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寻找女性在话语中的主体位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梅树 参加讨论

    《女性、媒介与女性主义》为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学者Sue Thornham于2007年出版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理论书籍,探讨的是女性、媒介与女性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这三者的关系近20年来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领域从一片不毛之地转为生机勃发,对传播学等一系列学科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且在文化批评理论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地位。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研究对象--女性与媒介,以及女性主义研究学者自身三者之间,当下的关系已与过往大不相同,时代的命题与历史的回溯相互交错,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对女性主义理论前进与发展的一个促进。
    作者梳理了三者关系的发展历史。女性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倘若在这对概念中再加入女性主义者的角色,那么在回顾这三者的关系发展史时,无法忽视女性主义者,特别是女性主义知识分子所起的重要作用:她们在媒体输出媒体文本的同时,也在媒体与女性的关系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主体位置"(福柯语),而这在以往的媒介分析框架中是不可想象的。
    学者们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构成,众多分析都指出了媒介给观众呈现了扭曲的女性形象:只是男性社会里的一个商品客体,一个消极符号。现在的女性主义研究学者们不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一步,讨论在媒介文本生产过程中,被男性认可的女性气质是如何生产与再生的;而当女性去理解这样的女性形象时,又是如何完成自身主体性的构建的。
    早期对女性与媒体的关系研究还有另一个关注点,即女性媒介形象的生产/消费关系研究。在生产环节,广播电视行业女性的职业低微、主流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女性导演的缺席以及在各类决策会议中女性的失语等都表明:女性更多地被认为是个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另一方面,在消费环节,更多的研究将注意力投向了女性观众分析领域,女性观众对于女性主体的追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视角。
    当作者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角度来审视女性、女性主义和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她提出了文化性别化大背景是如何影响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写作的问题。她认为,谈到女性主义者的主体身份时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文化自身的性别化。从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早期的女性作者身份是完全缺席的;而到了19世纪,女性写作被认为与男性写作相较有清晰的分野;高雅文化(high culture)被坚定地性别化为男性文化,而低俗文化(low culture)则被看成是有女性气质的。到了20世纪的大众传媒时代,这样的性别文化分野并未削弱,而是更加强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女性主义思潮渐渐兴起,在媒体表征和学界主体性思考两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后女性主义的理论缺陷使之无法成为当下分析女性、女性主义及媒介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而与后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对,作者对女性主义理论中其他一些分析框架有了更多聚焦。其一来自于对"身体化"(embodiment)的一种强调,"成为女性"(being-a-woman)的过程,既是物质化的,也是社会关系化的,同时也是符号化的。其二,女性主体的"身份"(identity)探寻是一个"积极的建构"(an active construction),一个随时更新的对自我的解读。一旦女性在话语中找到了主体(agency)的位置,她就有可能超越话语的权力本身而对自身主体性有更自主与深刻的解读。
    通过这样的理论梳理与架构,Sue Thornham 在《女性、媒介与女性主义》一书中分别讨论了媒介女性图像、媒介女性叙事、"真"女性在媒介文本中的表征以及新的媒介技术手段对女性和女性主义的作用。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者而言,该书可以提供一个明晰的脉络,尤其在大众文化已然蔓延的当今中国文化情境之下,该书所强调的文化的性别化概念与女性学者在研究文化时的主体位置的追寻,都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相当清醒的启迪。(梅树/文)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