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第四篇 归化城和亲公主静宜公主、多尔衮孙女身世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鲍向荣 参加讨论

    《公主府志》有一款记载,多尔衮曾孙女曾经居住在公主府。“多尔衮孙女”通“多尔衮曾孙女”,为史料记载通常用法。雍正帝指婚的多尔衮孙女,应该是多尔衮曾外孙女。多尔衮案得以昭雪,是在乾隆四十三年,雍正帝指婚的多尔衮孙女,只能是东莪子女。《公主府志》也有一款记载:“季清之际,所有各种野钞、杂志对于三代公主事迹绝少记载。”早期的三代公主,即静宜四公主,恪靖六公主,多尔衮孙女和硕公主。恪靖六公主是有记载的,绝少记载的,是静宜四公主和多尔衮孙女和硕格格两位。后期嫁归化城的宗室公主、格格们,俱有明确的记载。公主府模糊不清,两厢冲突的记载,涉及到正史中未曾落一笔的静宜公主真实身世、东莪出嫁去向、多尔衮孙女真实出身问题。
    一 东莪年纪
    据《清史稿》记载,多尔衮惟一的亲生女儿东莪,是戊寅年(1638年)生人,跟顺治帝福临同年生。又据多尔衮征朝鲜带回李室王朝宗室女、东莪生母即此李室王朝宗室女、东莪在多尔衮出征期间出生,推知她比顺治帝福临晚生几个月。清朝仅康熙时代就达六十一年(1662年——1722年),假设雍正元年(1723年)被指婚的是多尔衮孙女(东莪之女),敢问该孙女芳龄几许?雍正元年,假如东莪健在,已八十五岁。保守估计,东莪女儿也近“芳龄”六十岁,孙女说不通。雍正元年被指婚的,只能是多尔衮曾外孙女,且也不小了。复嫁之三代公主,本无异议,原是朝廷接二连三地指派宗室公主出嫁外喀尔喀王公之意。但原本出嫁即合法住公主府的多尔衮孙女,何必又枝蔓曾住公主府?难道公主府不是她理所应当的居住处么?显然,这里存在戈盾不分家之处。再细审,没有这一笔,很容易忽略掉多尔衮女儿东莪归宿。多尔衮被罢黜宗室,女儿东莪,正史中已不见记载,突出多尔衮曾孙女曾住在公主府,只是为留下东莪一点行踪而已。据此,能够推知东莪至少嫁亲王家族了,以补充正史记载。
    然而,绝少记载的静宜四公主是什么身份?静宜四公主、恪靖六公主两人,均为皇帝女儿身份。多尔衮孙女又是以什么出身列三代公主一员?府志隐隐约约的累赘之处,似乎是欲托多尔衮曾外孙女之前,多尔衮孙女、东莪之女就已出嫁于此?清朝第一任归化城和亲公主静宜公主真实身世,似乎跟被雍正帝指婚的多尔衮外孙女身世有关。更大的一种可能,是跟林丹汗曾孙女、孝庄曾外孙女、阿布鼐孙女、阿布鼐次子罗卜藏女儿身世有关。
    二 静宜公主身世考
      静宜公主,排序是四公主。顺治帝第四女在顺治十八年已去世,刚刚八岁,不存在康熙帝妹妹四公主出嫁问题。静宜公主,显然是以孝庄皇太后养孙女身份出嫁的,自然成为康熙帝姐妹辈。孝庄皇太后主持后宫事务,安排东莪出嫁不在话下。康熙帝即位之后,祖母孝庄皇太后仍辅佐幼帝。康熙帝选择和亲公主,必然有祖母的安排和首肯。朝廷有必要安排外喀尔喀和亲公主,从哪里选取呢?以当时的局势,首选应在孝庄皇太后家族可靠的近支亲属之内。科尔沁三亲王巴达礼、乌克善、满珠习礼家族子女是首选范围。从其他靠位的蒙古王公之女中择取,也未尝不可。静宜公主,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择取,嫁到归化城做和亲公主的。
      若看清朝史料,也会发现一个规律,从顺治到乾隆(不涉红的,我没看),诸皇子伴读、侍读,十之八、九是蒙古裔,以早期归附后金的蒙古裔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归入满洲籍的八旗博尔济吉特氏裔,若不究其族源,笼统看清朝史料,就是满洲人。这些伴读、侍读长大成人后,是大大小小的额驸人选。一代又一代的伴读中,产生了数目可观的进士、举人。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中列出的大小额驸们,几乎都是伴读、侍读出身。额驸子女们,也是延续和亲婚姻的首选后备队伍。
      从蒙元俺答汗及中宫皇后三娘子扩建归化城,到清朝和亲汗妃摄政公主,归化城发展中有迹可寻的第一任和亲公主,是静宜四公主。对静宜四公主身世,说法莫测,众说不一。归化城第一个公主府附近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曾有一块清朝四公主功德碑,上刻正楷四个大字:四公主碑。该碑,是乡民为纪念和亲四公主功德而立。碑文上书:“自开垦以来,凡我农人踊跃争趋者……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然后,此碑背面就没什么了。除四公主碑,口子上村,至今仍有保留完好的古戏台。古戏台主人是谁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归化城三娘子钟金皇后,一是和亲汗妃四公主。是否三娘子?三娘子是第一个收留流人开地兴田的皇后,那里一直被称作塞北江南。从四公主功德碑和古戏台同在口子上村这一点考量,古戏台应该属于公主府。三娘子即便有古戏台,也不一定建在那里。可想而知,古戏台留下了主人曾经的小部梨园生活足迹。四公主是谁,碑文不明确,不具封号,也不具名,惟一一点无可否认,她是久居清水河畔的和亲四公主。康熙帝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排序六齿序四,有些人想当然地推测,四公主功德碑是为恪靖公主立的。依此类推,1709年制定的《喀尔喀三旗大法规》,也是恪靖公主允准制定的。是否如此?
