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赤壁怀古》与顺治关系考 ——红楼谜话之三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发现了《红楼梦》与顺治的密切关系后,自然就能悟出,《赤壁怀古》写的就是顺治实际上没有死之事的。
    如我在《芳官与顺治关系考论》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康熙实录》的记载中可以发现,清廷对外说顺治尸体在1661年4月17日被火化,康熙在4月21日举行了顺治宝宫安放礼。这个17日的干支是丙申,这个21日的干支是庚子。
    如我在《真真国女孩》一节中所指出的那样,丙申这个干支,是用来隐写顺治身份的最好的干支了。这是因为,在《推背图》,丙申的谶语是:“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其颂辞是:“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金圣叹批之曰:“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後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气顺则治”的说法中含有“顺治”,这或许就是金圣叹的批语得以产生的原因,因为满清入关正是发生在顺治元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再来看丙申这个干支所配的图像:江河中(或者大海中)有一条大船,船中有许多人,如下图所示:
    
    丙申的纳音五行是山下火,《三命通会》卷一:“丙申丁酉山下火。”而庚子的纳音五行是壁上土,《三命通会》卷一:“庚子辛丑壁上土。”再看庚子在《推背图》中所配之象:一个水鬼浮出水面,托起一个人头,如下所示:
    
    其谶语曰:“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其颂辞曰:“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金圣叹批之曰:“此象虽有元首出现,而一时未易平治,亦一乱也。”
    丙申即“山下火”,庚子即“壁上土”,合之就是“火烧赤壁”了。《推背图》中的丙申之象喻指赤壁之战中的无数战船,《推背图》中的庚子之象喻指赤壁之战中无数战死的亡灵,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这就是《赤壁怀古》这首所谓的怀古诗得以产生的缘由:用顺治被记成死人和被火化这些虚假的历史记载,来暗示关于顺治皇位继承权存在着真假之争,就好比三国时的逐鹿中原一样。
    而且,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抗曹之战。苏轼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于是作者不妨把曹宣流落曹家前发生在皇宫的顺治传位给曹宣之事理解为“前赤壁之战”,把他离开曹家后和顺治团聚之事给曹家带来的纠纷理解成“后赤壁之战”,则孙刘联合抗曹的寓意就体现出来了:孙氏知道曹宣不是自己生的,顺治和他的第二位皇后知道曹宣实际上是董鄂妃所生的皇七子(所以指代了顺治和他的第二位皇后的刘姥姥就姓刘),三人(好比孙刘联合)能证明曹宣不是曹玺的儿子(好比大败曹军)。
    但严格地说,上面所谓的“前赤壁之战”发生时,曹宣还没有流落到曹家,也就不存在着孙刘联合败曹的问题。不过这只是谜语,是不能处处都要求历史和现实的同一性的。同时从谜语的角度还可以作如下理解:如果不从“前后” 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孙刘联合败曹的以古喻今功能也是能成立的,只要用纪年中的反叙法,即反过来看年代,曹宣离开曹家和顺治团聚就发生在前,曹宣流落曹家之前就发生在后,“孙刘联合败曹”之事用在1661年也就能成立了。
