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多相,有三十二相之说。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其五个山顶各自供奉着所处的方位的文殊,俗称五方文殊。你若要想知道文殊的完整形象,必须把五方文殊,以及五方文殊左右随从集合在一起看,才会比较全面地了解文殊的真相,不然的话,只知其一则不知其二。文殊的一相生众相佛教理论,被作者娴熟应用在《红楼梦》的人物创作上,成为塑造《红楼梦》所有人物的主要的方法。然而,一相生众被用于文学创作并非红楼作者首创,明朝的吴承恩在《西游记》人物塑造上已经使用了此方法。因此作者最初还是得益于《西游记》,受它启发。 在《红楼梦》众生相中主要由两位原型人物生产出来,一个是雍正,还有一个是怡亲王允祥。在此就说允祥在《红楼梦》中有什么相:允祥的权利管理才能相被塑造成王熙凤、平儿;他的道德及灵巧被塑造成薛宝钗及黄金莺;他的显贵及死亡生成了贾元春之相;他的为人师表及出生来历及病相等最主要的身份特征则成为林黛玉的形象。本文主要还是寻找分析怡亲王允祥和林黛玉之间存在着那些共性;他俩形象和雍正诗词之间的关系,籍此来证明还原林黛玉的原型为允祥部分。 允祥康熙二十二子,排行第十三,俗称十三阿哥。他的亲母为章佳氏,参领海宽之女。允祥十三岁时候,章佳氏就过世,逝后被康熙封为敏妃,后来雍正又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且迁葬于景陵。允祥有两个同母妹妹,分别为硕温恪公主和和硕敦恪公主,她俩都在二十几岁死去。敏妃过世之后,允祥及两个妹妹还年幼,康熙则将她们分配给其她妃嫔代育,允祥则由德妃代育。这个德妃就是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因此他俩有幸成为同个屋檐下的闺蜜,彼此间最了解,虽然有时难免有所小误会,皆属小儿情趣。 四哥和十三早期的亲密关系可从雍正给允祥的祭文中略见一斑:“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尊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雍正用“晨夕聚处,形影相依”之语,足见他俩的亲密程度了。 允祥从小得了难治之症,名叫鹤膝风,西医称为关节结核。由于允祥一生同病魔挣扎,加上过度劳累,四三岁就离开人世。在他去世时,雍正恰巧不再他身边。所以雍正极度难过,在他的棺木中留下了血泪巾帕和香囊,以表含玉之意(见于《雍正实录》)。雍正亲自拟写祭文碑文。在碑文中有如此一句话:“义隆加谥,冠频字以示宠褒。”雍正在允祥去世两年后,在北京、沈阳、苏州和杭州四处同时建造贤良祠,希望借此来万世祭奠怡亲王允祥。 以上的雍正和允祥信息资料,至少有十大之处与林黛玉相关相同:其一,允祥年少丧母,而林黛玉也是年少丧母。 其二,林黛玉有个相差一岁死去的弟弟,允祥和他大妹也就相差一岁。 其三,允祥的母亲封号只有一个“敏”的称呼——敏妃。那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两人母亲名字完全相同。 其四,林黛玉的父亲叫林如海,此名带有并包含了怡亲王外祖父的名号:林如海阔,或者海宽。 其五,雍正在雍亲王碑文上写有“义隆加谥,冠频字以示宠褒。”这个“频”是雍正赐给怡亲王的冠名。此处的“频”其义是平等,意思是怡亲王和他雍正是平等的,可以平起平坐,所以就将允祥之名恢复为原来的胤祥。最重要的是怡亲王冠名的“频”字却同林黛玉的花名颦儿的颦音同,字体相似,在古代这两个字的意思也相通。所以“颦”也就等同于怡亲王允祥的冠名“频”。当然还有与“频”音相同,意相同的“平”——王熙凤丫头平儿。她是允祥在处理各类事件,处理人际关系的温和的一张面孔,且有别于王熙凤霸道的形象。 其六,允祥丧母后由德妃代为养育,这就叫代育,也是黛玉的谐音。而宝玉(胤禛)是贵妃佟佳氏从小自后宫的育婴堂抱回去养育,所以宝玉则谐音“抱育”。这就与秦业抱育秦可卿相同,也可从秦可卿看到雍正之相。允祥丧母后由德妃代育如同林黛玉丧母后寄养在贾家。而德妃却是雍正生母,结果就形成了雍正和允祥的亲密关系如同宝黛耳鬓相磨,形影不离。这些皆合乎雍正在允祥祭文上的所说。 其七,林黛玉从小得了一个难以治愈的特别之症。对医学颇有研究的作者对于此病居然没有个明确的说明,而是含糊其辞地说“不足之症”。什么是“不足之症”?