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不识香痕渍也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许翼鹏 参加讨论

    近期在《新华文摘》读到一篇关于评论《红楼梦》诗词的文章,作者为北大哲学教授,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很一般,很平庸,大多形胜于质,奢靡华丽有余,朴实天然不足。也许,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而小说家正相反,他们关注的是形而下。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来判读《红楼梦》中的诗词,就只能套用林黛玉《题帕三绝》中的一句话:不识香痕渍也无。
    用诗塑造形象,《红楼梦》是诗化的小说林黛玉凄凉的身世、忧伤的资质、悲悯的情怀、稀世的才华,只有诗的意境才能将其包容其中。她生命中的最大杀手源自她的自卑,自卑产生敏感,经常把事情朝着相反的或极端的方向理解,预支痛苦,透支心血。贾宝玉送给她一块绢子,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冲着她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来的。这个情节有《西厢记》送简、闹简的痕迹。显然,贾宝玉比崔莺莺来得聪明,要是也像崔莺莺的诗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一样,想必要闹得满城风雨,早要了林黛玉的小命。好在贾宝玉送的是一块旧娟子,瞒过了众人的眼目,只有林黛玉体贴出贾宝玉的苦心,不觉神痴心醉。如果这时再用白描的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千千结,既重复,也不够精到、精致。此时,唯有高度凝炼的诗词才能展现当事人翻江倒海,五内沸然的情感世界。“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已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曹雪芹一气吟出三首五言绝句。尤其是前两首,读起来,确实有遣词生涩,造句乖僻的毛病,没有刘禹锡竹枝词那样的清新自然,活泼生动;也不似李清照“绿肥红瘦”那般洗练隽永。区别在于,林黛玉不是乡野的村姑,不是曾经沧海,尝尽人间苦甜的怨妇,而是绛珠仙子。她要追寻唯一至美的爱,她偏要在俗世中寻觅美玉无瑕,而她骨子里是那样自卑,天性中又万般敏感,“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让她心动神摇,听到“你在幽闺自怜”,越发如醉如痴,细嚼“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正到了风能吹伏,雨能击碎的境地,忽然收到贾宝玉辗转送来的一块旧娟子,自然是不请自来的“眼空蓄泪泪空垂”,自然情不自禁地将这块就娟子喻作“尺幅鲛绡”。终于,潜滋暗长,蓄积于胸的万种闲愁化作“抛洙滚玉”,井喷而出。一块他人不肖一顾的旧手绢,在情中情的林黛玉眼里,变成了极端稀罕、极为珍贵、堪称天物的“鲛绡”。 鲛绡者,神话中生活在海中鲛人所织的奇珍罕物,陆游的《钗头凤》中出现过:“春如旧,人空?,泪痕红?鲛绡透。”林黛玉稍作包装,拿来就用。所以,《题帕三绝》是自然界的疾风骤雨,是书家的狂草,是诗人宣泄淤积的急就章。即便有遣词生涩之处,也不是作者呈才使气,做为文害意的花头,而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曹雪芹是在写小说,而不是要当职业诗人。
    用诗营造情境,《红楼梦》是对诗的图解。不独因为《红楼梦》有大量的诗词曲赋、韵文骈句,更在于小说中大量的情境是对前人诗意的图解。“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本是《西厢记》中的一句唱词,曹雪芹干脆将这种含蓄隽永的诗境转化成一幅图画,一段美轮美奂的精彩瞬间。崔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但人在咫尺,两颗心要真的走到一起,却是关山千重,远在天涯,不由崔莺莺唱到:“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表现了崔莺莺想爱而不敢爱,由不敢爱而不得不爱,身不由己,己不由心的曲折心路历程。这段“余香满口”的唱词激活了曹雪芹的创作灵感,他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移花接木,以他人绝对想不到的方式,以尽通幽之妙:在贾宝玉的情感之树上,既有主干,也不乏旁逸斜出。前几天看到小红,想把她收到房中,四处追寻芳踪而不得,“便?着鞋晃出了房门,只装着看花儿,这里瞧瞧那里望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面前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海棠花隔断的不仅是贾宝玉的眼光,更在于小红的心里已经装着个贾芸;为平儿理妆让他喜出望外,但中间隔着个贾琏,只能暗自感伤,浮想联翩;看见薛宝钗藕段也似洁白丰腴的玉臂,贾宝玉也有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慨叹。脂砚斋点拨道:“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以“隔花人远天涯近”来喻示宝黛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的慰贴,恰如其分。其实,“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这串连珠妙语亦非王实甫的首创,而是从欧阳修“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中裁剪出来的,这一裁剪,就成了“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相比较而言,曹雪芹更胜一筹,变成了生动的细节,真实的画面,玲珑剔透的心里活动,幻化成行为艺术。还有不少生动的场景,是从前人的画中淘来的,读来不禁让人拍案惊奇,击节称好。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人远天涯近”的经历和感受,只不过,心有所感,口不能言。
    概括起来,《红楼梦》的诗词歌赋有四大功能:塑造人物形象,制造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诗化作品意境。诗升华了《红楼梦》的品味,《红楼梦》开阔了诗的用途。一群美不胜收的小女子偶结桃花社,夜拟菊花题,她们做出来的诗,当然要追求形式美,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怎不能叫史湘云也有苏轼那样“大江东去”的襟怀吧?要说传世隽永,《红楼梦》也不缺,比如智通寺的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俯拾皆是。足见,曹雪芹穷唐诗宋词之妙,且出李杜三苏之上。正如王国维所谓:《红楼梦》,文学的也,诗的也,哲学的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