    第一,住清水河畔的四公主是第一任和亲公主静宜公主
    恪靖公主嫁喀尔喀,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不久,公主府就迁到扎达盖河畔典狱署内。此时,第一任和亲公主静宜公主已在清水河畔公主府住了八、九年了。不具名的四公主功德碑,只能是为静宜公主所立,这一点不容置疑。清朝史料不清晰的说法,对照蒙古史料就有对证。罗密、博清额《博尔济吉特氏族谱》载有一名四额驸,叫汪札尔多尔济。四额驸汪札尔多尔济是七旗喀尔喀之一、巴图孟克达延汗第八子格勒三扎之第三子之后阿巴太(阿巴泰)一支后裔,汪札尔多尔济、敦多布多尔济、丹津多尔济,是同支,均为清朝外藩额驸。清朝《藩部世系表》载一个额驸,叫旺札勒多尔济,他是外藩科尔沁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孙,乾隆时代的额驸(1774年—1798年在任),无四额驸记载。族谱中的汪札尔多尔济,跟藩部旺札勒多尔济同名,实各有其人,不能混同。依世系推论,汪札尔多尔济是康熙时代的四额驸。康熙十额驸策棱,是格勒三扎第三子之后赛音诺音之孙。
    《藩部世系表》载,恪靖公主嫁敦多布多尔济,为六公主。《族谱》说,赛音诺音之孙善巴代亲是六额驸。敦多布多尔济和善巴代亲二人,都是六额驸。另据清朝其他史料记载,善巴代亲是十额驸策棱之堂兄。看来,四额驸和两个六额驸,同为格勒三扎第三子之后。史料中,未见恪靖公主四公主说,若有四公主说,四额驸也只能是敦多布多尔济。四额驸汪札尔多尔济,是否即静宜公主所嫁葛勒旦多尔济?目前,关于三代公主的资料,大都出自公主府所属《公主府志》手抄本。静宜公主不能入正史,四额驸自然也是此等待遇。《族谱》,是否将不能入正史的静宜公主加以变通记载了?四额驸和葛勒旦多尔济,或许是同一人。这一点,不能肯定,仅仅是推测。静宜公主,嫁归化城葛勒旦多尔济(噶勒丹多尔济),敦多布多尔济之父,即噶勒丹多尔济。静宜公主有这一点足迹,足够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将其妹妹静宜四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长子葛勒旦多尔济。根据康熙二十八年出嫁时段,静宜四公主真实身世,极有可能是林丹汗曾孙女。据萨冈《蒙古源流》、罗密《博尔济吉特氏族谱》、答里麻《金轮千辐》(乔吉校注本)蒙古文记载,林丹汗长子叫额哲鸿格尔(额遮洪郭尔),生母为苏泰太后,海西女真叶赫部金台什孙女,跟金台什孙明珠是同辈。继而推知,明珠是额哲亲舅舅。归附后金后,苏泰太后改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次子阿布鼐,是林丹汗遗腹子,天聪八年(1634年)出生,生母为囊囊太后娜木钟,阿巴垓部(阿巴噶部)郡王额齐格诺颜(诺音)多尔济之女。归附后金后,囊囊太后改嫁皇太极,跟皇太极生有一子一女,子博穆博果尔。额哲鸿格尔、阿布鼐、博穆博果尔三人,成为同父异母、同母异父之父系、母系亲缘交叠的三兄弟,三人先后封亲王。额哲和阿布鼐,基本上算作皇太极养子。
    额哲娶皇太极第二女马喀塔,生母为孝端文皇后哲哲,马喀塔于顺治十年进固伦长公主,十六年封永宁长公主,又改温庄公主。皇太极将额哲封为察哈尔亲王,又给马喀塔公主封地义州,义州归入察哈尔封地。额哲和马喀塔生有一女,嫁肃亲王豪格子富绶,为嫡福晋。(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崇德六年正月,额哲病逝,时年20岁,仅一女无嗣。(《蒙古源流》)顺治二年,固伦公主再嫁阿布鼐。顺治五年,固伦额驸阿布鼐袭察哈尔亲王爵。阿布鼐年幼,由固伦公主马喀塔摄政(1641—1648年)。顺治十六年(1759年),顺治朝对不奉诏进京的顺治帝福临两个亲舅舅——科尔沁吴克善、满朱习礼二王,刚刚处罚。外带额尔克戴青(多铎岳父之一)等其他蒙古王公大臣,也时有不满情绪。前有此类情状,顺治十六年五月,阿布鼐以擅自处理察哈尔旗一起刑事案件罪名被严惩,罚马千匹,夺职监禁,这是顺治朝作给其他蒙古王公们看的法子。自此,阿布鼐负气,不再朝觐,整整十年。
    阿布鼐被监禁于盛京,是康熙八年的事。清廷对阿布鼐不主动觐见尽朝礼已忍无可忍,阿布鼐行为被视为藐视朝廷。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康熙帝命理藩院查处阿布鼐亲王。康熙朝翻老帐,填新帐,列举了阿布鼐种种忘恩负义之举。如,将公主所生年幼子罗不藏,放在已分家的长子布尔尼处养育,对公主大不敬;康熙帝即位多年,也不觐见朝贺,多年也不来看望皇太后等等。看所列忘恩之为表明,阿布鼐仅夺职,未监禁。否则,康熙帝没有必要发即位多年不觐见朝贺的牢骚。二月初,阿布鼐妻停封:“礼部请封外藩蒙古诸王妃。得旨,察哈尔阿布鼐亲王之妻著停封,余如议。”该款说明,康熙八年二月之前,阿布鼐虽夺职,依旧保留亲王爵。五月己未(5月27日):“理藩院遵谕议覆:阿布奈无藩臣礼,大不敬,应论死。革去王爵,不准承袭。得旨,阿布奈理应依议处死,但向经恩遇,姑从宽免死,著革去亲王,严禁盛京。”(《清圣祖实录》)康熙八年九月,阿布鼐长子布尔尼袭其父察哈尔亲王爵。