无据则很难考究。显然作者对黛玉的病有所隐瞒,怕被知道之人,了解宫廷内情的人所知道。文中只说林黛玉每岁必患此病,且和季节有关,特别是在春分秋分就会发作。总之“不足之症”伴随着林黛玉一生,药罐子从没有离开过她。此症是造成她过早离逝的直接原凶。但是,“不足之症”多少还是带有暗示,说明此症状和“足”有关,如足关节膝关节等。再看林黛玉走路如弱柳扶风,摇摇摆摆。也在诉说着她的脚力不好,下肢有问题。西施因病痛才会颦蹙,东村女无故效颦则是不知其理,故丑态百出。东施效颦的典故出于《庄子——天运》,对《庄子》有至深研究的红楼作者,自知其理。把黛玉比为西施,那是因黛玉的病痛出现了西施状态。由于足膝部病痛,造成黛玉清瘦,走路如柳扶风,痛时出现颦蹙状。她的这些症状同允祥的病相结合,也就比较明晰,原来是得了“鹤膝风”。 允祥从小得“鹤膝风”,同林黛玉那样从小体弱多病,更因母亲去世,思虑过度等问题造成或者加剧此病。所谓的“鹤膝风”就是膝关节发炎肿痛,厉害时还会溃烂流脓。此病属于慢性疾病,年年发作,对季节比较敏感,是种无法根治的病。允祥黛玉都在遍寻名医,药罐子别在裤腰带,最终还是折在此病。允祥由于膝关节病痛,自然走路不稳,就如病西施,走路慢而摇摆,痛起来难免要颦颦皱眉了,允祥的这些症状在林黛玉身上得到充分表现。由此得知,作者不是有意把林黛玉塑造成病西施,而是原型人物允祥本来就是个病西施。鹤膝风的“膝风”还被作者巧妙的转化成谐音的“熙凤”和“西风”。回过头再看《芙蓉诔》中的“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及女儿薄命,汝南血泪,斑斑洒向西风”等,就不难理解其中之意。熙凤、西风都是谐音“膝风”,用来代指允祥。得了鹤膝风当然要有药治病,晴雯生病,前后两个医生给晴雯开的药方,麻黄、桔梗、荆芥、防风、枳实、陈皮、当归和白芍等。这是一方地道的用于治疗鹤膝风的药方。 其八,雍正在允祥棺木中留下的血帕和香囊。可林黛玉身上也有香囊和血帕。黛玉的血帕原为贾宝玉所送的,当初虽不是什么血帕,但后来的林黛玉把血吐在贾宝玉所赠之帕上,然而真成了血帕。如果有人觉得这血不是宝玉所吐,那只要看看贾宝玉在秦可卿归天之时,一时急火攻心,大口的血吐在了巾帕上,就会明白贾宝玉同样制造出血帕。林黛玉的这血帕也就是雍正留赠怡亲王之物。在八十七回,黛玉打开绢包看到了贾宝玉送来的“旧帕和自己赌气剪破的香囊和通灵宝玉上的穗子”。在此旧帕香囊都在。雍正为何用香囊代表玉,在《红楼梦》说的清楚,通灵宝玉是装在香囊里,黛玉做的香囊就是为了给贾宝玉装那通灵宝玉。所以雍正用“香囊”来“以示含玉”之意则准确清楚,因为玉装在香囊中,故用香囊象征代表玉。贾宝玉从嘴中含着通灵宝玉出世,不仅包含雍正赠玉给怡亲王的含玉之意,还有雍正的愿望,——望允祥下一世可以投胎在富贵人家,正如现在的人通常说的“含着金钥匙出生”。 其九,允祥去世时,雍正恰巧有事处理,不在允祥身边。而林黛玉鹤归之时,贾宝玉同样不再。 其十,在清代,南方属正蓝旗,林黛玉生在南方,同正蓝旗怡亲王恰合。再者,在苏州建有贤良祠,而贤良祠供奉的主神则是怡亲王允祥。所以林黛玉生在金陵同允祥也颇有渊源。虽说是错把他乡当故乡,也是不得已之事。然而林黛玉从家乡带来的丫头雪雁却在诉说着他的故乡在北方,雪雁应从北方带来,因为南方是没有雪雁的。 允祥和林黛玉存在着以上九大共通之处,足以证明林黛玉的原型为怡亲王允祥。但是,林黛玉为何象征着竹子?有湘妃斑竹泪千痕说?竹子是君子象征物。这个竹君子形象是雍正早年在《墨竹十二吟》给允祥做出的评价,并且为他喊冤叫屈。所以林黛玉还要同《墨竹十二吟》相结合,分析她们有着怎样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雍邸集—墨竹十二咏》是首组诗。从创作手法上看,是《雍邸集》中一组最特别的诗。几乎每首诗的写作形式都不同,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有绝句、三五七言、四言及古体等等形式。雍正为何采用如此多的形式,我们只能把形式同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作者除了通过描述竹的来历,歌颂它高尚品德,不怕风刀雪剑地打击的同时,也为君子的遭遇感到愤慨,并毅然决定同这位朋友定下君子之约,这位君子成为雍正的契友后,作者显露出无比高兴的心情,也暗自得意。