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大师》这本书中的“孤独的大师”们并未让读者感到“孤独”。
作者如诗如歌如论辩的语言,让读者读起来既有美感,又有力度;作者在书中发表的独立见解,由于注意与东方、与我国艺术发展对比,令读者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认识艺术都有很多启迪。 作者首先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群雄并峙”的意大利艺坛,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向读者投来她神秘的微笑,米开朗基罗那“英气逼人”的巨人雕塑《大卫》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拉斐尔所绘制的一幅幅“圣母”的画像所展示的母爱天性激发出读者对母亲由衷挚爱的共鸣。 作者还向读者推出了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他那“俯视世间一切苦难的气概”,均展示在书中列举的油画中。 英国的透纳为了画出暴风雪的宏大气势,“以其67岁高龄,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绑在一艘轮船的桅杆上”,感受大海的“波涛汹涌”,“云雾与雷电交织,狂涛与暴雨并泄”,“海浪的咆哮”,“风雪的怒号”……然后画成“前无古人的巨作”——《暴风雪》。读到这里,再欣赏这幅旷世杰作,与作者有同感,都被透纳笔下的大自然伟力所慑服所震撼。深深被艺术家为事业的献身精神感染。 紧接着,作者又向读者展示了与勃朗风格迥异的英国画家康斯泰勒尔作品的原始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其画面“纯净、安详”,“透着一中超然物外的悠然和闲适”。 法国的罗丹和他的《思想者》早已为世人熟知,“那种穷原竞委的痛苦,那种因殚精竭虑而饱受折磨的神情”,成了“人类在精神世界探险的缩影”。 雷诺阿则以自己“善良的天性过滤掉人生的不幸,以自己多彩的画笔重构心中的梦想”,“抚慰了一代代后人的心灵”。 凡高和高更“这对艺术史上耀眼的双子座”更“给百年艺坛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欧洲艺术史上的这几位大师,以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着烈火般的情感,用他们出神入化的画笔,为人类留下一幅幅世人无以伦比的辉煌大作。 他们的所在国度不同,生卒年代各异、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思想深度。生活经历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均是“孤独的大师”。 说大师们“孤独”,是因为他们“卓尔不群”,“超凡入圣”,为昏聩的王公贵族、庸碌的画家和看客所不识。 达·芬奇的“多才多艺令后世惊叹”,他不仅给人类贡献了“永垂青史”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而且还“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一切人类应知、欲知、未知的领域”。他“太阳是不动的”这惊世骇俗的论断比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早若干年,他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潜水艇,对胎儿在母腹中的成长情况有过精辟的论说,他设计过飞机和钟表……但他一生却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受尽命运的捉弄。世道对这位“人类的骄子”,“竟然如此不公”。因此,在公开场合,他是个“开朗幽默的绅士,博学多才的学者,激情四射的诗人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而在私人空间,他又是一个自闭性极强的“孤独者”。 丢勒在德国所受尊崇,仿若文学家歌德、席勒,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音乐家巴赫、贝多芬,但500年前他在世时,被时人轻视为工匠,丢勒只是一位“忧郁的‘手艺人’”。 当读者向米开郎基罗那个高傲的灵魂表达崇高的赞颂和钦佩时,这位堪称是“千古一人”的艺术巨匠已远离尘世五百多年了。苦难如影随形,跟随着他,挥之不去,躲避不开,他几乎没有享受到常人的人生乐趣。 而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拉斐尔一生辉煌,但恰如一颗划破夜空的璀璨的陨星,从广袤的天空消失了。尽管人们把他比作“基督的化身”,尽管他画就了一幅接一幅的圣母像,他仍避免不了英年早逝的命运。37岁的他即离开了人世,拉斐尔仍是个孤独者。 荷兰的伦博朗在他逝世二百年之后,他的名字与画作才“一道风靡欧洲”而“他的悲惨命运则令他的同胞们羞愧难当。”“历史令所有荷兰人在伦博朗面前深深地忏悔了。” 透纳,百多年后,当人们走进这位艺术的先行者时,惊奇地发觉,“正是那些曾令他饱受时人诟病的画作,却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透纳“以自己孤独的晚景”,唤起身后的无数知音。他终生未娶,没有后代。他的爱人和后代,就是他的作品。 作者漫步在罗丹博物馆的花园里,处处感受到罗丹的伟大、辉煌和不朽,然而也深深体味大师成功的背后隐秘着艰辛、曲折、痛苦和悲哀。 罗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使人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家都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承认历程。凡是在有生之年得到认可的艺术家,都算是幸运的。罗丹被承认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失败与挫折才是他生活的常态,而成功于当时只不过是擦肩而过的偶然。因为他的作品的美,它的传神,它的写意风格,时人还无法理解。罗丹在当时是一位孤独的智者。 生活的压力几乎逼得高更走入绝境,他被时人视为孤独岛上的“野蛮人”受到“文明社会”的冷漠和蔑视。他曾作为挖河工,在极为严酷的条件下,承受着热带阳光的暴晒,体味着人类最原始的劳作。1903年5月的一天高更死于心脏麻痹,身边无一亲人,就这样又一位孤独大师离开人间。 凡高——一个超越时代的旷世奇才,却没有遇到能够欣赏他的观众,“致使他终生被误解,被忽略、被漠视、被遗忘”他感到孤独有时是比死亡更深刻的痛苦,因而在其37岁之际,举枪自杀。 这一位孤独的大师,在其生存的时代确是不幸的,但现代人则认为这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却是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能,完成了一次次艺术星空的再造,以自己瞬间的璀璨,构筑起人生的永恒。所以作者喻其为恒星,“他们高悬于昊天之上,恒定不移,光耀千秋,其艺术能量足以照射苍穹,泽被群伦者。”“这样的艺术家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是万代不竭的美之源泉。”他们这些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恒星,恒星是孤独的,但它又以其巨大的吸力,令万物俯首,引群星景从,群星将领受着它的恩泽,沐浴着它的光芒。 作者对各位大师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在纽伦堡丢勒的故居,他亲耳聆听过解说员的带着几分炫耀的口吻的介绍;1998年作者曾造访英伦,不仅在伦敦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国家画廊,观赏了康斯泰勒尔的真迹,还去了康翁居住过的地方,见到了画中屡屡见到的戴德姆山谷、老磨房等原型;作者又曾到过巴黎罗丹博物馆,尽享一股难以抵御的艺术气息,感受着罗丹的伟大、辉煌;他还去过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西方各大博物馆,去鉴赏意大利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英国的透纳、法国的雷诺阿以及荷兰法国争其国籍的凡高。作者通过这本书向读者推出了五百年以来欧洲艺术史中的巨匠,传达出许多丰富的信息,一下子扩展了读者的艺术视野,行不出门就可以从作者的20万字著作中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素。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能读一读作者《孤独的大师》这本书,然后运用书中翔实生动的国外资讯,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淡化功利思想,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成为各个行当的佼佼者。 本书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教育将更加直接,让他们从欧洲著名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了解到从事艺术必须有一种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不求私欲、甘心孤独的执著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 原载:作者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