    布尔尼,是阿布鼐亲王和马喀塔公主所生长子,次子罗不藏,有一女。康熙二年,马喀塔公主去世。公主之外,阿布鼐有蒙古妻子,即康熙八年被停封之王妃,也生有子女。布尔尼,娶安和亲王岳乐女郡主;罗不藏,娶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女;阿布鼐、马喀塔公主所生一女,嫁康熙帝堂兄庄亲王博果铎(太宗第五子硕塞子)。(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布尔尼、罗不藏兄弟二人在察哈尔原部众支持下起兵反清,仅两个多月被平。兄弟二人被罗不藏妻兄、土谢图亲王巴达礼次子沙津射杀。察哈尔部有朝廷安插的耳目,如,从嫁公主长史辛柱,向朝廷告发兄弟欲叛之事。也或,辛柱是为避免更惨烈的后果而告发。
    察哈尔众史笔,我省略其原史籍出处,直接引用考据俱详的达力扎布《清代察哈尔扎萨克旗考》一文说。察哈尔大致情况是:兄弟二人举兵,喀尔喀台吉托尹等人未参叛,率四佐领部众,带着察哈尔反清部众将领子女奔科尔沁吴克善王。平叛之后,清廷取消察哈尔旗属,严惩布尔尼亲信及属下官员,子嗣悉数正法,妻女降奴或赏平叛有功官兵。将察哈尔旗部众分散安插,“解京,隶八旗满州、蒙古佐领下披甲,其老弱人丁赏给被伤官兵。”处绞禁闭盛京的阿布鼐,其妻没入官。阿布鼐幼子、布尔尼、罗不藏之子,并于军前正法,林丹汗绝嗣。布尔尼妻郡主,归其父安亲王,罗不藏妻因其兄额驸沙津平叛有功,交与沙津,其女悉没入官。
    阿布鼐妻没入官,阿布鼐、布尔尼、罗不藏子被正法,其女悉没入官。“悉”者,不知几女。被发配的,仅布尔尼一家就三百八十三人,或披甲,或为奴。从嫁公主的,除长史官辛柱外,其他人等俱有罪,令披甲。解京之前,交给从嫁公主长史官辛柱统一管理。余者,归多铎孙、多尼次子鄂札等人管理。阿布鼐蒙古妻子出自哪个家族?生的一女去了哪里?没入官,也有个没入去处。或被觉禅氏家族收养了?觉禅氏,是归入满洲籍的原察哈尔籍博尔济吉特氏裔,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之后,获罪贬旗籍。罗密、博清额族谱中的寿师特(尚士特)、阿玉玺(阿玉锡)、爱隆阿、保住等人均出自这个家族。未参叛的托尹等四佐领,改隶达延汗第三子之次子之后、土默特右翼扎萨克贝子滚济斯扎布旗。有一部分,被分派到喀喇沁大衍汗第三子之三子之后一旗,也即罗密本家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旗收容几个族女,不成问题。有些文章说,辛柱派遣弟弟阿积格向朝廷告发。也有文章说,阿布鼐蒙古妻派遣弟弟阿积格向朝廷告发。阿积格一支,也是划入满洲籍的博尔济吉特氏裔。本文忽略这个问题,重点探讨罗卜藏被没入官的一女。
    先看罗不藏妻兄沙津家族。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是土谢图汗奥巴长子。奥巴娶努尔哈赤养孙女肫哲公主,1632年,奥巴去世。之后,其长子、第一任土谢图扎萨克亲王巴达礼继娶肫哲公主。第二任土谢图亲王是巴达礼长子巴雅斯呼朗,第三任是巴雅斯呼朗子阿喇善,第四任是巴达礼次子沙津(1688年-1702年在任)。奥巴早年已去世,巴达礼于1671年去世,沙津应该是巴达礼和肫哲公主所生。多铎次子多尼嫡福晋,即巴达礼之女。多尼次子鄂札跟沙津,也就是甥舅关系。沙津妹妹罗卜藏妻,仅看其出嫁年龄段,无疑是肫哲公主所生。鄂札和罗卜藏之女,是两姨兄妹关系。察哈尔抗清败,阿布鼐察哈尔获罪部众先被解京,再作分派,被没入官的罗卜藏一女也在内。无论从母系和父系哪个角度判断,罗卜藏之女命运绝不会太惨。孝庄作为娘家、婆家曾祖母,或许早年已将她接入宫中教养。没入官,只是判决结果。即使是被没入官,孝庄仍能够留在身边收养。静宜公主,应该是孝庄养孙女罗卜藏之女,以康熙帝四妹妹身份嫁给葛勒旦多尔济,罗卜藏之女是孝庄娘家、婆家两头曾孙女。
    若秦事不变更,也就不会有归化城和亲公主产生,更不会有第一任归化城和亲公主静宜四公主现身。林丹汗察哈尔都城故地本有一片“祖先林”,元朝帝师萨迦昆氏八思巴一族也有“园林中生媚眼妇”喻(后文详列),赤玉青峰媚眼林之林丹汗察哈尔都城察罕浩特又是蒙古汗国灭亡的标志。蒙元玛哈噶喇金佛和传国玉玺,均从察罕浩特被转移到后金皇太极手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时,罗卜藏之女正是到了出嫁适龄。《红楼梦》中,居住于贾府宁国府的、贾母评价最妥当的曾孙媳妇秦可卿、眉眼似秦可卿的、既是贾母外孙女又是贾母嫡亲孙女的林黛玉,影射人物,便是无法入正史的林丹汗曾孙女、罗卜藏之女。众多史料汇集,众亲缘关系累叠,罗卜藏没官一女,即静宜四公主真实身世。阿布鼐、布尔尼女儿待遇,也不会差哪儿去。
    涉及到多尔衮家族,肫哲公主不仅是努尔哈赤养孙女,更是阿巴亥亲养长大的。对多尔衮家族而言,肫哲公主有别于其他宗亲。罗卜藏之女,牵扯到多尔衮三兄弟家族,也牵扯到罗密、博清额家族。从林黛玉被荣国府收养,随着秦可卿死、林如海脚前脚后逝去推断,罗卜藏之女应先前已养在孝庄宫里。清朝后宫里有选择性地养娘家众女儿,始于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孝庄幼年即被哲哲接来养在身边。此后,如同娘家男孩年幼入宫作皇子们伴读、侍读一样,女孩子家一如孝庄本人幼年时,吴克善之女静妃、满朱习礼之女悼妃、孙女章皇后等,年幼就被她接入宫中生活。罗卜藏一女被接入宫中,再合理不过。
