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智”的启迪 “力”的感染 “美”的享受 ——从《三国演义·失街亭》想到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失街亭》是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里的一节,描写孔明北伐曹魏中的一次失败战斗。这次失败的关键是马谡失了战略要地街亭,破坏了整个出征计划。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军事文学名箸,它以善于描写战争为特色,就它的成功度而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描写战争不停留在“力”的较量上,而突出表现在“智”的决胜。书中凡是描写成功的战役,总是把“人谋”放在第一位。它热烈赞美智力的强大效能,也形象说明精神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惟有的特性,在战争中人类把这自己所有的特性发挥到了惊人的程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可克敌制胜、化险为夷,数支草船刹那间就借来了十万支雕翎箭,一座空城便可退去十万雄兵。相反,一招走错也会失地丧生,一谋失算便前功尽弃乃至全军覆灭。在这里它并非以离奇的故事或抽象的兵法理论取胜,而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在街亭之战中,孔明、马谡和司马懿等人,均活跃在军营里、战场上。
    战争总是残酷的,特别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既要争地争城,难免要杀人血腥。可《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一般都没有死与伤的哀嚎、血与火的惨象,很少有《封神演义》中石角镇那类描写,不仅不那么凄惨可怕,相反,那些赋予英雄史诗般、异常昂扬的格调,却充满着画意诗情,或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绘披坚执鋭战将千骑,全是智与力的赞歌。至于孔明羽扇纶巾风流儒雅,空城琴退仲达,真是袖里通天下,扇底起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犹如弹琴赋诗。战争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诗歌,指挥员凭借这战争舞台导演出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诸葛亮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为我们导演出了一幕幕活剧,他是名符其实的“大导演”。所以当读者进入到这个争奇斗智的世界来,定会领略到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光芒。它向人人显示了人类主观能动的巨大威力,不时地给我们以“智”的启迪,“力”的感染,“美”的享受。当作家的想象驰骋时,历史小说也不能不受历史史实缰绳的约束。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作家的爱憎情感问题,如何统一作家的倾向性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等等,《三国演义》都为我们留下了足勘借鉴的艺术经验。现就《失街亭》之战例作些分析:
    第一、针锋相对。两军对垒,敌我双方的才智力量对比,愈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就愈会出现斗争的尖锐性、紧张性和激烈性。在蜀魏街亭之战中,双方的最高指挥官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他们敌对的军事行动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传统的艺术手法。作者不以自己拥蜀反魏的思想倾向而贬低丑化对方。欲扬诸葛之志,先写司马之能;往往诸葛所谋,却不出司马所料,而司马的经营也难瞒过诸葛的慧眼。于是双方真可以说是争奇斗智、针锋相对,一招胜似一招,一计胜似一计,一场场争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当时蜀魏对峙以秦岭为界,蜀伐魏必经秦岭取长安,魏攻蜀也必经秦岭先占汉中。双方攻战只有三条要道可通过秦岭。东路有子午谷可通。这条路十分险要,从司马懿话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条险道双方把兵扼守,都是不容易通过的。中路,蜀可由斜谷攻郿城下长安。诸葛亮此次北伐正由这条路进攻。但司马懿也料到了。“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杠、辛眦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已派兵把守了。西路还有一条小道,即由阳平关绕到街亭,这条路离长安较远,然而孔明若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却可以从这里南攻,截孔明后路,断蜀军粮道,使诸葛亮不战而溃,而且还可使他已得的陇西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他说:“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叫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把重任交给马谡,就等于把北伐大军的生命交在他手里。然而马谡终于这次战斗中把街亭失掉,致全军失败。