    而且,赤壁之战即三国争雄的最后结局是“三国归晋”,三国归晋可以喻指顺治隐居到五台山即晋地之事。而且晋受禅之日是265年12月13日,《三国志.魏书.少帝本纪》:“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这个壬戌日就是13日。这个日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影射康熙的皇七子胤礽被立为太子日,即1675年12月13日。本来大清朝第一位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是属于曹宣的,由于顺治象明惠帝朱允炆一样出家却被记成死人以及被火化即“赤壁之战”,这个身份就变成了胤礽的了,也就可以用“三国归晋”来喻指了。而且,用李显来指代曹宣,把李显的生日即656年11月5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60年11月5日,把这个日子和1661年1月8日即昭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日子连在一起,月日全相加,结果也是12月13日,正好可以通过“三国归晋”的历史上的12月13日,来影射现实中的“三国归晋”:曹宣的皇太子身份最终为康熙所有。
    故“赤壁之战”通过“三国归晋”的12月13日,还可以传达出如下信息:顺治出家前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真正的皇七子,但他的出家同时也导致了这个皇七子失去了太子身份,致使“三国归晋”即大清朝的第一位皇太子成了康熙,大清朝第一位皇七子身份的皇太子成了胤礽。
    更重要的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理解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丁巳日和这个日子的子时,也可以是“火烧赤壁”的隐语。巳五行为火,丁与火可以合成一个灯字。在丁丑、丁卯、丁巳、丁未、丁酉和丁亥这六个有丁的干支中,只有巳五行为火,故在60个干支中,灯的谜底为丁巳这个解是唯一的。《康熙字典》:“灯,《集韵》:当经切,音丁。《玉篇》:火也。《类篇》:烈火也。《字汇》、《正字通》并云:俗燈字。按:《玉篇》、集韵、《类篇》灯燈分载,音切各异,今强合为一,非。”又:“《广韵》、《集韵》、《韵会》:音登。《玉篇》:燈,火也。《集韵》:本作镫。《说文》:镫,锭也。注:徐铉曰:锭中置燭,故谓之镫。今俗别作燈,非。”这是说,灯本来音丁,燈则音登,都是火或者烈火的意思。今人所谓的“灯”,本来是“镫”,后来人们才把“镫”变成了“燈”,而由于“燈”和“灯”本来都是火或者烈火的意思,于是才又把“燈”变成了“灯”的。这就是说,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丁巳的隐语就是火或者烈火了。由此才能发现把香菱弄丢了的人物名霍起(谐音为“火起”)的真正内涵:顺治被记成死人,是曹宣流落曹家的真正原因。为了进一步提示这一点,作品就故意设计了一个人物名严老爷,并通过批语指出:“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表面上看,这只是通过谐音法将“严”与“炎”并提,其实则是在暗示:《红楼梦》中的“火起”,其实是在写曹宣的父亲即顺治。因为古人对外人自称其父为家严,本《易.家人》中“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的说法,原来是指父母,后来多用来专指父亲,于是有“严父慈母”之说。《红楼梦》中,“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之目,就是醒目之笔。由此就能发现,佛前海灯之所以是顺治身份的象征,最为简单和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丁巳日的隐语为“灯”,古人称帝王为大海,于是顺治这个死于丁巳日的帝王实际上没有死,就可以用“海灯”来喻指了。
    综上所述,丁巳日的隐语是火;丁巳日的子时是庚子时,庚子的纳音五行是壁上土,故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和此日的子时就是“火烧赤壁”了。