    罗密、博清额《博尔济吉特氏族谱》有记载:“林丹呼图克固汗之苏台哈吞、囊囊哈吞契其子额遮洪郭尔、阿卜遒台吉,奉丧归国,至阿尔坦厄墨格尔之地驻焉。次日启行,时欲奉嘛哈噶拉佛载于驼,忽尔沉重不能举,两哈吞向佛顶礼而祝曰:‘自我祖宗以来,敬谨奉佛,今我等当危急之秋,未知所向,仗佛慈悲,指示去留。’诘旦视之,佛忽面东,盖平日皆南向也。哈吞等日:‘东行吉。’至托里莽堪,遇太宗皇帝,钦命妥抚招安之,四大臣、哈吞等遂降。奉传国玺并嘛哈噶拉佛进之,太宗皇帝命建黄寺于盛京,佛仍东向供奉焉。”
    阿卜遒,是阿布鼐异音译。奉丧归国,指林丹汗丧事。阿尔坦厄墨格尔,汉译叫金驼峰。阿鲁科尔沁旗民间传说中,给林丹汗带来厄运的地方,是“毒蛇之舌状”的青峰,即“林丹汗察罕浩特遗址以南远处的那座青峰。”(《林丹汗金刚白城考》)实际上,青峰也即金驼峰一带。额遮他们到托里莽堪(蒙古语:有很多柴草的地方),就遇太宗皇太极。葫芦案里的贾雨村言故事能影射谁?不过,应该是双重影射体:第一影射,当然是秦事变更大背景,清朝全面传承元朝传国玉玺和金佛。秦可卿丧葬,是拟人化的丧葬事宜,是为托出藏传佛教金瓶葫芦案缘由。第二影射,是林丹汗察哈尔汗国消亡,皇太极鹊巢鸠占,多尔衮皇位丢失。《红史》一篇《周朝及汉地史简述》中,就记载了王莽和曹操篡权一笔。善于篡权的莽曹遗容皇太极及子孙,折腾林、多两家是很要命。林丹汗裔彻底绝嗣,多尔衮被论罪断嗣,他们都是剁了尾巴的猴子——被耍了。若言“三齐位定盖棺时”,影射体主要在多尔衮,毕竟林丹汗裔子孙是反叛性质。不过,最后一个蒙古汗国消失之后,朝廷对元裔们已经摆起了另一副面孔。虽谈不上三齐位定而盖棺,他们推行的和亲政策,已使他们谨慎受制于朝廷了。
    藏传佛教葫芦案,只能在家族内部皇位继承人选产生时发生。史笔中的元朝传国玉玺和金佛,是多尔衮劝降察哈尔额遮而获得。《朝鲜仁祖李倧实录》载,大臣金自点问清朝来使“皇父摄政王”问题,来使说:“今去叔字,凡朝贺之事,可与皇帝一体。”多尔衮从皇叔摄政王晋封皇父摄政王,相当于皇帝了。封皇父摄政王,是一大忌,容易造成欲谋篡权效果。顺治帝称“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多尔衮被论罪,若非“三齐位定盖棺时”,再无法定位。三齐未定时,如何不论罪?多尔衮摄政遭遇,跟《红史》作者贡噶多杰相国家族遭遇如出一辙,浪高必跌重。前面分析过,罗密、博清额族谱文,不少史笔被隐藏,显见着是刻意回避。
    第二,四公主墓地
    清水河边,大青山脚下的土默特美岱召村太后庙里,埋葬着钟金皇后三娘子骨灰。黑水河附近的美岱村公主府墓地里,埋葬的是和硕格格。归化城三娘子,四娘子称,跟三娘子庙、和硕格格墓地有关。四娘子,是和亲、摄政四公主变称。这个和硕格格应该是谁呢?从《公主府志》三代公主说来看,是指静宜公主、恪靖公主、和硕格格三代和亲公主。早期的和硕格格、公主称呼不严格,但再不严格,只能是格格被高呼为公主,不能把公主降称为格格。若论封号,只有多尔衮孙女是和硕格格封。静宜公主是被历史湮没的人,仅仅是以康熙帝妹妹身份出嫁的和亲公主,没有任何封号,也非和硕格格。恪靖公主有正式的固伦公主封,高于和硕格格。按公主府墓地所属来看,静宜公主、恪靖公主、多尔衮孙女墓地,应该都在这里。但是,如果她们都葬在这里,墓地就没有必要叫公主府和硕格格墓了。埋葬的和硕格格,应该是雍正帝指婚的多尔衮孙女和硕格格。
    《公主府志》提到:“先祖四公主,死后北归库伦。”恪靖公主墓地在大库伦,家族后裔每年去喀尔喀祭祀,直到清朝灭亡。四公主指谁?先祖四公主,只能指恪靖公主。可是,恪靖公主不存在四公主说,即便也称四公主,也管理公主府胭脂地,口子上村四公主碑也只能属于静宜公主。因生活在清水河畔公主府开垦农田的,是静宜公主。恪靖公主出嫁喀尔喀王公,公主府就搬迁到扎达盖河一带新居了。若静宜公主和恪靖公主二人,都有四公主称,倒也通。两个四公主,都归库伦了?四公主说,是个谜。静宜四公主模糊不清的史迹,根源就在于叛逆者子女,是朝廷禁忌。
      已确定恪靖公主墓地不在美岱村公主府墓地里,归喀尔喀。静宜公主墓地,是否就在和硕格格墓地?她没有任何封号,非常有可能既称公主,又称格格。是否也北归库伦了?也有这个可能。但是,若静宜公主真实身世是罗卜藏之女,其故地即漠南,葬在归化城公主府墓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此看来,美岱村公主府墓地里,除能够排除恪靖公主之外,不能排除静宜公主,而多尔衮孙女和硕格格墓地,就应在这里。
      依家族亲缘论,恪靖公主是多尔衮孙女之婆婆,静宜公主是恪靖公主之姑姑,兼婆婆。无论四公主确切说法为谁,去喀尔喀祭祀的公主府众后裔,也即四公主后裔。综合这些资料,《公主府志》隐约透露的、官方史料未有明确记载的静宜四公主及和硕格格,分别是林丹汗曾孙女和多尔衮曾外孙女。四娘子称,既可泛指三代公主,也可指美岱村公主府墓主和硕格格。四娘子称,更应该属于四公主碑主静宜公主。
      第三,“静宜堂”匾
