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阅读感觉里,王松是一个非常擅讲故事的作家。包括被称为“三红”在内的《红汞》、《红风筝》、《红霉花儿开》等一批小说,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过:“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那种实验性的文本,我宁愿把小说的外形写得更像故事,也就是说,我讲述的基本原则是,一定要符合‘故事’的起码特征”。[1]他的许多作品都常常在冷静平缓的追忆中,以逆向延伸的方式,去讲述“知青时代”那个特殊年份中所发生的恩怨情仇故事。那些小说的美学基调总是显得阴冷沉郁,其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中的丑恶像浓雾一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读后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惨烈效果。可以说,审丑,是王松小说中一个恒久的题旨,在作品中丑恶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拷问人性的一面滤光镜。 《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延续了王松审丑的一贯主题,但小说搁置了他所熟悉和一度迷恋的知青题材,转而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进行叙述。然而,在叙述技巧上这篇作品却隐隐与过往相叠:将记忆中的生活经验最大程度的故事化,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传奇色彩。叙事动力强劲,节奏明快,呈现出简捷、飘逸的流线型走势。特别是语言平实、本色,犹如破土而出的春笋且兼具骨感和张力,细节的刻画显示出王松“数学专业出身”善于“算计”的优势,把握得细腻而准确。也许,这种叙述上的一以贯之与坚守恰恰是王松“不太喜欢实验性文本”的一种身体力行。但是,王松在叙述技巧上的坚守并不意味着他创作生涯的僵直,我认为,他依然在寻找小说叙述的另一种可能性。小说《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便是一篇从以往晦暗的恩怨情结中超拔而出,追寻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建构的有效尝试。这一点恰恰也是王松作品中最易被忽视的。 无疑,《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所演绎的是一个忿恨和绝望的故事。小说的情节主要在高校教师陆其、警号是“052137”的安警察、涉嫌抢劫的“黑T恤”三个人之间拉开帷幕。没有想到的是,小说中的“斯宾诺莎”竟然是陆其所收养的一只宠物犬。 这对于一部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而言,三个主要人物外加一只宠物犬,难免会构成了一种令人惊异的联系,但正是这种简单而怪诞的关系才是对作者想象力的考验。王松显然经受住了这一考验。细细品味文本,可以感受到,小说的笔法极为冷峻,丝毫没有夹杂作者自身的情感,整体结构纵横交错,疑云密布,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本是抢劫犯的“黑T恤”抢劫未遂、仓皇逃窜之际,与途经此地的陆其相撞。或许是出于个人恩怨的“底线”,安警察在断案时颠倒黑白,使本应毫无疑义的案子发生了巨大的挪移:“黑T恤”成了见义勇为的受伤英雄,而与本案毫无关系的陆其,却沦为迫害英雄的罪魁祸首,不仅一次次为“黑T恤”垫付高额的医疗费,而且还要接受安警察屡次三番做笔录的要求,以致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可以说,《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的情节是简单而离奇的,它超越了现实的层面,追求一种虚构的真实,也许,正是在这种虚构的真实中才能真正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透过文本的表层,王松想要挖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迫害与反迫害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生活无序、不可思议、荒诞不经和人性的扭曲。尤为可贵的是,王松并没有中止于具象的层面,而是轻松地越过事物的具象,抵达了存在世界的深处。 文本中处于两极对立的人物是陆其与安警察,两人之间的较量是贯穿文本的一条重要线路。安警察没有个性、年龄模糊、面貌女性化。他的警号052137,是一个只有最小公倍数,却没有最大公约数的数字。而这些数字相互之间的互质关系,则带着明显的隐喻被反复提起。这些似乎在谕示着安警察身上的各个内在因素之间永远都无法达成一种和谐的同构性,当然,这里还埋藏着包括理智与情感,理性秩序与本能要求,崇高行为与庸常人性,甚至逻辑、道德、滑稽和荒谬。尽管这个人物有着自己僵硬甚至愚顽的生活史,但还是让我不由得想起辛格那篇著名的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想起那个生趣全无、濒于死境的菲谢尔森博士。我总感觉,那个哲学的斯宾诺莎在这两个人物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违背人性的悖论。基于警察的身份,安警察的每一次出场都与某种冲突纠纷联系在一起,而他每一次对冲突纠纷的处理和解决又无不彰显出其卑琐的内心和扭曲的人性。陆其第一次目睹安警察办案与一只宠物犬相关,70多岁的吴姨只有一只宠物犬相伴,人与狗相依为命,但只因暂时未办理准养证,安警察便毫不留情地将宠物犬置于死地。这个情节显然有着漫画般得现实感和隐喻张力。直到陆其家中查户口是陆其与安警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安警察不请自进,踩脏了陆其的地板,态度傲慢、旁若无人、居高临下,在这里,陆其似乎是他可以随意控制摆布的一枚羸弱的棋子。