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秋主持并与他的同事一道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是一套从理论的世界话语回到中国本土的叙事学资源,并力图在历史与理论的相互阐释中梳理、探寻和建构中国传统叙事学理论的著作。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共三卷(熊江梅著《先秦两汉叙事思想》、李作霖著《魏晋至宋元叙事思想》、赵炎秋著《明清近代叙事思想》),这套近90万字的研究丛书既是对中国叙事传统进行探波讨源的历史梳理,又是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的理论阐发。《先秦两汉叙事思想》分别以神话、史传、杂史杂传和叙事诗为个案,重点从叙事理念、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分析和梳理先秦两汉叙事思想的历史演变,清晰地论述中国古代叙事思想发生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对此后中国古代叙事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魏晋至宋元叙事思想》在复杂多元的叙事文类和形态多样的叙事话语中梳理和探讨千余年间的中国叙事思想,从志怪叙事、轶事小说、唐代叙事观念、唐代传奇的虚构性叙事、宋元说话和白话小说以及宋元讲史平话的叙事思想等方面对魏晋至宋元的中国叙事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的探讨,并力图把叙事思想置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作更为深刻的阐释。从明清以降,中国古代的叙事文体大量增长,叙事技巧臻于完善,叙事思想极为丰富,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的叙事学思想。《明清近代叙事思想》对明清与近代叙事思想的发展、特点与基本内容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探讨了明清叙事文学与叙事思想、金圣叹和李渔的叙事思想、近代叙事文学与叙事思想以及晚清王国维、梁启超和林纾的叙事思想,并重点论述了明清近代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完整系统地勾勒、论述和探讨了中国从先秦到近代的整体叙事思想,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叙事思想的全貌。 叙事思想源于丰富的叙事传统,叙事思想是对叙事思维和叙事资源的理论性思考和总结。作为一门学科的叙事学来自于西方,然而叙事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作为一种创作的技巧,乃至作为一种思维和文化,并非为西方所独有。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和叙事思想,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叙事思维、叙事技巧、叙事文体、叙事形态、叙事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建构。说故事作为一种技巧,讲历史作为一种艺术,谈创作作为一种美学,在中西方叙事中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差异性。相同性能够让我们在不同的叙事文化中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差异性则让我们看出各自所独具的风格特色、致思途径和文化内涵。如何选择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研究中国传统的叙事思想,便是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中的一大难题。《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可以说非常好地处理了当代叙事学理论与中国叙事学思想阐发之间的矛盾关系,作者们当然借鉴或化用了当代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却并没有陷入西方叙事学理论的概念和逻辑圈套,而是以中国叙事文本、中国叙事话语和中国叙事文化为线索、为内容、为重点、为核心,注重中国叙事思想的考据、重视叙事文本的细读,突出中国叙事话语的理论阐释,不仅历史地而且理论和逻辑地研究、探讨和论述中国传统叙事思想。这是一本属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的叙事思想史。 中国有自己的叙事传统,因而有中国自己的叙事思想和叙事文化,并在其中深含着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和哲学。《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丛书除了系统梳理和论述中国传统的叙事历史和思想脉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力图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构建中国本土的叙事理论,正如赵炎秋在丛书总序中所言:“在古代叙事思想与叙事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叙事理论,并不意味排斥西方叙事理论。……构建中国本土叙事理论应该吸收现代西方叙事理论的成果,借鉴其相关范畴与理论体系,梳理、提炼、升华中国本土叙事思想与叙事经验,使之成为系统的可以在当前叙事环境中运用并与西方叙事理论展开对话的理论。只有这样,中国本土叙事理论才算真正构建起来,中国叙事传统与传统叙事经验也才能真正在当代中国叙事理论与叙事实践的构建与发展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此,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的构建不仅要把握西方的叙事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与叙事经验,以及中国现当代的叙事理论及叙事实践。而中国古代叙事思想正是构建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的传统性资源、基础性话语和民族性特色,它根基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根基于我们中国民族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艺术。 由此,赵炎秋等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丛书便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工作和探源式课题,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的建构则将是一项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工程。该丛书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或欠缺,但这无疑是一项通过叙事历史与叙事理论的相互阐释,系统论述研究中国传统叙事思想,并尝试建构中国本土叙事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以及理论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1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