      恪靖公主嫁喀尔喀,公主府即搬迁到扎达盖河一带新居。康熙帝曾在公主府题匾“萧娴礼范”、“静宜堂”,原匾已丢失,黑水河畔公主府未见此匾。“静宜堂”匾,是何等用意呢?若言康熙帝为她女儿恪靖公主题匾,原无可厚非。可是,他不是还有个妹妹静宜公主出嫁于此么?该匾,无疑是画蛇添足。人们会依此匾认为,静宜公主即恪靖公主,这不是存心要抹煞静宜公主的存在么?或者,该匾就是为静宜公主题的,“萧娴礼范”、“静宜堂”二匾,姑侄两个一人一匾,不偏不向。眼生生有一个不能入正史的静宜公主替他解忧,为此,他题一“静宜堂”题匾来纪念,留下一点静宜公主痕迹,也未尝不可。出于什么考虑?是对后世终有一天,能够寻出静宜公主真实身世有顾虑?或自己先留一点痕迹,以免招后世唾骂?玄烨这个老皇帝老谋深算,居然学会了两头堵。
      总之,题匾绝非为他女儿一人所作,是一箭双雕。据此看来,1709年制定颁布的《喀尔喀三旗大法规》,也不一定是恪靖公主一人允准制定的。清朝史料中,至今未见大法规是恪靖公主一人允准制定的明确说法。静宜公主是1689年出嫁于此,距1709年制定《大法规》,也不过间隔二十年。《红楼梦》几钗判词里,不是动辄拿二十年说事么?不过,静宜公主没有完备的史料可寻,制定《喀尔喀三旗大法规》时,静宜公主是否健在也很难说。
      第四,秦事变更之摄政公主
      同一个归化城,经历了历史演变。喜忧参半的往昔,已成历史的碎片。从和亲婚姻角度而言,汉代有和亲公主王昭君出嫁于此,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和平、安定、繁荣。1636年,蒙古汗国和清朝之间的秦事已变更,归化城历史角色已转换,成为清朝辖内疆域。清代有接二连三的和亲公主出嫁于此,早期的三代和亲公主功劳尤殊。太后庙中魂灵尚在的摄政皇后、钟金三娘子,再想不到继她后任的摄政夫人,已是代表清朝和亲使命嫁蒙古王公的和亲公主、摄政王妃。《红楼梦》林四娘,首选影射人物,便是罗卜藏之女。她有双重身份,一是蒙古嫡裔本家后代,一是清朝和亲公主。
      《红楼梦》贾府秦氏恭人或秦氏宜人,便是作者编排的和亲公主后话。从大金建立之初到清朝入关,哲哲、布木布泰等和亲公主,以及之后的众和亲公主,伴随清朝始终。前面说到,蒙古自古以来,女人的地位跟男子平等,皇后在朝廷中有参政权,背负的责任,也就同样重大。推而延之,嫁到归化城的和亲公主们,延续了蒙古亘古习俗,早期三代公主都参政。秦事变更,新老摄政夫人们,是《红楼梦》作者“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之闺阁文字写作本旨所在。
    按“秦可卿”在贾府曾孙媳妇辈分推算,应该是影射两头。雍正十三年七月,雍正帝崩,遗体暂安在被他自己封为“龙潜禁地”的雍和宫,是龙禁尉虚职产生的根源地。雍正帝是清朝第四代皇帝,努尔哈赤曾孙辈。罗密撰《族谱》,完笔于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一日,等同于《红楼梦》初稿。罗密,是其曾祖父卓尔璧归大金后的第四代,清朝曾孙辈。元裔林丹汗曾孙女(我推定的静宜公主)和清室多尔衮曾孙女两位和亲公主,俱曾孙辈。
    从元妃、秦可卿众钗史笔影射内容来看,则主要影射十二岁嫁努尔哈赤的阿巴亥殉葬悲剧。蒙古没有后妃殉葬制度,连成吉思汗密葬,也没有任何人殉葬。在草原安葬成吉思汗遗体之后,等到丧葬地全部长出新草,跟周围无任何异样时,主葬者令参葬部众骑上马,蒙上眼睛,以圆圈形式向四面八方等步外退,大家一起撤离。任何人回头再寻,丧葬地也不会留下任何一点蛛丝马迹。茫茫草原,一派连天景色。何况,参葬部众都是贴身侍卫和家族亲信,没有人会再寻。蒙古先皇去世,皇后掌印,皇后本身有朝廷一半儿的主权。无论先皇遗孀多大年纪,子女们都要尊重。年轻后妃,忽略辈分,下嫁下任皇位继承人。这是基于血缘远疏关系而产生的皇室继嫁制度,近亲繁衍后代,影响后代质量,具有朴素的现代科学元素。如,北元满都鲁汗去世时,满都海皇后只有二十多岁,满都鲁汗无子女,若蒙古内部诸子争夺皇位而铲除她,易如反掌。但是,没有人会这么做,那是大逆不道。弑皇后会有什么后果,每一个子孙都很清楚,任何一个人都有处罚该行为人的权利。满都海皇后掌印,皇位继承人选就掌握在她手中。先汗成吉思汗有规定,皇位只能在黄金家族内部延续。她若立娘家外戚家族人为蒙古汗,轻而易举。但是,她不会这么做,也知道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满都海皇后立黄金家族正统血脉、惟一的合法继承人、七岁的达延汗为汗,自己摄政。等到达延汗成人,就嫁了他。后金,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后,以逼迫皇后自缢殉葬换来新汗的合法地位。在蒙古看来,这种做法实在是不仁不孝,是弑母行为。
      秦可卿恭人、宜人品级异说,是“秦事”更名改姓说辞。清朝官职品级中,恭人是四品封,宜人是五品封。四品官诰命夫人,相当于恭人。宜人,以此类推。清朝闲散宗室生活待遇相当于正、从四品级,只是无封位。从宗室武官品级看,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是麒麟。正宗的正、从一品武官,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统、提督等等。文官一品,有正、从一品大学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一品服绣鹤。宗室和亲公主封位不同,额驸级别也不同,有时也互补。从嫁外藩蒙古王公和亲公主角度看,无论朝廷是否有允许和亲公主摄政制度,到蒙古地区,夫人都摄政,程度不同而已。清朝早期嫁归化城的三代和亲公主,都参政,相当于归化城半个王。第二任住归化城喀尔喀和亲公主,是恪靖固伦公主,皇帝女儿,响当当的千岁,固伦公主是超品。第一任静宜四公主,确是个身份不明朗的无名巾帼,替代千岁。为什么要设计秦可卿一钗恭人、宜人异说?从两个方面看:一,秦可卿事体,有两钗隐含,分别是恭人、宜人。二,嫁外藩和亲公主,品级不同。静宜四公主若是林丹汗曾孙女,无论有封无封,定会沿袭先祖母们的遗风而摄政。以康熙帝妹妹身份出嫁的公主,至少是恭人。多尔衮孙女封位是和硕格格,则是正当的五品宜人。