    按照史实街亭大破蜀兵者,乃是右将军张郃,司马懿并不曾参与街亭之役。可我们的艺术家却偏偏要把司马懿搬上指挥台,而把夺取街亭的主将张郃降为一名先锋,这是艺术家从他艺术需要出发的。但面对历史题材艺术家也不能凭空捏造在历史上所不可能出现的事。据史料记载,公元228年春司马懿破孟达,同时发生街亭战役。230年曹睿派司马懿、曹真伐蜀,诸葛亮在成固、赤板设防以待,后因大雨绝道,司马懿被召回。从231年春天起,司马、诸葛正式对垒,一直对峙在官陇岐山一带,直到234年秋诸葛亮卒于军中。所以司马懿参与街亭之战虽非史实,然而历史却为小说家提供了这一艺术虚构的合理性。张郃在小说里不过是一介勇夫,自不能与孔明相提并论,更不宜成为战胜孔明者,这就需要深明韬略富有大志的司马懿出来与之抗衡,才显得棋逢对手、旗鼓相当,而不降低孔明的身价。孔明第一次兵出祁山所向披靡,擒下孟获、收姜维、斩五将、取三城、败曹真、破羌兵,威声大振,远近州郡望风归降。曹睿惊恐万状不得不启用已销职回乡的司马懿。在小说里,司马懿在街亭战役前早已出现,但并不显赫。作为三国后期曹操死后唯一能和孔明匹配的人物、作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促进改朝换代推动统一三分局面的关键人物的出现,则是在这重新启用后的事情,所以作者对他在街亭战役中如何登场,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交待了他在政治上的起落,以及随之在诸葛亮心理上的反映。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曹睿的重用,诸葛亮判定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中了孔明的反奸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于是上表北伐。没想到司马复职起兵,孔明大惊,“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司马懿未正式登场,却已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作者把司马懿的重新上台放在曹魏面临军事危机的重要关头,使他成为力挽狂澜的铁腕式人物,此后一直靠他来抵御诸葛亮的长期持久的多次攻伐。在诸葛亮耗尽心血的最后时刻,他俩仍然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司马一出场果然来势凌厉。他首先针对孟达事件同诸葛亮展开了一次心理战,来了个先发制人。孟达与诸葛亮密约分取两京。司马懿复职使诸葛亮大吃一惊,断言,“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不需十日兵必败矣。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一出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进取新城,一举镇压了孟达。果断有力地打击了诸葛亮的势力。孟达之败咎由自取,他不听诸葛亮的良言劝告,还笑孔明多心。在司马兵临城下之时才仰天叹曰:“果不出孔明之料也。”但悔之晚矣。司马知情后惊呼,“世间能者所见相同,吾计先被孔明识破。”仅从孟达失败这件小事中,作者就从孟达、司马懿两人的叹息中为诸葛亮争得了更高的声威。司马、诸葛针锋相对,英雄所见略同,惟孟达迂鲁自恃,败事有余。一件事表现了三种不同性格,孟达昏盹粗率,诸葛谨慎善断,司马机警果敢。
    孔明在祁山寨中得知孟达被乱军所杀,司马懿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蜀兵,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果然司马统领二十万大军出关,对先锋张郃说:“街亭汉中咽喉,吾欲汝竟取街亭。”街亭的战幕并由此揭开,诸葛亮为马谡布置防务时再三叮咛,“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进。”当司马懿发现马谡屯兵山上,“当道并无寨栅”,高兴地喊到“乃天使吾成功矣!”当诸葛亮看到马谡的屯兵图本时,拍案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 司马懿断其水路,不出两日街亭失守。诸葛、司马二人,一个料事如神,一个独具慧眼,可谓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诸葛亮不断警告部下,今司马懿出兵与众不同;司马懿也再三提醒下属,若是疏忽必中诸葛亮之计也。他们针锋与相对中,各见其才,各逞其能。
    第二、以事写人。《三国演义》写战争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人物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即指省略人物的形貌,注重人物的神态,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常常是以情节来完成人物性格的描写。假如没有“弹琴退仲达”,也就谈不上孔明之智;若无“拒谏失街亭”,也就不存在马谡的狂妄。这就是以事记人。它很少有细致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衬托,但一个个性格化的艺术形象,如张飞嫉恶如仇,豪直粗爽,而又从善入流;刘备仁厚爱民、虚伪做作;周瑜才高果敢却心胸狭窄;鲁肃拘谨忠厚,黄盖勇敢沉着。连“三个舌辩之士”也各具特色,他们都恨曹操,但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弥衡是“骂”,“至死骂不绝口”;张松是“顶”,顶得曹操“拂袖而起,转入后堂”;杨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老底儿,揭他灵魂深处秘密,特别是“梦中杀人”的诡计。各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小说的艺术特征之一。
    马谡在全书中并不占多大的篇幅,只因为失街亭问斩才出了名。他的事迹不多,但事例典型。使他能成为一个艺术典型站立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之中。关羽、张飞还有“丹凤眼”“卧蚕眼”、豹头桓眼之类的肖像勾勒,而马谡是个什么样的长相,在小说里都无从得知。可是一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人物形象则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探其究竟,这是由情节的生动来完成的。
