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研究,沈伯俊同志曾作出总结,认为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是“农民起义说”,以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为主题,以宋江等英雄为主干,描写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描写农民的革命、革命力量和革命思想。第二是“忠奸斗争说”,批判蔡京、高俅等官僚的奸佞腐化,讴歌宋江等梁山英雄的精忠报国。第三是“为市民写心说”,认为梁山泊斗争是市民阶级的反抗,小说从市民阶层的社会理想出发,其思想难免有历史局限性。〔1〕“为市民写心说”观点的代表人欧阳健和萧相恺深刻地揭示了《水浒传》所反映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局限,[2]给人以很大的启迪。但在有些内容上还没有充分展开。我认为,《水浒传》作者的原意是通过宋江等人执着的忠君追求及在遭到奸臣迫害下含冤而死的情节来讴歌“忠义”的悲壮,但小说的主题思想本身还存在很多自相矛盾、逻辑含糊的地方。 一、“好汉”们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反倒出手了 在李雪健等主演的《水浒》电视剧中,刘欢的一首《好汉歌》,唱出了梁山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气概,只可惜该电视剧擅改了《水浒传》原著①,在小说原著中,情况却不是这样。 林冲是小说中一个较有代表的人物,小说为把他写成被“逼上梁山”的典型,又着重写了他的“忍”;高衙内在东京倚势豪强,专爱淫人妻女,无恶不作,并压到林冲头上、调戏起林娘子来,林冲怒气冲冲地赶来,一看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一双眼睁瞅那高衙内……上马去了”,对鲁智深诉苦说:“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不怕官,只怕管。”只好忍气吞声。 后来被子陆虞候用调虎离山之计,林娘子差点儿被高衙内沽污,林冲拿着解腕尖刀去找陆虞候,却不敢动高衙内——一忍再忍。 不久被高依设计骗人白虎堂,得了莫须有的罪名,刺配沧洲,林冲的第一反应却是要给妻子一纸休书(任从改嫁,以免得高衙内陷害,其实这样更难免了!)——一味退让,任人宰割。 沧洲路上,受尽公差折磨,不敢“回话”,野猪林中,公差受高俅收买,使计将林冲绑在树上,要结果他性命,林冲泪如雨下,求饶道:“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男子汉气慨荡然无存,待鲁智深相救后,却又死命护住公差的性命。以至有这两个公差再害卢俊义的下文—忍出了“后遗症”。 很明显,小说极力渲染林冲的“忍”,是为了突出官“逼”的程度,“忍”得厉害,就会有更进一步、更令人忍受不了的“逼”。这样,作者只得进了这个二律背反当中,要表现“逼”的如狼似虎,只好写“忍”的胆小儒弱,可这样一来,“英雄”就变“儒夫”了。我们说,所谓“英雄好汉”,首先必须胆大无畏、不屈不挠,“该出手时就出手”,林冲虽武艺高强,但仍算不上英雄。 另一方面,梁山一百零八位首领本是天里地煞,妖魔降世,大部份杀人如麻,不该出手时也出手。单举李速,以杀人著称。在江州为救宋江,李逵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且“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野,血流成渠。”随后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还自在江边杀人。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砍下江里去。晃盖提醒他:“不干百姓事。”可李逵那里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进得白龙神庙,还要寻杀庙祝。沧州城内,为了使朱仝入伙,李逵在宋江的指使下劫持了知府四岁的小儿,在出城二十里处的林子里,将这无辜小儿的头劈成两半。李速喝酒吃饭不给钱,竟还杀了店主韩伯当(本是来投梁山的);为请“公孙胜”又连夜去杀其师父及一童子(均未遂)。三打祝家庄时,李逵赶吓走扈成。杀尽雇太公一家。宋江之怪他不听军令。折了他功劳。李逵却笑道:“虽然没了功劳,也听我杀得快活。”杀人竟成了快活之事!可见李逮不止“粗鲁”[3]那么简单了。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