      林丹汗曾孙女,多尔衮曾孙女,都是秦事变更之和亲公主。对朝廷来说,和亲公主人选安排,一是出于和亲政治需要,一是出于对林丹汗、多尔衮等血脉后代进行补偿。清朝官方史料中,抹煞或模糊林丹汗、多尔衮子女行踪的缘由也十分简单,叛逆者后裔,症结在于不宜宣扬。改名、改籍,或被接入宫中收养,现实待遇并不差。但是,她们心理上的创伤,恐怕是终生难愈。
      第五,姽婳将军林四娘,是影射归化城摄政四公主
      作者从归化城摄政皇后三娘子,虚构出一个姽婳将军林四娘。归化,即姽婳。姽婳将军,自然是娘子,顺延三娘子称作四娘子,自然是蒙古本裔延续体。书中的恒王林四娘,见恒王殒国,称:“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她继恒王之后,出镇“山左一带”,终以身殉王,是个巾帼豪侠。为什么说殒身于王?以身殒国,不是更冠冕堂皇么?其实,这里的隐意十分清楚。从归化城蒙古裔角度来讲,秦事已亡,“秦可卿”已丧,不涉国,仅限王事。姽婳将军林四娘,只能影射步三娘子摄政后尘摄政的归化城和亲四公主——王妃。既然是“林”,自然是蒙古本裔,确切地说,隐身人物是林丹汗曾孙女。从清朝国体角度来讲,归化城摄政公主是王妃。之前的三娘子,则是蒙元汗国汗妃——皇后。蒙古汗国坠毁之前,后金只是关外汗国。“林四娘”被设计成殉葬、陪葬王妃,就隐带大金汗位变更之际,以身殉葬秦事的阿巴亥大妃。阿巴亥大妃虽然没有蒙古汗国三娘子一般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于军政两界,却也是努尔哈赤妃子中惟一一个摄政三娘子或四娘子(大妃排次有二说)。三娘子钟金皇后,是北元皇后,汗妃;阿巴亥大妃,是大金皇后,汗妃。以和亲公主身份嫁努尔哈赤的阿巴亥,起初也是王妃。这个隐含,要照书中“王成”角色对看,我下段文分析王成一角。
      贾府曾孙媳妇辈的秦可卿,本身是第四代,秦四娘。从山左出镇青州的恒王林四娘看,则举一反三。山左即山东,元朝的青州封地,是元朝皇室斡罗那歹氏裔、歇马官庄主、取刘姓的益都路斡罗那歹刘氏家族(《元史》),刘姥姥就说过歇马凉亭;清初,多尔衮曾经和平收服青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东临清州白莲教王伦农民起义。出镇临清州平叛的,有大学士舒赫德、额附拉旺多尔济、都御史阿思哈。拉旺多尔济是外喀尔喀成吉思汗嫡裔,都御史阿思哈,是正黄旗萨克达氏,罗密家族人,也是成吉思汗嫡裔。而归化城摄政四娘子,原本就是指静宜四公主。取林四娘,已排除恪靖公主和多尔衮孙女。乾隆帝特选健锐、火器二营禁卫军一千名,镇压起义。健锐、火器二营里,就有被罢黜宗室,终身吃兵粮的阿济格后裔。正白旗健锐营,也有敦诚内弟、总兵仁和(怡斋),钮祜禄氏。仁和“牧马塞上、袭家族总兵职位、昔曾侍妇翁都统和公牧马于此”,确定是蒙古裔。跟英王阿济格一支有世代姻戚关系的,是杜尔伯特部台吉扎穆索家族和翁牛特部杜棱郡王博多和家族,四川总兵博尔和即博多和家族出身,达延汗第六子阿尔出博罗特之后,是划入满洲籍的成吉思汗嫡裔。仁和家族,应属于这一支。
      第七十回文中,写到:“王子腾之女许与保宁侯之子为妻,择日于五月初十日过门。”忠靖侯是史鼎,史鼐是史鼎之兄,史鼎是史湘云之叔,史家是保龄侯之后裔,史鼐世袭保龄侯,保宁侯应出自史鼐这一支,甚至史鼐就是保宁侯。史鼐一支是“保”字系世袭侯家族,史家即贾母娘家。王子腾之女,许嫁保宁侯爵史家之子,即史湘云堂兄或堂弟。阿济格五世孙、恒仁之女,就嫁了傅察氏员外郎以宁(穆靖安),敦敏有《送以宁妹倩之白都纳省亲》文字,白都纳在今吉林。博清额是傅察氏,本博尔吉济特氏,入满洲籍,原本是进士出身有差,乾隆帝又授兵部主事之衔,袭祖明安一等侯爵。以宁是否即博清额家族人?保宁侯影射的,无非是多尔衮三兄弟裔和罗密、博清额家族间的姻戚关系。
    再联想魂灵说,书中贾府时常有闹魂现象。难道那些没有灵位,没有名分的魂灵们来闹鬼了?据此看来,虽有厚葬,没有灵位,没有名分的“林四娘”阿巴亥、姽婳将军林四娘、“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而淫丧天香楼的曾孙(秦四辈娘子)秦可卿等人的魂灵,齐打伙儿来贾府闹魂了。怎么个闹法呢?最多也只是看贾府众人欢宴,自己在墙角哀哀叹息而已。若说有点闹魂效果,也仅仅是贾赦下山时崴了一下脚。贾府大大小小的人,也顺带出点状况。贾赦,则组织降妖作法。贾府的人,终于有些惶惶然的回思心理。
