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作者与曹雪芹的特征几乎完全一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广文 参加讨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作者本人,我在《〈红楼梦〉是部记实性自传体小说》一文中已经详细论证过。既然贾宝玉就是作者本人,那么书中所讲的故事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书中的描写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找出作者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生活时代、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年龄、相貌、性格、特长等。然后再根据脂砚斋、畸笏叟的批语及敦诚、敦敏、张宜泉的诗词,找出曹雪芹的特征。将作者的特征与曹雪芹的特征进行比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特征具有惊人的相似或相同。
    一、作者与曹雪芹都生于雍正二年
    首先我们先确定贾宝玉的出生时间。
    我在《“饯花会”的真相是什么?》一文中详细论证过,《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写的发生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的“饯花会”实际上是宝玉十二周岁生日庆典。经过查阅万年历和分析得知,这一天是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736年6月5日。以此计算,宝玉应出生在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年5月18日)。按宝玉就是作者艺术形象的说法,作者也应生于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年5月18日)。
    再来看曹雪芹生于何年。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壬午除夕是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夜(公元1763年2月12日)。这是脂砚斋指出的曹雪芹逝世的确切时间。“甲午八月泪笔”:据邓遂夫先生考证,“甲午”乃“甲申”之误,是过录时对草书字体的误认误抄。“甲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甲午”: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此时脂砚斋已逝。畸笏在脂砚斋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悲乎!”后批道:“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畸笏明确指出,丁亥年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脂砚斋已逝,甲午(公元1774年)是在丁亥之后七年,脂砚斋已逝多年。可见“甲午”确是“甲申”之误。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至甲申八月(1764年9月),相隔仅一年零七个多月,脂砚斋对曹雪芹死亡的时间不会记错。
    有人说曹雪芹不是卒于壬午除夕,而是卒于癸未除夕,理由是敦敏在癸未年还邀请曹雪芹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依据是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是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园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此诗在《懋斋诗钞》中,被编在癸未年 (公元1764年)。表明此诗作于癸未年。我则认为,此诗并非严格按纪年编录,不能确定其写作具体时间,更不能作为确定曹雪芹卒于癸未年除夕的依据。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写于壬午年,敦敏很有可能在癸未年整理诗稿时误将其放在癸未年的诗稿中。谈曹雪芹的卒年,还是应当以脂砚斋的批语为依据,因为脂批是直接证据。
    那么曹雪芹逝世时是多少岁呢?敦诚在第一首《挽曹雪芹》诗中有“四十萧然太瘦生”诗句,在第二首《挽曹雪芹》诗中有“四十年华付杳冥”诗句,表明曹雪芹死时是四十岁。
    问题是,曹雪芹的另一个朋友张宜泉在《伤芹溪居士》一诗序中说:“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如何看待敦诚和张宜泉的不同说法呢?我认为,敦诚、敦敏与雪芹在宗学相处很长时间,且交往很深,关系密切,不可能把年龄弄错。敦诚诗中关于雪芹年龄的说法是可信的。相反,张宜泉与雪芹只是诗友,每次交往必有诗作留念,而张宜泉写与雪芹有关的诗一共才四首,其中三首是伤怀雪芹的诗,只有一首和韵,提到共游西郊废寺。另二首还特意对雪芹的形貌进行描述。这些正说明张宜泉与雪芹交往不深,二人在一起只是谈诗论画。张宜泉对雪芹的了解远不如敦氏兄弟。因张宜泉对雪芹了解不深,对其年纪的了解也只是个大概,故对其年龄的记载用词比较含糊,刚过四十岁也可说是“年未五旬”,因而不能做为判定雪芹年龄的依据。
    按曹雪芹逝世时四十岁计算,曹雪芹应生于雍正二年,即生于公元1724年,正好与贾宝玉即作者出生的年份相同。
    二、作者和曹雪芹少年时期都有父母兄弟
    作者在凡例中自云:“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表明书中的贾宝玉在十五岁之前,父母是健在的。
    脂砚斋也指出,“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虽然哥哥贾珠死了,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
    以上表明作者在少年时代是有父母兄弟的。
    第一回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表明曹雪芹也是有兄弟的。
    三、作者和曹雪芹都经历过荣华富贵
    凡例中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红楼梦》写贾宝玉十五岁前也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表明作者在十五岁之前,生活是优裕的。
    曹雪芹也经历过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敦敏在《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中写道:“秦淮旧梦人犹在”,在《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句。敦诚《寄怀曹雪芹》有“扬州旧梦久已觉 ”诗句;在赠曹芹圃(即雪芹)》中有“废馆颓楼梦旧家”句。这些诗句表明曹雪芹也曾经有过荣华富贵的生活。
    四、作者和曹雪芹生活都很贫困且都曾经有过乞食的经历
    作者著书时生活困窘。凡例中写道:“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表明作者著书时生活非常贫困。
    第一回“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表明贾宝玉做过乞丐。宝玉做乞丐应当是从狱神庙出来以后的事。
    第六回题曰:“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这首题头诗并非感叹刘姥姥,而是感叹作者的经历。
    第十九回“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庚辰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一回已迷失,但可从这两句诗中推想宝玉当时的凄惨境况。
    第四十八回“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好些事也未可知。”庚辰双行夹批:“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故特于此注明,使后来人深思默戒。脂砚斋。”此条批语的意思是说,作者和脂砚斋都有过一段“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的经历。
    再来看看曹雪芹的情况。
    敦敏《访曹雪芹不值》:“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赠芹圃》:“碧水清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客,卖画钱来付酒家。”敦诚《寄怀曹雪芹》:“嗟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着临邛犊鼻裩。”《赠曹芹圃》:“满阶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风雨,废馆颓楼梦旧家。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这些诗词表明曹雪芹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
    第二十四回“贾芸笑道:‘舅舅说的倒干净。……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还亏是我呢,要是别个,涎皮赖脸三日两头儿来缠着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呢。’” 庚辰侧批:“余二人亦不曾有是气?”这里的“余二人”是指哪二人呢?
