及今属、今地的著录上,“小说提要”尚不能差强人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对某些作者的籍贯在括注今名时而出错。如217页游潜籍贯丰城,括注“今属江苏”,实属江西11;218页王崇庆:开州(今贵州紫江)[今河南濮阳];219页闵文振:浮梁(今属江西)[今景德镇]12;223页何宇度:德安(今属江西)[今属湖北];225页余懋学:婺源(今属安徽)[今属江西]13; 226页蔡继善:乌程(今浙江绍兴)[今湖州];239页吴大震:休宁[歙县](今属安徽); 250页马愈:嘉定(今属浙江)[今属上海];同页陆容:昆山(今属浙江)[今属江苏];254页张琎:泽州(今属山西)[今晋城];262页姚弘谟:秀水(今属浙江)[今嘉兴];275页赵世显:侯官(今属福建)[今闽侯];276页马应龙:安兆(疑为安化,今属湖北)[安丘,今属山东];278页王宇:闽县(今属福建)[今闽侯];280页韩期维:酃[鄠]县(今属陕西)[今户县];281页朱国祯:乌程(今浙江吴兴)[今湖州]14; 289页姜兆熊:归安(今浙江吴兴)[今湖州];292页刘璞:吕州(今山东吕县)[今莒县];306页宋雷:湖州(今浙江吴兴)[今属浙江];328页张正茂:新安(今河北安新)[今安徽徽州](近已改为黄山市); 340页宋永岳:澧州(今湖南澧县)[今慈利];342页段永源:滇南(今云南)[今晋宁];357页焦循:江都(今江苏扬州)[今属扬州];379页张贞:斟亭(今属山东潍坊)[安丘](此错在以别号为地名);382页鲍鉁:应州(今属山西)[今应县];383页孙洙:金匮(或作无锡,均属江苏)[今无锡];396页黄沐三:莲峰(今福建莲城)[今上海];430页郑相如:泾川(今属甘肃)[今安徽泾县];435页杨浚:晋江[侯官](今属福建)[今闽侯]。
     上述诸例中,由于知识(包括工具书的知识)的缺乏,导致括注作者籍贯的今地或今属时,出现不少差错。如旧之归安、乌程、吴兴、湖州与今浙江湖州市,旧之金匮、无锡(同城而治)与今之江苏无锡的建制沿革关系,及扬州、江都的古今异同,“小说提要”均多有误解。有的籍贯今属出错,则是因为不知查书。第276页马应龙,“小说提要”曰据《千顷堂书目》作者黄虞稷注“知其字伯光,安兆(疑为安化,今属湖北)人,万历壬辰进士”。《中国文言小说书目》据黄虞稷注,著录马应龙为“安北人”,“小说提要”记为安兆,说明此条是核过《适园丛书》本《千顷堂书目》的。该本此字作似北而不似兆,但实为“丘”字避讳的古体写法。北或兆是丘之误,还可用另一简便方式迅速加以证明:既为进士,何不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山东安丘,明万历20/3/44”15便分别注明其籍贯、榜次和排名。有的条目,反映的问题要更多一些。如第223页何宇度,既云所作有《湖北先正遗书》本,又知其父“何仙”(实为“迁”,笔者按)为“嘉靖间名儒”,注其籍贯德安却说是“今属江西”。首先,“湖北先正”怎会是今江西人?其次,何迁《明史》有传,记其为嘉靖二十年进士。经查“进士索引”,注其籍贯是“湖广德安”。此德安为府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县(属孝感市),与今江西德安县风马牛不相及。
     (二)某些作者籍贯其笔记本有交待而失注,或者它书本有明确记载而云未详。如“小说提要”未注明籍贯的笔记作者,253页陈霆为德清(今属浙江)人,279页吴亮为武进(今属江苏)人,400页程麟为南汇(今属上海)人,404页丁文策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云籍贯未详的作者中,289页董鸣玮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291页项鼎铉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292页高道素为嘉兴(今属浙江)人,孙令弘为平湖(今属浙江嘉兴)人,339页邓晅为南城(今属江西)人,341页蒋知自[白]为铅山(今属江西)人,361页朱作霖为南汇(今属上海)人,376页田易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394页李元复为金溪(今属江西)人,魏祖[祝]亭为新化(今属湖南)人,398页张纯照为秀水(今嘉兴)人,448页程滑[涓]为歙县(今属安徽)人,450页张燧为潇湘(今湖南永州)人,455页周学浚为吴兴(今湖州)人,456页沈锡三为大兴(今属北京)人,唐毅斋为灌阳(今属广西)人,457页路采五为宜兴(今属江苏)人。
