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被裹挟而行的灵与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田夫 参加讨论

    从作家、剧作家、编导到诸多社会层面的创作者,在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新世纪走过10年这样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下,打开情感的闸门,回味逝去的岁月。应该说,这类作品已经赢得了受众情感上的巨大呼应和阅读收视上的旺盛人气,但其中受关注度高的目前大多限于发挥抚慰作用的家庭情感类电视剧和应当归为呈现文化记忆的图书读本,缺乏深刻反映时代洪流裹挟之下的人物命运的遭际与追寻、人物灵与肉的挣扎与自救的作品。当然,创作上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以致于很多传统作家不敢发起“正面进攻”。在这种情形之下,《唉,我的沧桑50年(1959至今)》的出现,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
     《唉,我的沧桑50年》讲述“我”和“我”的家庭从1959年到2009年的沧桑变化。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让人唏嘘的家世,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子。从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到“文革”、上山下乡、回城、高考、上班、下岗、下海,“我”的人生清晰地刻着时代的坐标。作品绝不流于概念化的书写。比如,在大饥荒年代,母亲机关算尽藏家里的油茶面,“我”有一次发现油茶面藏在房梁上,便和四姐桌子上面加椅子、椅子上面加凳子,待我踩翻了椅子凳子爬上房梁偷到油茶面后却发现下不来了,只能恐惧地等待母亲回来营救,“我”当时的心态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清醒地等死”,可谓细腻传神。写知青们为了回城开始装病,被识破后为真的得病而残忍地虐待自己,则令人震颤。作品写出了滚滚时代潮对个人命运的裹挟,凸显了时世荒诞与残酷的一面,透露出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无限悲悯,或者说它是一部深情凝视草民、以个体的存在验证这个时代的作品。
     能否真切而深入地揭示出人物命运的遭际、人物灵与肉的挣扎与自救,是衡量此类作品水准的关键。这就要求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波澜,塑造出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人物,传递出人类不愿沉沦的意志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作品中,那只三条腿的狗三花身上就印证着人格的高低、人性的存无。起初,“我”是要杀掉这只流浪狗充饥的,但三花眼里饱含泪水,还低声呜呜叫,见“我”要动手时也不呜呜了,连眼睛都闭上了,在景颇族姑娘小黛农喊出“别杀”后,“我”的心也软了。三花的命留了下来,它自己知道感恩,最终成为全连部知青的爱犬。因此,当连部刘副连长的丈夫杀了三花要吃狗肉后,引发了一场“战争”,知青们拎着胶刀、棍子,和连部干事打做一团。小黛农砍伤人后被劳改5年,小黛农的爷爷老勒刀为寻仇家而亡。“我”把三花的皮埋了,感觉心里像刀割一般,一生中再也没有这么伤心过。作品沉痛而坚定地昭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的境遇有可能不如畜生,但人绝不能沉沦到连畜生都不如的地步。可以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从一个精神狂躁、物质贫乏的年代逐渐步入到物质丰富的年代,肉身的困境逐渐好转,心灵的追问却更加广阔幽深,有不解也有宽容,有回味更有反思。灵与肉的挣扎与救赎始终在进行,这表明,肉身的沉重和精神的律条始终伴着我们前行——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体征,是命运的归宿。
     这部作品中,作者很讨巧地采用了由“我”来讲述的方式,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作者成功地令读者置身于时空长河中,甚至成为那个普通家庭的一员。这使得这部作品与我们司空见惯的模式化的、虚假的、肤浅的作品明显区分开来。
     还需提到的是,作品在叙述上的调侃与自嘲,消解自我的处理方式,乃至网络语言的运用,虽可使读者阅读时有更多快意和便捷,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文本的“沧桑感”。
    (《唉,我的沧桑50年》,八爪夜叉著,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