    在作品中,最为直接地配合“赤壁之战”构思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二是葫芦庙起火。在前一个情节中,作品把一个破败的庙宇的庭院中的茅庐里的道士写得就是士隐其人,但又不明确点出。这是对顺治形象的真实描写。雨村离开道士后,庙中起火,“只见烈焰烧天,飞灰蔽日”,但不见道士从庙中走出。后来所差之人回来禀报,火灭后并不见道士尸骨,“只有一个蒲团,一个瓢儿,还是好好的。小的各处找寻他的尸首,连骨头都没有一点”。这个细节的真正寓意是:贾雨村与甄士隐的这次会面,指的是1698年曹宣随康熙去五台山见到了顺治之事。该年康熙2月8日到达菩萨顶,2月11日回銮,2月12日是丁巳日,这就是贾雨村离开后庙中起火的内涵:如前述丁巳的隐语就是“火起”。这里的一个关键细节是,贾雨村说“离别来十九载,面色如旧”。如我在《乌进孝命名之谜》中所指出的那样,贾雨村和甄士隐的中秋相聚,是通过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死于50岁的记载,即借助1688年董鄂妃若活着就是50岁的历史事实,来写董鄂妃死于1660年之事。而曹宣的生日即1660年2月6日的干支是辛卯,从此年开始,2月6日是辛卯的头一个年份,就是1717年,故1717年就好比1660年了;我在《木瓜之谜》一节中也指出,在与李亨的联系中,1661年就好比1718年,则1660年自然也就好比1717年了。而从1717年回数到1698年,正好经过了19个年头。
    与“昧真禅雨村空遇旧”写在一回里的事件,就是“施毒计金桂自焚身”,这是对顺治自己抛弃皇位后导致宫中出现把他火化之事的更加形象的概括:顺治的行为是自愿的,因此也就好比“自焚身”了。在这个事件中,香菱指代了曹宣,金桂指代了顺治,这个问题讨论薛蟠这个人物时再细说。
    作品是这样描写葫芦庙炸供起火事件的:“不想这日3月15日,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火焰山一般”,其实就是“火烧赤壁”的另一种说法了。。
    这个3月15日是怎么来的呢?如前面《乌进孝命名之谜》所指出的那样,“葫芦庙”3月15日炸供起火是由元仁宗死日1月21日与元英宗生日2月6日而来的:两个日子月加日减,就是3月15日。把元英宗生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辛卯日。再看这个干支在《推背图》中之象:
    
    其谶语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其颂辞为: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金圣叹批之曰:“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据此我们就能进一步发现作者用朱允炆来指代顺治的另一层原因了:由于这个3月15日包含了元仁宗死日1月21日在内,因此就具有了隐写顺治出家的功能了。
    元仁宗生日是1285年3月4日丙子,《元史.仁宗本纪》:“仁宗圣文钦孝皇帝,讳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宗次子,武宗之弟也。母曰兴圣太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二年三月丙子生。”把这个日子落实到顺治身上,就是1638年3月4日丁卯。元英宗生于1303年,死于1323年,活了21岁。曹宣21岁时是1680年,该年2月6日的干支是丙寅日(妙玉画面上美玉陷于泥中之象就是此日的隐语,别处再细论)。这两个日子的干支即丙寅和丁卯的纳音五行是“炉中火”;元英宗生日即1323年2月6日的干支是甲子,甲字倒过来就是个由字,子五行为水,且子中只含癸水,水字和由字可以合成个油字,“油”与“炉中火”相结合,就是“油锅中的火”了,故葫芦庙起火的原因就是“油锅火逸”。
    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7:55之前,为随卦的上六爻。随卦所值物候为仓庚鸣,仓庚鸟又名商庚、鵹黄、楚雀,即黄鸟、黄鹂、黄离和黄莺。“黄鹂”谐音为“篁篱”,竹林为篁,故“篁篱”可以转义为“竹篱”,因此曹宣真实生日的隐语就是“竹篱”了。由于顺治生日为随卦的九五爻,故也可以用篱来喻指。正由于这个篱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写顺治和曹宣父子二人隐居在五台山的12首咏菊诗(象征“金陵十二钗”即12个人),便十首中都有篱字(顺治父子和其他十个人一样都活着),只有两首没有篱字(顺治父子活着却被当成了死人)。如“空篱旧圃秋无迹”、“槛外篱边何处秋”、“萧疏篱畔科头坐”、“篱畔庭前故故栽”、“ 绕篱欹石自沉音”、“莫认东篱闲采掇”、“默默负手扣东篱”、“瓶供篱栽日日忙”、“篱筛烘月锁玲珑”、“篱畔秋酣一觉清”,这些句子的具体寓意,别处再细说。