    自古以来,北方匈奴、突厥、犬戎等民族是中原朝廷威胁。后期形成的蒙兀室韦蒙古族,索性建立起蒙古帝国和统一的中原王朝。究其根源,无所谓匈奴、突厥、犬戎、鲜卑、北狄、西羌等等,北方各民族都在北狄、东胡之列,蒙古族是狄戎血统。为稳固政局,史上不同的朝代在北面大修长城,和亲婚姻是此类背景下的产物。著名的,有汉朝匈奴和亲妃王昭君,出嫁地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城南城北的昭君墓和公主府遥相对映,书写了这里的和亲史。对归化城和亲地位,康熙帝言谈是货真价实的外露而不含蓄,曾有沾沾自喜言:“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昔秦皇汉武备感头疼的问题,清朝以“北不断亲”策略解决掉了。大一统朝代,用得着修长城么?因而,《红楼梦》作者回顾往史,遂成一感叹:“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这一感叹非同小可,直叹出了作者身份。犹如古镜里突显无遗地反射出其二百多年前窥探读者心理的影象,够恐怖的吧?不言镜子能否照二百里,且看作者标签:蒙元皇室裔,清朝皇室子弟,满蒙和亲家族后裔。
    三 多尔衮孙女出嫁背景
      归化城是北部屏障,归化城和亲公主地位特殊,尤其是秦事变更之际。多尔衮孙女是如何被指婚到归化城的呢?宗室女才被指婚,额驸家族及少数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蒙古王公子女也被选取指婚。能够被指婚作和亲公主的多尔衮孙女(曾外孙女),不是宗室出身,便是近支蒙古王公家族出身。东莪女儿,无疑是蒙古王公家族出身,东莪女儿后代就不好说了。若东莪女儿以满蒙和亲婚姻子女身份嫁进宗室,其子女必定是宗室出身。
      是否为宗室出身?假设多铎子多尼、多尔博、董额等人后代娶东莪女儿亲上加亲,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其封位就不是和硕格格了,最高是多罗格格,除非朝廷加赐。多铎次子多尼嫡福晋,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土谢图亲王巴都尔(此巴都尔,只能是奥巴子巴达礼,音译)之女,也即皇太极额驸巴雅斯呼朗之亲姐妹。第四子察尼嫡福晋,是博尔济吉特氏阿霸垓部一等台吉布达锡希布(布达希布)之女,跟顺治帝端顺妃是亲姐妹,成吉思汗第六弟后裔,原察哈尔一支。第七子董额嫡福晋,是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额尔克岱清之女,成吉思汗嫡裔达延汗第六子后裔,原察哈尔一支。看清朝史料,嫁进宗室的外来女俱有明确的家族亲缘关系,未见哪个宗室亲王娶多尔衮外孙女痕迹。从多尼嫡福晋家族背景和书中永昌驸马推断,东莪嫁科尔沁巴雅斯呼朗的可能性最大。依此推断,东莪之女嫁宗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多尔衮曾外孙女、东莪孙女或外孙女,只能是跟皇室亲缘关系较近的蒙古王公之女。由此及彼,推断被指婚的多尔衮曾外孙女出身,在于跟多尔衮三兄弟家族联姻的蒙古王公家族。阿济格一支:主要是科尔沁孔果尔家族,杜尔伯特部扎穆索家族,翁牛特部杜棱郡王博多和家族。扎穆索、博多和家族,是成吉思汗嫡裔,有不少归入满洲籍。多尔衮、多铎一支:主要是孝庄娘家科尔沁三大家族,外有科尔沁其他家族,原察哈尔部也不少。
    《红楼梦》隐含,是蒙古裔家族事体大观园,也是多尔衮三兄弟家族事体大观园,是元、清二朝秦事大观。宗室赐死的,国初多一些,蒙元裔一点事获罪赐死的,太多了。顺便说翁牛特部杜棱郡王苍津(博多和孙),娶废太子胤礽之女,前景也不一定乐观。封建王朝家族间联姻及仕途前景,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被康熙帝凌迟处死的废太子胤礽大虾(蒙古语:头等侍卫,音译)德林(德琳、得麟),即成吉思汗嫡裔,达延汗第六子之后。佛保,是其叔,参将。德林,大概是康熙帝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母舅家族人,具体我没考证。罗、博族谱中列出的,有一“辛卯科举人德”,一字“德”肯定不是其名,也不会是该德林。族谱应该是刻意省去一字,看起来有点内容。难道是跟恒仁吟唱酬和的德沐有关?或德泳?严迪昌先生文章中作“德泳”。或倒读,叫沐德或泳德。从恒仁诗文中,看不出德沐真实出身,似乎是宗室出身,对照前后文看,又发现不是宗室出身,似是非是之间。恒仁文中明确记载,跟德沐作诗,喜欢作回词诗。如,恒仁《月山诗话》四十二条说:“用前调赠薰之兄云:‘弟兄难是兼同志,志同兼是难兄弟。’”薰之,是德沐字。二人作诗如此,名字也或有此隐密。恒仁和德沐是难兄难弟,《红楼梦》贾宝玉、贾环兄弟二人,被贾政视为“二难”兄弟。或者,薰之是罗、博家族人,有一个名积兰泰的,字薰庭,薰之或指他。或者,薰之、德沐二者,干脆就是博清额字、号。翻遍了能找到的博清额资料,未见其字或号,中进士的人怎么可能未取字、号?恒仁作古镜诗,声称“我目未见百炼质”,既然跟德沐频繁来往作诗吟唱,如何就不能目见一下其收藏的百炼质古镜?再者,什么叫“百炼质”?恒仁此说,可信度少之又少,有托出古镜诗隐含嫌疑。又据《史记·鲁周公世家》所载,摄政王周公将唐地封给周武王幼子唐叔虞,唐叔虞进献嘉禾,周成王与周公转相馈赠。嘉禾,是唐叔虞夏墟戎狄治理功绩标志。恒仁“凌砚斋归嘉禾”诗,真的只是凌砚斋归嘉禾省亲那么直白?贾府大观园有“体仁沐德”牌匾,“凌”字,元裔名字中多见。宗学满洲老师,大部分是归入满洲籍的元裔,清朝宗学老师最低门槛是举人,凌砚斋应该是宗学满洲老师,至少是举人。真名是什么?不得而知。恒仁诗文,二敦诗文,均颠三倒四,指东道西。罗、博族谱又刻意打乱辈分,否则,有些人无法混水列出来。他们的文字,都有此地无银之嫌。