     在上例中,“小说提要”言作者籍贯“未详”而其籍贯实际可查者约占三分之一,笔者所据书目主要有三种:1.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千顷堂书目》,此本文字较四库本和《适园丛书》本皆丰富,“小说提要”不详此情,故使许多线索坐失其遇;2.《贩书偶记》,该书于作者名前多标明籍贯(亦有少量误将字号视作籍贯者,如“白沙王大枢”),“小说提要”在记载有关书目版本时既言“《贩书偶记》小说家类著录”,就应据此注出籍贯;3.作者籍贯在“清人字号索引”中有记载,如最后一条路采五即是。
     有的作者籍贯未注或错注,则或是因为未能细读小说原书,如第361页朱作霖,“小说提要”云“据《墨馀录》卷十知其号雨苍,同治间南邑(其地不详)人”。《墨馀录》作者毛祥麟为上海县人,南邑必指南汇(地在上海东南)。第400页程麟,据小说可知其为今南汇县新场镇(旧名石笋里)人。或是因知识未到而致误 ,如既曰 “结衔署‘ 海上漠鸿氏随笔’”16, 而不知“海上”于晚清犹言沪上,即为上海;此外如不知虞山在今常熟境内,《泾川丛书》所收皆安徽泾县人之作等皆是。或是将字号视为籍贯,如第343页戴莲芬、396页黄沐三等。
     此节文字最后,只想举一例来说明准确注出籍贯对考察作者生平的重要性:为“小说提要”误署为“蒋知自”并不明籍贯的蒋知白,据《贩书偶记》知其为铅山(今属江西)人。稍知文学史者皆知清代蒋士铨为该邑文学大家,其八子皆是“知”字辈。试检手头《忠雅堂集校笺》,于附录一《清容居士行年录》中果然查得知白为其第五子,生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六日(1775.2.25)17。如再翻检一下同治《铅山县志》,于其人事迹很可能就不再是“不详”了。
    三、作者“事迹”、“史传”缺失
    提要类目录性工具书,于各书目作者的生卒、字号、籍贯、功名、仕历等事迹考证,既是此类著作科学性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显示编著者学术功力的重要方面;在“小说提要”的编写过程中,更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该书体例是将各种书目“按作者生年顺序排列。生年不清者则据有关材料按朝代排列”18。故摸清作者生卒、功名或生活时代等基本事迹,必为编著者下大力之所在。因为不如此,不仅在撰写每一条提要时难以做到释名解题、知人论世,在各条写好之后也无法准确或大致准确按时代先后编排成书。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在这一关系到全书质量的重要方面,“小说提要”同样是做得十分不够。在有关作者介绍的文字中,我们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样两个词组,即“事迹未详”和“史传未载”。但实际如何,请看下列“作者事迹、史传补正表”(以下各栏中有关内容,凡“小说提要”已有交待者,表中皆省略为空白。另因版面宽度所限,所著小说书目皆略去19):
    图标见附件。
    [1] 这一生卒推论有误差,参见笔者有关文章——上网补注。
    [2] 周伯义卒于1895年,岁贡生,官职候选教谕,参见笔者有关文章——上网补注。
    [3] 谢堃生平事迹,参见刘世德:《谢堃和春草堂四种曲》,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本表事迹史传主要参考书目:
    1.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2.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明人传记资料索引》;
    3.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千顷堂书目》;
    4.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明遗民传记索引》;
    5.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6.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明清江苏文人年表》;
    7.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8.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清代碑传文通检》;
    9.1986年台北明文书局排印本《〈清代传记丛刊〉索引》;
    10.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清代碑传全集》;