    随卦时当春天,春天配东,故曹宣生日的隐语又为“东篱”。故把这个日子与隆禧死日7月15日联系在一起来写曹宣的真实身份,就能最为精确地写出了曹宣的皇七子身份了。两个日子月加日减,就是9月9日,这就是众人要作咏菊诗的一半内涵。但曹宣的真实生日并没有在史书中记载下来,人们不知道他才是顺治的皇七子,故把这个日子和7月15日连在一起算出9月9日即“秋情”的构思,就“众莫知”了。但只要发现了通过元英宗的生日来写曹宣真实生日的构思,也就能发现这一点了。据此作者就设计了“欲讯秋情众莫知,默默负手扣东篱”的句子,用后者扣曹宣的真实生日。此两句诗表面上是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实际上却是在将古典诗词和自己的史书笔法两者加以巧妙的结合。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作品的史书品格,又保证了其寓意不容易为读者所发现。等等。
    元仁宗死日是1320年1月21日辛丑日。《元史.仁宗本纪》:“丁亥,帝不豫。辛丑,帝崩于光天宫。寿三十有六,在位十年。”把这个日子落实到顺治身上,就是顺治36岁时的1673年1月21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壬辰。再看壬辰在《推背图》中所配之象,是三棵杨树,如下图所示:
    
    其谶语是:枝发厥荣,为国之栋。皞皞熙熙,康乐利众。其颂辞是:一枝向北一枝东,又有南枝种亦同。宇内同歌贤母德,真有三代之遗风。金圣叹批之曰::“此象主宣宗时张太后用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风三代,此一治也。时人称士奇为西杨,溥为南杨,荣为东杨。”
    此象所配之卦为恒卦,发现了这一点,才能发现宝钗诗号为蘅芜君、其大观园居处为蘅芜苑、蘅芜苑题为“蘅芷清芬”的真正寓意:这是通过这个日子来写顺治的遭遇(宝钗和黛玉一样,既可以指代曹宣,也可以指代顺治,这个问题我在前面早已经讨论过了)。“蘅芜君”的表层寓意是:顺治好比1673年1月21日壬辰日(此日据《推背图》配恒卦,恒字谐音为蘅)死了(死扣“无”,谐音为“芜”)的君主(扣君);其里层寓意是:恒取字义为久,谐音为九,芜谐音为五,故“蘅芜君”即“九五君”,喻指顺治这个九五之君乃“仙寿恒昌”之人。“蘅芷清芬”的寓意是:如上述蘅扣恒扣久扣九,芷谐音为子,故“蘅芷清芬”实际上就是“九子清芬”,它的真实寓意是:顺治这个皇九子的生命历程还有很长,他的子孙也众多,就象香草的清香一样悠远绵长。作品中与这个构思相配合的细节是大量的,后面具体分析有关蘅芜苑的描写、宝钗题大观园的诗以及《广陵怀古》等处时再细说。
    辛丑的纳音五行是“壁上土”,壬辰所配之象杨树为木,故元仁宗死日和这个日子落实到顺治身上即1673年1月21日这两个日子的隐语就是“木壁”了;如上述顺治生日和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的隐语为“竹篱”;故葫芦庙起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方人家用竹篱木壁者多”。
    其中的“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说法,则是结合康熙五次去五台山之事来精心设计出来的。康熙在1683年春秋两次去五台山,1698年第三次去五台山,1702年第四次去五台山,1710年第五次去五台山。第一次和第二次发生在同一年,知其二就必然知其一,故“接二”的说法就包含了这两次了。由于葫芦庙起火是配合“赤壁之战”的构思来写顺治表面上被火化,而实际上没有死之历史隐秘的,故结合康熙五次去五台山来进行构思,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这样一来,也就等于交代了康熙五次去五台山的真正目的了。由此我们就不难进一步发现作者通过3月15日来写葫芦庙炸供起火的另一层缘由了:正如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的那样,1698年2月8日是康熙第三次去五台山到达终点菩萨顶的日子,同时也是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的日子,把这个日子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合在一起计算一下,月日全相加,就是3月15日了!