    康熙五十二年,追捕德林过程中,盛京将军唐保住向康熙帝奏报,折中有“据奏事傻子族兄之子傲二达子向我番子头目冯吉功告称”等语。充当探子的敖二达子是傻子族兄之子,不知出自哪一支,盛京做粗活的。敖二达子,蒙古语叫补子、补丁、边角。《红楼梦》里,正有个贾母屋里做粗活的丫鬟傻大姐。
    四 策棱、成衮扎布、拉旺多尔济祖孙三人,无《红楼梦》作者嫌
    《红楼梦》写作依止本之一《汗统宝鉴》抄本,最完整的,是现今库伦抄本,即喀尔喀抄本。其拥有者,是喀尔喀策棱、成衮扎布、拉旺多尔济祖孙三人。但是,完全能够肯定,他们不在《红楼梦》作者之列。
      其一,策棱,康熙帝十额驸。策棱世居北京,喀尔喀也有辖地,他的职务,以北方为主,经常来往于喀尔喀和北京。康熙帝第十女纯悫公主去世之后,他定居北方,除非公务,很少再进京。他具备写作内外资源,跟皇子受同等教育,又有蒙、藏文等文化基础。但是,他是清朝超勇亲王,终身震漠北震得脚打后脑勺,喘气都抽空,他震不出《红楼梦》百万文字来。他的角色,类似于《红楼梦》中的忠顺王,忠实于朝廷,清宫长大,感恩不及,更不能作此文章。他虽受过处罚,没有大波澜,不具写作动机。
      其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其子成衮扎布亲自交出喀尔喀家藏私书《汗统宝鉴》于乾隆帝,有负荆请罪之嫌。若他参加写作,隐写什么?全掉底儿了。再者,再愚钝的人,也不可能作茧自缚。乾隆三十一年时,《红楼梦》已在宗室里私下流传,成衮扎布不可能看不见《红楼梦》传抄本,更不可能不知其文字出处。嗅觉特别灵敏的乾隆帝,极易发现此书,他又是个精通蒙古语言文字的人。谁能预言《红楼梦》是一部吉祥妙音书?《红楼梦》有众多《汗统宝鉴》原语,二者完全是一个乌力格尔(模板、故事)。成衮扎布若不主动送去一本,一旦朝廷追查下来,不仅是世爵仕途问题,也难说他们一家子脑袋是否在原位。送书实为避祸,撇清自己要紧。否则,不早不晚,偏偏在乾隆三十一年呈送,有那么巧合吗?
      第三十回,有一段黛、钗、宝对话,我以为,《负荆请罪》影射的,便是此事。原是林黛玉问薛宝钗:“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薛宝钗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李逵忠于宋江,宋江又归顺朝廷。三人闲话,宝玉说起薛宝钗有杨贵妃肥美,引起薛宝钗不满,宝玉赔罪,薛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两出戏问题,还跑到第五十一回,林黛玉说薛宝钗是胶柱鼓瑟,称:“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薛宝钗不是代表金玉么?相当于忠顺王。策棱一支,交出了写作依止本,他们保全了自己,不是出卖了其他藏书人么?将来有没有可能再追究罗密、博清额等住京众蒙古裔?罗密、博清额等人对成衮扎布,必定有所不满。不仅是《红楼梦》问题,涉及到蒙古家史《汗统宝鉴》一书命运。当然,也不排除作者有另一种用意,旨在暗托出《红楼梦》写作根源。有那么一个时期,《红楼梦》文稿,处于消弭状态。如果说原稿被销毁,估计就在这个时期,是为避祸。所幸乾隆帝看完《汗统宝鉴》,没有怪罪下来,还组织人马译成满文,真是大幸。那时,他尚未得悉《红楼梦》抄本私下里形成的气候。即便知道,也无关紧要,《汗统宝鉴》对谁都没有任何诋毁,纯自愧书。
      其三,七额驸拉旺多尔济,也不可能参加写作。拉旺多尔济成人时,《红楼梦》已成书。尽管屡次毁稿改写,几经文字变更,跟他没有创作关联。仅成衮扎布送出《汗统宝鉴》私书,就说明了一切。最根本的一点,他们祖孙三人在皇帝公主们眼皮底下生活,言行举止处处谨慎,终日诚惶诚恐。这一点,只看策棱从漠北给乾隆帝写的一二封家书就了然于目,我不录其文书了。他们是慎之又慎,哪有闲心作闲书?
      若言柒爷王爷旧藏蒙府本,原主人最大的一种可能是柒爷王爷、七额驸拉旺多尔济。但是,柒爷王爷,也可以是七旗喀尔喀任何一个蒙古王爷,也可以是以“七世佛荫”代称的任何一个蒙古王爷。据说,蒙府本是阿拉善卫拉特部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塔王)从北京琉璃厂购买的。不知道是塔王后人说的,还是考证出来的。其实,塔王一支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外藩阿拉善旗主,塔王家族完全能够拥有《红楼梦》原稿抄本。前面提到,蒙府本只能出自作者及后裔校对重抄本。抄本所属,非本文主题,暂忽略。
    鲍向荣
    2012年九月五日首发
    修改于鲍博书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