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伟同志撰写《黄正甫刊本<三国志>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见《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与笔者商榷,提出了与笔者1994年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拙文《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完全相反的意见。在张宗伟文章的开头处,提到我的“博士论文的立论基础就是94年文章的结论”,这让他“感到惊异”,并且说“看来缺乏不同意见的声音导致张先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还贻误他人”,因此,张宗伟同志“再也不能沉默了”。我非常尊敬和感谢张宗伟同志有这样的责任感,但像《三国演义》的版本与成书过程这样复杂的学术间题,谜底尚未最后揭开,孰是孰非,恐怕还得允许讨论吧。为了求实求真,下面就张宗伟同志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再作些讨论,一并向学界方家和张宗伟同志求教。 一 张宗伟同志所说的“贻误他人”,具体是指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德君博士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称引了拙文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先作些补充说明。笔者于1985年开始涉足古典小说研究,此后也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几篇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小文。1992年考人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之古籍整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即《三国演义研究》,这个专业要求我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操作,因此我陆续调查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所藏明清时期刊行的《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后来又相继看到了若干个影印和复制的古本。这些版本包括: 1.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 2.英雄谱本《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残本,国家图书馆藏), 3。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4.大槐堂刊毛宗岗评本《三国志演义》(北师大图书馆藏), S.双峰堂刊本《批评三国志传》(国家图书馆影印), 6.双峰堂刊本《三国志传评林》(残,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收入), 7.联辉堂刊本《三国志传》(同上), 8.汤宾尹校正本《三国志传》(国家图书馆藏), 9.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国家图书馆影印), 10.乔山堂刊本《三国志传》(同上), 11.六卷本《三国志》(同上), 12.周曰校本《古今全像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北京大学藏), 13.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国家图书馆藏)。 通过这番调查,参阅前人及今人对《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目著录和有关考证成果,使我对《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有了这样的粗浅认识:明清两代,今所知见的30余种版本,大体上以有无论赞评、有无周静轩诗、有无关索故事等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演义”本系统,这个系统的版本包括明内府司礼监刊本、都察院刊本、郭武定刊本、叶逢春刊本、周日校刊本等;另一个是指以双峰堂刊本《批评三国志传》为代表的所谓“志传”本系统,上述汤宾尹校正本、黄正甫刊本、朱鼎臣刊本、联辉堂刊本等均属此列。但以理而论,这两个系统的版本,必然是同出一“源”,即由一个祖本演变而来,彼此之间有差异,也只是“流”的不同。 现存的版本中,以明嘉靖壬午本(1522)《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刻时间为最早,而“志传”本系统的刊本,今所见最早者则以万历二十年(1592)双峰堂刊《批评三国志传》为最早,但它比起嘉靖壬午本来,却要晚得多。因此,自郑振铎先生以来,学界已基本认定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今所见最早刻本,以后出现的种种版本都出于嘉靖本。但是,近些年来,另有几位留意于版本考证的学者却已经看到,“志传”本系统之各本,虽刊刻时间较晚,实则保存了比嘉靖本更为古老的风貌,未必出于嘉靖本。持这一观点的有柳存仁、陈翔华、周兆新诸位先生。既然如此,那么,有没有早于嘉靖壬午本的版本存在呢?我推想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因为现存古籍中,宋版书尚有存世者,明代刊刻众多的《三国演义》怎么可能早于嘉靖壬午本者便都绝迹了呢?更何况,人们已经认定其作者乃元末明初人罗贯中,而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生活的时代距明嘉靖元年约200年时间,假如这个说法属实,有这样一部好书,这200年间必当有刻本出现,而不可能如蒋大器所说只有“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见嘉靖壬午本《序》)的抄本。笔者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来调查国内所能看到的各种版本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