人类基本的同情心的丧失,对人的尊严的随意践踏,这些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瞬间直抵我们的心灵。这是一种让我们无法接受的事实所产生的强烈震撼。在“黑T恤”涉嫌抢劫的案件中,安警察更是完全丧失了判断是非的底线。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基础上,他仅凭“黑T恤”的一面之词便草率定案,且三番五次无理要求陆其去做笔录,甚至找到陆其的领导,意欲要让陆其颜面丢尽。而安警察这种失去理性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陆其的一种报复,而陆其要捍卫的是人格的尊严,寻求公正的待遇和心灵的自由。于是,他发动了一次次的自卫反击,但换取的是安警察更加猛烈的打击报复。在此,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化为一种恩怨冲突、斗智斗狠的冲突状态,安警察对陆其的打击,实质上是源自于身份的落差而导致的心理的落差(陆其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显然要高于一个普通的警察),而填补这一落差的途径便是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权力,极力遏制、打击对方,以一种锋利去凌辱一种柔软。可以说,这种打击对对方构成的伤害,不是来自政治、道德上的伤害,而是来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人性深处的伤害。 我注意到,文本中有一个贯穿于始终的细节——“斯宾诺莎”的哭。我认为,这正是对这一集体无意识的隐喻和折射。斯宾诺莎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但是他超越了笛卡尔。在笛卡尔看来,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一个生灵都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灵魂只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上帝身上。 笛卡尔停在了这里,而斯宾诺莎却满怀信心向前走去。他认为,人与上帝都有灵魂,由此,人类能够认识上帝所安排的世界发展的必然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类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认识是源自于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任何感性的认识都是不可靠的。在王松的小说文本中,强调理性的斯宾诺莎竟然成为了一只宠物犬的名字。“斯宾诺莎”在主人陆其的眼中是一只“好逸恶劳”、“卖乖弄巧讨主人喜欢”的“寄生虫”,它总是在惹各种各样的麻烦,“它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你总是无论如何都阻止不住的,否则它就会哭。陆其发现这畜牲竟然会哭。当它提出的要求被拒绝时,就会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声音。这声音很奇怪,听上去似乎很委屈,只要你不满足它的要求它就会一直这样哭下去”。正是“斯宾诺莎”的哭,使陆其卷入了“黑T恤”涉嫌抢劫的案子中,惹上了一身的麻烦,为此,陆其甚至想把“斯宾诺莎”送到生物实验室去做活体实验。 然而,正是这只惹麻烦的狗却最终见证了“黑T恤”的本来面目,这是安警察永远无法也不愿看到的结果。我认为,“斯宾诺莎”的哭实质上对我们中国人一贯以爱恨情仇的情感维度取代理性逻辑判断的一个绝妙的嘲讽,连“斯宾诺莎”这样一只宠物犬都能够看清“黑T恤”的真实面目,以其“充满震慑意味,而且非常嘹亮”的叫声来骄傲地宣告自己的正确判断,而本应将理性思考作为自身优越性的人类却似乎丧失了这一能力,难怪“斯宾诺莎”要“哀其不幸”,为之哭泣了。弗洛伊德曾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到,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路出水面的一个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王松在《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中对人性的挖掘是不满足于冰山的一角的,他试图要让那些在沉浸在水下的部分,穿透黑暗,永不绝望地露出水面。 我想,一部好的小说一定是能够经得起多重分析的。我感觉,《斯宾诺莎为什么会哭》与王松以往的作品一样,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所谓“深层结构”,也不见高蹈的姿态和任何文本的实验,他主要还是在耐心地讲一个有趣或者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而且,这是一个充满悬念、非常好看的故事。然而,王松并没有在故事的表层游弋,而是有意地在精神上增加了人物的沉重感和痛苦的维度,还隐约透射出了恶的嚣张,生存的尴尬和某种秩序的晦暗。其实,面对一个价值体系凌乱,精神极度焦虑甚至破碎的时代,王松所要言说的是生活的多重困境,他执意要为小说构建一种形而上的厚重的层面。所以,阅读王松的故事让我们体悟的就不仅是故事,还有哲学。或许讲故事是人类本体中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但是,只有讲得好、能带给我们更多故事以外收获的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 注释: [1]冯敏、王松,小说让我迷恋[J],黄河文学。2007(3)。 [作者简介]梁海家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原载:《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原载:《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