诗的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也就是在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从全组诗上观察,此诗应创作于康熙四十七年,允祥失宠之后;从雍正诗词及胤禛当政之后的表现,唯独只厚待允祥,都清楚说明竹君子是指允祥,这点没毫无疑问的。 墨竹其三 为爱清臞订素交,一林寒玉受风敲。 名传嶰谷从今炫,富逊淇园任笑嘲。 在诗句中,雍正明确表达了对这位朋友的爱,在他受到重大打击后,并不再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毅然同他定立了君子之约,成为铁杆兄弟。雍正同“竹君子”私定盟约,也正如《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做为木的林黛玉同样象征着竹。在墨竹其七的“祠犹传遯水,斑尚记潇湘”,以及其十二的:“籊籊修篁,载茂潇湘。慕彼清风,移植我堂。”在此无论“记潇湘和茂潇湘”,都在诉说着林黛玉的潇湘馆及潇湘妃子的名字出处。当然还有“林黛玉”三个字的来历,“一林寒玉受风敲”之句,清晰明确出现林黛玉,作者只用暖色调的“黛”替代了冷色的“寒”。而林黛玉在《葬花》中唱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刀雪剑严相逼。”不就是而“一林寒玉受风敲”的再现吗! 在墨竹其七有:“凤实含霜稔,龙孙带雨长。祠犹传遯水,斑尚记潇湘。”雍正不仅用潇湘比喻允祥,还巧妙借用龙孙(本指竹笋)点出好友是皇子皇孙。潇湘馆为何要用“有凤来仪”之匾?那也就和“凤实含霜稔”之句不无关系。诗的第二句:“严冬贞耐冷,永夏澹生香。”此句的最后一个字藏有“冷香”。冷香形容梅香也可指竹的香味。在此则指竹香。然而,在《红楼梦》诗词中多次嵌入“冷香”二字。从秦可卿卧室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到薛宝琴《红梅—花》的“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河槎”诗句皆嵌有“冷香”二字。当然还有薛宝钗吃着冷香丸,以及什么冷子兴和冷二郎。这些说明了“冷香”在解读《红楼梦》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文本里的“冷香”是不是来于此诗句呢?怎么来证明?这冷香为何不是纳兰性德呢?他的诗句里也嵌有“冷香”过。要证明这里的“冷香”就是《红楼梦》中的冷香,证据还是要由竹子林黛玉自己提出,才能让这“冷香”锁定在雍正诗词。 在十九回,黛玉对贾宝玉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不解,反问:什么暖香?”林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材!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吗?”黛玉明确提出要用暖香去配对核实证据。是否有暖香呢?“暖香”确实存在,书中不是有暖香坞吗。所以,假如我们推论文本的“冷香”出在《雍邸集》成立,那《雍邸集》一定要有“暖香”与“冷香”来配对证明,这个结果是真的。在《雍邸集—盛夏至玉泉山》中有:“浪暖鱼吹沫,泥香燕作窠。”这第二个字就藏有“暖香”二字。由此用“冷香”加“暖香”充分有力证明了红楼若干人物的“冷香”来自雍正诗词为真。 在《墨竹》其九如此之论:凌云劲节堪延赏,应物虚心更可师。在十二钗里,除宝玉称宝钗为老师,只有林黛玉收有学生香菱。所以林黛玉真正成了个“为人师表”的君子。当然,虚心那是宝钗形象。而此诗中的“萧踈篱畔两三枝”之句,与湘云在《菊花咏》的“篱畔萧踈科头坐”之句,竟然前四字却相同。相对于《墨竹十二咏》的《菊花十二咏》,同样也巧妙相合。在《墨竹十二》还有许多内容要和薛宝钗相结合解读。只好以后再说。 综合以上叙述内容,本文提出了林黛玉和允祥十大共通之处;从林黛玉的父母的名字到她自己的名字别号,以及黛玉的病症等和怡亲王允祥之间无不明确存在相同之处;还通过雍正《墨竹十二咏》充分解释并论证了林黛玉一些行为特征,以及潇湘馆和冷香等名字的来历出处。这不仅仅在证明林黛玉的主要原型是允祥,更主要从中可感受到雍正和允祥的兄弟情深。最后就用贾宝玉的一句诗来作结;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