    11.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12.1992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
    13.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排印本《中国近代史词典》;
    14.1993 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15.199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民国人物大辞典》。
    尽管上表仍不能将“小说提要”中“事迹未详”、“史传未载”而实际上可查可考者补充无遗(笔者毕竟不是著书人,并且受着仅用手头之书且不用1993 年底以后所出者的自律), 反映出的问题似已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明明事迹可知或史传有载而曰不详、未载,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端:
     (一)疏于查书。有些史传类工具书编者是使用过的,从该书中作者有传的叙述文字中,可知拙文上表所附“事迹史传主要参考书目”中,1 、2 、6 、7、11号工具书是其常加翻检的,只是有时查,有时不查,随意性很大。如果能始终坚持翻检以上五种工具书,上表序号起码可减少30个数字。在漫长(据说是“面壁十年”)的著述过程中,有时可能会有所懈怠、有所疲惫;查阅多书一无所获时的心灰意懒而导致的漏检,亦属常有现象。但问题在于:如果不查起码之书,便下诸如“未载”、“不详”之类的结论,而且数量是如此之多(有时一页就是六七人),这只能说是治学态度问题了。
     (二)失于知书。从“小说提要”的行文看,有许多工具书是从没有使用过的,如4 、5 、8 、9 、10 、12 、13 、14 、15 号,或极少使用过的(如3 号书目,惟第327页《滑稽杂编》作者小传似据此独家著录征引)。此处所谓“不知”书,不敢断定编者不知道有关书目的存在(即出版情况),而只是认为因不知其价值、特点而未使用它。应该说每个人的知见都是有限的,图书的流通亦总有区域的限制,但既然要从事通代小说提要的著述,有些工具书就不能不知、不能不用。如因不知“进士索引”,多少小说作者的功名、籍贯会失于著录,已知进士的榜次、籍贯亦会有失误现象;更重要的是仅凭此书所注籍贯,大多数可在方志中找到事迹(进士在县志中一般都有事迹记载),有时还可结合小说原文去迅速考证作者的未知籍贯23。再如不知使用《清代碑传全集》和著名文史学家陈乃乾先生于1950年代出版的碑传通检,不仅“史传未载”可信度几等于零,许多“小说提要”已写其小传而未及生卒者也使有关著录失之交臂。对某些工具书的不知使用,固然可以用术业有专攻、研究有侧重来开脱,但问题是有些书目只要是学术界中人便很难不知道。如在学习近代史全国性热潮中铺天盖地而来的《中国近代史词典》(笔者所有者为第3 次印刷本,时已累计印刷40万册),何以全不知晓或知而不用?研究作者事迹如不首先根据这些工具书予以网罗穷尽式地检索,而仅“据书中所题及自序”云云,是很难不挂一漏万的。
     (三)亏于读书。此处所云亏于读书,一是指对那些已知“史传有载”的作者不去阅读有关史传以注明其生卒、交待其简历,而只是根据手头现成材料支吾成文、敷衍了事。未列入上表的史传有载的作者,许多人的生卒在有关史传中已有明确标出而“小说提要”均未著录,便是明证。为省篇幅,此处略去《史传有载作者生卒未注补足表》,仅以已列入上表者为例,说明其不读自己征引史传的事实。限于篇幅,只举一典型例证:严有禧,“小说提要”仅言其“字厚载,常熟(今属江苏)人。乾隆间曾任莱州观察。……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七一”。此传无生卒、无别号、无功名,著录官职既错,又无最终仕履,必非据“类征”原传而写者。有禧(1694—1766)号韦川,榜姓戴,雍正元年进士,历官莱州知府、登莱青道(观察是道员的别称,故云莱州,只能称知府;如称观察,只能是登莱青,没有莱州道或莱州观察之说24),官至湖南按察使。其传记资料除“小说提要”著录者外,常见者尚有《清代碑传文通检》所载邵齐焘《玉芝堂文集》卷六《墓志铭》、1980年版《清代职官年表》附录人名录、1992年版《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等。