    现在我们才能发现贾雨村所见的人物即甄士隐所居之处的庙中所留下的一个瓢的寓意了:这是1673年1月21日和1661年1月7日的隐语。因为葫芦庙是这两个日子和曹宣生日即1660年2月6日、1698年2月8日的隐语,故把这两个日子合成一个日子就好比葫芦的一半即瓢了,另两个对应的日子合成一个日子就好比葫芦的另一半即另一个瓢了。
    把顺治死日落实到李治身上就是651年1月7日,因为此年李治是24岁,这个日子的干支也是辛丑。所以,把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和651年1月7日辛丑、元仁宗死日即1320年1月21日辛丑连在一起,就是“绿瓢空挂壁”了:顺治被记成死人为“空”,两个辛丑日为“壁上土”即“壁”,1661年1月7日为“瓢”,在古代牌谱中,三点可以指代绿柳,故这三个日子为“绿”,所以通过这三个日子来写顺治没有死却被记成了死人之事,就是“绿瓢空挂壁”了。所以李纨(通过李治来指代顺治)和邢岫烟(通过元仁宗来指代顺治)两人在宝玉生日时所玩的射覆游戏就用了“绿瓢空挂壁”和“愁向绿樽生”的典故。
    关于康熙五次去五台山之事,作品通过大观园的建设、可卿之病、老太妃之死、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第二副骨牌等细节,给予了十分明确的交代,比如“三宣牙牌令”表面上是在说众人说的每副骨牌都由三张牌组成,而实际上则是在暗示顺治和曹宣父子是在康熙第三次去五台山的时候相认的,否则就不一定非得三张牌组成一副了,至于骨牌副和其他相关情节的具体内容,别处再细说。
    在葫芦庙炸供起火处有批语:“写出南直招祸之实病。”“南直”即南直录也就是江宁府的别称,曹宣离开曹家和顺治团聚之时,曹寅还在江宁织造任上,曹家居住在江宁织造府。这个批语的寓意是:曹宣离开曹家和顺治团聚之事即他的真实身份在曹家泄露后,由此给江宁的曹家带来了祸端,最终导致孙氏自缢身亡。这个问题别处再细述。由于葫芦庙起火有写顺治和曹宣真实关系以及顺治没有死的寓意,所以它才得以成为曹家祸患的根源即“实病”。
    其他比较隐晦的构思还有很多。比如“金陵十二钗”这个命名中的“金陵”的说法。如我在《红楼梦、庚辰本、己卯本以及其他》一节中所指出的,“十二钗”指的是太宗和顺治的儿子们,在顺治被记成死人时,活着的共12个人。而“金陵”的说法,其寓意就是通过明惠帝朱允炆来类比顺治,因为明代的京城,在朱允炆时还是南京即古金陵,只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才迁都北京的。
    之所以用朱允炆来类比顺治,就是因为两者有共同之处:宫中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传闻他出家为僧。《明史.恭闵帝本纪》:“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而顺治被火化之事,也是宫中火起;顺治隐居五台山后当时自然也应该有他出家的传闻。
    巧在在具体的日子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宫中火起,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日子是1402年6月13日。把顺治生日即1638年1月30日(按照节气算是2月),和1661年4月17日即所谓的顺治被火化的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2+4=6月。
    日子是30-17=13日。结果就是6月13日。
    或者把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和所谓的顺治骨灰被葬入孝陵的1663年6月6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1×6=6月。
    日子是7+6=13日。结果也是6月13日。而且朱允炆下落不明时是26岁,在1663年的时候,顺治也是26岁。
    由于用朱允炆来类比顺治了,则作品中的“金陵”,实际上指的是顺治做皇帝时的北京,则所谓的都中,就应该是与之对应的顺治隐居之处五台山了。当然在具体描写贾府时,所依据的还是北京中清皇宫的规格,并不能真实地来写顺治在五台山的生活状况。所以,如果反过来,当都中实实在在地是指北京的时候,金陵就是指顺治隐居之处五台山了。所以作品中就有了如下一个重要细节:贾家预备迎接元春省亲时,赵嬷嬷说江南甄家接驾过四次。这是指康熙五次去五台山中的一、二、四、五这四次,而元春省亲,则是喻指第三次即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这次。因为父子相认之日是1698年2月8日,这个日子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月减日加,就是1月15日,所以元春才在元宵节回家探亲的。在“金陵十二钗”中,只有顺治一个人是帝王,故只有他才有资格称为“金陵王”。因此,护官符中关于王家的说法就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这个说法的史实寓意是:曹宣本是位象李显一样能够登基的帝王,但却失去了皇位,把活着的顺治请来就能证明这一点。这个说法为什么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呢?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至于如何根据上面的理解来具体地翻译《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无关紧要了,谜底既晓,语义自明,我们别处再翻译它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