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傅逸尘是军队近年来涌现的青年文学批评家。他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文学批评的挚爱,使他有信心、有毅力在批评的道路上踽踽前行;自身独具的灵气、才气和锐气,又常常使其批评显露出某种直陈己见、尖锐犀利、不为尊者讳的鲜明特色,从而具备真正属于批评的文胆与品格。现在他又以一部倾情记录远望人的航迹与心迹的报告文学《远航记》,显示出他批评之外的另一种文路,是其性格和情感的更为直接真实的流露,也殊为令人可喜。 是在7月的一个凌晨,傅逸尘以《解放军报》一名军事记者身份,随执行航天测量任务的远望五号向茫茫大洋进发,开始了他从未经历的采访与创作之旅。这既是一次充满浪漫色彩、令人激动与向往的远航,又是由惊涛骇浪铺筑、藏凶伏险的漫漫征途。对于本质上是文学工作者的傅逸尘而言,更可以说是一次对于这种特殊而神秘生活的几乎是强迫性的、捆绑式的深入,使其能够全天候地与远望人摸爬滚打在一起,探入的无疑是一座生活的宝库。这次机会难得的完整航程和感受强烈的人生历程,会使一颗年轻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与震动,将是不言而喻的。 初次远航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更何况是在大洋间穿梭,并且长达140多天,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可以游目骋怀的广阔时空!傅逸尘用那颗年轻而敏感的心,在先由远望五号后由远望三号构成的天地里,全身心地生活和感受着这新奇陌生的世界,感受这波诡云谲的大洋,感受这大洋的风雨雷电和雾色天光,感受远望人的战风斗浪和乐观昂扬。他放大自己的感觉世界,兴致盎然地观察远望号的点点滴滴,并且日复一日地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以他富含情感和意趣的文笔,将远望人的艰苦与欢乐一一写出,使我们从中读出的是发生在远望号上的那些动人的故事,是远望人生活的新意趣和诗意美,是远望五号和远望三号的那独特的韵味与精彩,这就有了我们对远望人拼搏奋斗、牺牲奉献的立体了解。 《远航记》仿佛是关于远望人的情感与人生的档案。作者以探究式的目光对远望号进行了拉网式的采访,他走进了远望号的每一个部位,更走进了远望人敞亮的内心,并以粗线条式的勾勒对人物进行了近距离的速写,不仅写出他们的前史,更写出他们的当下风采,他把远望人奔放又内敛、智慧又坚韧、博大又柔情的个性与形象特征,以极感人的笔墨揭示了出来。因而我们认识了两艘远望号上那一个个质朴而富有光彩的人物,以及他们一颗颗为祖国而跳动的灼热的心。我想对于一名记者而言,只有将自己溶入其中,与远望人贴心贴肺地建立下深厚的友谊,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才能写出远望人由大洋的风浪雕塑而成的硬朗气质、宽阔胸怀与非凡境界,才能写出如此富于感情、打动人心的文字。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到远望人既那么实在,又那么脱俗,既那么感情浓烈,又那么淡定如水,他们在惊涛骇浪中创造与书写的是惊天动地的业绩。作者在他热忱、坦率而又清新的文字中,洋溢着对远望人的那份理解、体贴与赞美,散发出一种罕有的热度,能够给我们以深深的触动和启发。 作者用他富于感受性的笔触,记录和抒写他所经历的风平浪静与险涛恶浪频繁交织的航程。一路走来时他领略了何谓大洋的浩瀚,那海景的瞬息万变、那浪大涌高时的眩晕,在他内心引起无比的震撼与惊异,令他对大洋充满恐惧、迷恋与热爱等多重情感,也促使他以旅人式的笔墨,努力描写大洋的气息、性格和美感,描写他远涉重洋、踏浪蹈海时对于这蓝色、狂暴世界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当作者把这一切都推向背景,我们便更加清晰地看到远望人伟岸的身影,更加深刻地领悟他们的崇高精神。对于这孤旅之中异国风情的描写也颇为动人,作者怀着对斐济人民的美好感情,不光写出作为远望号中途休憩、补充驿站的岛国所特有的阳光、海滩、阵雨、建筑等,写出岛国人民热情朴实的可爱形象,还写出在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作者与远望人在战风斗浪间隙,获得的虽短暂但却自由、快乐、惬意的心境,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清风扑面之感。 难能可贵的是,《远航记》虽是采访记式的写作,却并非是纯粹职业性的情感零度的报告,相反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颗心是怎样与远望人同频共振地跳动,又是怎样把用心费力、付出真诚的采访,化作滚烫灼人的文字。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远行之中时时眺望大洋,沉湎于远及世界万有、近及文化文学的思考与玄想。那些纷至沓来的时尚话题与话语,似应视为对远望人远洋生活的扩展、延伸与丰富。作者以其聪慧灵动的思致,犀利酣畅、一针见血的风致,蕴藉又显壑的韵致,使这部被冠以纪实文学之名的写作,体现出某种可贵的精神品格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一位青年文学批评家,在涵泳一番生活的多彩、体验几多创作的甘苦、演练诸般创作的套路之后,对于重返批评,写出更具灼见和深度的文章想必是大有裨益的。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