     “亏于读书”在“小说提要”中的另一表现,是未细读有关小说原文。平心而论,有相当多的文言小说作者确实属于名不见经传(史传未载)的普通文人,甚至连方志对其事迹和著述都不予记载。考察其身世的唯一线索或根据,往往就是其小说(包括友人序跋)本身。笔者因所阅有限,不知未入上表且被“小说提要”声称是事迹未详的作者有多少是事迹基本可考的,仅就上表所列曾经涉猎过的有关作品而言,第338页徐承烈、340页宋永岳和386页周伯义(周生)的生年和籍贯,便在各自小说《听雨轩笔记》卷一卷二、《亦复如是》卷五和《扬州梦》卷三有着明确记载。第343页《鹂砭轩质言》作者戴莲芬,“小说提要”错注其籍贯,不知其生年,且云其“未经科试”。首先看籍贯:申报馆本和民国石印本均在各卷大题下署“南通州霨峰戴莲芬著”;小说多次言及该地名人,如卷二、三所记“吾通胡殿元长龄”(乾隆五十四年状元)、“吾通王文慎公广荫”(道光三年榜眼),均是史传有载的著名“江苏通州”(《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人。其次看生年:卷三《姻缘有定》自述曰:“予屡遭家难,年弱冠……同学孙生为执柯,将聘于里中袁氏。……光绪改元,礼闱被放归,距聘袁时已十易春秋矣。”从光绪元年(1875)上推十年,便是其二十左右时(当然,如不详“改元”、“弱冠”所指,便难以推考了)。最后看科试:小说中不仅自记科举所历“补博士弟子员”、“省试”、“秋试”、“会试”、“礼闱”等词不绝于篇,卷三《孟先生》更有明确表述:“乙丑……试童子军,…… 置予第三,……。明年入郡庠……庚午始侥幸一第。”不知编者于此类有关“科试”的典型字眼,为何没有引起丝毫注意。至于第362页潘纶恩,其堂弟申恩光绪元年(1875)所撰序明言“计苇渔先余殁者且二十年”,故纶恩至迟咸丰六年(1856)已卒;而“小说提要”言其为“咸丰、同治间人”,则完全失考。
     “亏于读书”的第三种表现是,研究作者的事迹并未遍读有关小说的不同版本或选读其主要版本,而是仅就最易寻觅、最为常见的本子下笔。如对宋永岳生年的失察,便是因为唯一线索“荆抚军道乾公,初在湖南为县令时,尝署理吾邑事数月……余时年十九”,载于八卷本《亦复如是》或《志异续编》的卷五,而编者所用为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重印的“大观”本,所收仅为第三 、四、六、八卷,且又认为八卷本与四卷本并无不同,仅是“分卷不同而已”,有所失误当然在所难免。再如《听雨轩笔记》的作者,“小说提要”仅言为“清凉道人徐氏”,名、字都未知。其实在该书嘉庆原刻本卷一有作者女婿程梦麟所撰跋语一则,明言“先生讳承烈,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年又号清凉道人”。
     除了在查书、知书、读书等方面有较大缺陷外,造成作者生平事迹考查或著录上的频频失误,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即缺乏文史常识。如云《幼于生志》作者张献翼“以作戏曲著名”,实乃将其兄凤翼所为硬性移植;于《墨卿谈乘》作者张懋修“事迹未详”, 则是忘记了(抑或不知)汤显祖第四次春闱不第,便是因为拒绝了此人的结纳——张懋修者,张居正之子也。又如《此中人语》作者程麟,撰于光绪八年(1882)的吴再福序云其“年甫弱冠”,“小说提要”据此而推其“约生于同治八年(1869) ”,何以明知“弱冠”之词而仅上推十三年,令人一头雾水。再如丁文策,既云“与同郡陆丽京诸人创立坛坫”而又将所撰《江樵杂录》置于清末,实因不知丽京为清初陆圻(1614—?)之字所致。至于《续剑侠传》辑者郑观应,是近代史上何等有名的人物,在新时期以来的思想界和出版界又有着何等显赫的地位(不仅《郑观应集》早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所撰《盛世危言》更有多家出版社翻印),于此等人亦无事迹介绍,真让人无奈。此外,于陈忱、李宝嘉均未提及事迹名号或以字为名,明显有乖体例,实让人怀疑是否不知此二人分别是通俗小说《水浒后传》和《官场现形记》的作者?考虑到“小说提要”连张文虎(《儒林外史》著名的“天目山樵”本批评者)皆云“事迹未详”,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作为文言小说的第一部小说提要,且以个人独力完成,该书的贡献和不易,应是给予充分肯定和体谅的。笔者正是以此为前提,才耗时一月写此旁岔之文,旨在供“小说提要”的著书者和使用者参考,并不惜将一些尚未成文的独家发现予以披露,希望能为文言小说的文献研究推波助澜。效果不知如何,初衷却无恶意。此外,学术界近来时常就理论与文献、研究风气与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讨论,然而世皆仁者,盛行恕道,务虚泛论者多,坐实点明者少。予撰此文,只是想探讨一下在纯粹的文学工具书编撰中,如果不具备起码的文献修养和基本的文史知识,其结果会离开史实多远,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注释:
    1《资料翔实,考辨精当——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2《文言小说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评价》,《中国图书评论》1997年第11期。
    3《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前言第10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4 为省篇幅,以下书名多略去,并用方括号于误字、误名后注出正字、正名。
    5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史异纂》条,将作者改为傅燮调,不知调、詷非一字,复被学者指正。参见任明华:《〈中国古代小说总目〉补正》,《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上网补注。
    6《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第333、2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第445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8《四库全书总目》第150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9 1991年版《民国人物大辞典》第1140页更明言辜氏“1885年入张之洞幕府”,并著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
    10 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代序”第12页,齐鲁书社1993年版。
    11 以下直接用方括号注出正确今地、今属,如省籍不误则略去,并省去“籍贯”二字;此外为省篇幅,凡同一失误,如“乌程(今浙江绍兴)”等,只记首次出现的作者。
    12 此条最能反映注明今地今属之不易:1989 年《辞海》注此为“旧县名”,“1960年撤消,并入景德镇市”,故地图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册》已无浮梁之名;而1998年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于该市名下,又有“浮梁县”之名,分分合合,最易出错。另,浮梁今再出,并不能说明编者写书时尚有其名;且笔者已声明不用1994年始出书,故只能云浮梁为今景德镇矣。
    13 婺源1934年即划归江西,云属安徽,必据臧励龢书而来。
    14 吴兴县1981年撤消,置为湖州市郊区。
    15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9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6《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第396页,[小家语]条作者黄沐三。
    17 [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第24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8《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凡例之二。
    19 现因改为32开书版,故又略去“序号”和“传记资料出处”两栏,并将“功名”栏内朝代减去“明”、“清”,纪年改为阿拉伯数字——上网补注。
    20 这一生卒推论有误差,参见笔者有关文章——上网补注。
    21 周伯义卒于1895年,岁贡生,官职候选教谕,参见笔者有关文章——上网补注。
    22 谢堃生平事迹,参见刘世德:《谢堃和春草堂四种曲》,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3 例如,据《听雨轩笔记》卷二《杨莘野》“吾邑先辈杨莘野先生名鼎……康熙癸丑进士”,三分钟即可判定作者徐承烈为浙江德清人——此即笔者开篇语中所云之“技术”。
    24 此说不确。顺治时设莱州道;康熙五年裁登州道,并为登莱道;三十九年裁青州道,并为登莱青道——上网补注。
    原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