    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里的“余二人”明确是指脂砚斋和曹雪芹二人。
    可见庚辰侧批“余二人亦不曾有是气?”中的“余二人”也应当指脂砚斋和曹雪芹二人。
    为什么脂砚斋说“余二人亦不曾有是气?”因为脂砚斋和曹雪芹二人也有过投亲访友遭白眼的经历,也曾有过象贾芸那样的气恼。敦诚《寄怀曹雪芹(霑)》:“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也表明曹雪芹曾经有过一段投亲靠友和四处乞食的经历。
    五、作者和曹雪芹都有在寺庙寄住过或当过和尚的经历
    第二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第三十回:“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以上表明,林黛玉死后,宝玉的确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换句话说,作者的确当过一段时间的和尚。
    曹雪芹也有当过和尚或者在寺庙寄住过的经历。敦敏在《赠芹圃》诗中写道“寻诗人去留僧舍”,张宜泉也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表明曹雪芹也曾当过和尚,或者在废寺寄住过。
    六、作者和曹雪芹都有与妻子离散后又团聚的经历
    第二十八回庚辰批语:“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蒋玉菡与袭人供奉宝玉宝钗,应在宝玉从狱神庙出来之后。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宝玉宝钗觉得依靠袭人夫妇养活于心不安,遂又离开袭人夫妇去投靠亲友;然而二宝投亲不着,只好乞讨为生。脂砚斋曾在《好了歌解》“展眼乞丐人皆谤”侧批道“甄玉、贾玉一干人”,第十九回中批道“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表明宝玉在贾家败亡后曾经有过一段在风雪之中乞讨的经历。后来宝钗似乎是在风雪之夜的乞讨途中与宝玉走散了,至作者写书时仍未找到宝钗,作者以为宝钗已经冻死,被大雪所埋,故将宝钗的判词写成“金钗雪里埋”,在《红楼梦引子》中有“怀金悼玉”的说法。宝钗失散后,宝玉孤苦一个寄住在破庙里,故书中写宝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全书也到此结束。而实际上,宝钗与宝玉走散后,并没有被冻死,而是失散多年后又意外重逢。因此脂砚斋后来在《好了歌解》“如何两鬓又成霜?”侧批道:“宝钗、湘云一干人。”宝玉就是作者,表明作者有过夫妻离散后又重聚的经历。
    巧的是,曹雪芹也有过夫妻离散后又重聚的经历。敦敏《赠芹圃》中有“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诗句,在《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中有“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诗句,就是写曹雪芹夫妻二人失散多年后又重逢的情景。敦诚在第一首《挽曹雪芹》中的诗句是“泪迸荒天寡妇声”,后在甲申年整理诗稿时又改为“新妇飘零目岂瞑”,是因为敦诚不知道他们原来就是夫妻,还以为是曹雪芹新娶的妻子,故改称“新妇”。
    七、作者和曹雪芹都工诗善画
    《红楼梦》中的诗词都写得很好,充满才气。贾宝玉在书中是诗社的主要成员,也写了不少的诗词。这些都表明作者很擅长写诗。
    而曹雪芹能诗善画是公认的。
    第二回甲戌双行夹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第七十五回中有“缺中秋诗俟雪芹”的批语。第一回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根据以上的脂批,可以肯定地说《红楼梦》书中的诗词都是曹雪芹所写。而书中的诗词充满才气,可以说都是上乘之作。
    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说曹雪芹“其人工诗善画”,并有“君诗未曾等闲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等赞美诗句。敦诚也有“爱君诗笔有奇气”、“知君诗胆昔如铁”、“牛鬼遗文悲李贺”等诗句。说雪芹诗词才情乃其平生所长,当离事实不远。
    第四十二回有一大段关于如何绘画的描写,说明作者对作画也很精通。
    而曹雪芹也擅长作画。张宜泉《题芹溪居士》:“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呕。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敦敏也有《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
    八、作者和曹雪芹都很有文才和口才
    第七十八回“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较量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因此如世上流嘴滑舌之人,捕风捉影,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说的四座春风。”宝玉即是作者。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才和写作水平。
    曹雪芹的文才也是了得。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有“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上四下离)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句;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诗中有“高谈君是孟参军”句;曹雪芹好友张宜泉《题芹溪居士》诗中有“爱将笔墨逞风流”句。从这些诗句看,曹雪芹也极富文才。
    九、作者和曹雪芹都生得人物出众
    第一回中写道:“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靖眉批:“作者自己形容。”此批不是说作者是僧道,而是说作者也“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第二十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
    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有曹雪芹“可知野鹤在鸡群”的诗句,表明曹雪芹也是生得人物出众。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曹雪芹的特征与作者的特征几乎完全一致。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说,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一书的作者。
    
    于湖北襄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