    历史上的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事,而且很健谈,但有言过其实的缺点。可见作为历史人物的马谡性格,已具有典型性,史家为罗贯中提供了一具可塑的人物躯壳,当艺术家给其灵魂后,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站立起来了。
    自幼熟读兵书、熟谙兵法的马谡,也曾出过不少好主意,用他那军事理论知识,为其集团立过功。马谡奉主上敕命携九国前来慰问,孔明向他发问,他头头是道的分析了南人特点及其形势之后,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的见的颇得孔明的赞赏。从此马谡作了参军,便随孔明一起南征。马谡的攻心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擒孟获”时,马谡用计得到孔明的夸奖,以计而行取得了欲期的胜利。曹睿即帝后,司马懿操纵了雍、凉兵权,孔明疑为后患。马谡看清曹睿对司马懿素怀疑虑,就用反奸计予以离间,使司马懿几乎掉了脑袋,终于削职回乡,这一成功也使孔明大为兴奋。然而,尽管他出过一些上策良谋,取得了成功,但他自身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实战经验,理论与实践在他身上是脱节的,这就使他陷进了教条主义泥沼,再加上他被眼前的赞扬声冲昏了头脑,失却心理平衡,进一步滋长了他性格中夸夸其谈不重实际的一面。这就最终酿成了失掉街亭,身受戮处的结局。马谡被斩就是一个空头理论家的悲剧。
    刘备临终嘱咐,“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先主驾崩时为马谡失败设下伏线。街亭败北,马谡犯了双重错误:第一是思想错误,骄傲轻敌,狂妄自大,违背了孔明“惟谨慎”的军事思想。他根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说什么:“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濬亲来有何惧哉!”又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完全错估了形势。他既违背孔明的军令,又拒绝了王平的忠谏,果然魏兵断汲水道,山上无水,蜀兵自乱,丢了街亭。第二是理论上的错误。他开口“孔子”,闭口“兵法”,却忽视了实地战况。他屯兵山上的理论:一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不看实际的死搬教条。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条件下,此地难以再生。当年刘备取汉中的征程中,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徐晃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不同意,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置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韩信料敌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结果是徐晃大败,军士死于汉水者无数,王平投蜀。可见兵法还得活用,马谡正是犯了一个不知通变、死搬书本的大错误。西城之危,是因街亭失守;街亭之失,是因马谡之过。马谡的错误使蜀军在出祁山战役中,完全失败,大军险些回不到汉中。
    作为一个艺术典型,马谡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嘉靖本孔明看到王平送街亭防务图本后,拍案大惊曰:“马谡真匹夫,坑陷吾军,早晚必有长平之祸也。”“长平之祸”是指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今山西长平西北的一场大战。赵国用赵括为将驻扎长平,赵括空谈兵法、不出击,结果被秦军包围,困守46日不能突围,白白断送了四十万大军,赵括本人也被射身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马谡式”的将军。李卓吾说:“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恃,至到魏兵围定一筹莫展,惟得救兵而已。” 明代还出现过说大话的汲子秀才。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说大话的故事里,列举了不少说大话的人,其中第一名便是马谡。马谡可称得上是一位说大话的典型。从战国到明代,从明代到今天,“马谡式”的人物一直在我国土上荡漾着,其典型意义应该说是深刻的、久远的。这是一个艺术典型,他与陈寿《三国志》里的马谡,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送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展示了魏蜀祁山战役第一次战斗的关键情况。《失街亭》写的是攻守双方在军事上的争夺,是故事的中心。“街亭之战”关系到蜀魏祁山之战的全局,决定着以后情节的发展。街亭失守导致蜀军全线崩溃。因此西城被围,孔明不得已而设空城之计。蜀军全线退兵,北伐失败,因而必斩马谡,以镇军纪。“失、空、斩”三个部分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体现了所描写的战局的客观变化。“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事件清晰,情节时起时落,有起有伏,很有感染力。
    第三、败中写胜。翻开《三国演义》可知在街亭之战以前,孔明从未打过败仗;在孔明出山之后,刘备集团也曾打过几次败仗,但都与孔明无关。“当阳之败”据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可见诸葛亮确实是与刘备一起逃跑的。可在《三国演义》小说里,作者让孔明受刘备委托而去江夏去求援了,把诸葛亮打发到这场战争失败之外,保全了这位新军师的光辉形象。庞统落凤坡之败,关羽荆州之败,刘备彝陵之败等,都是直接违背了孔明的战略思想或不听其衷告而失败。特别是导致大伤蜀汉元气的彝陵之战。战后刘备悔恨交加的说:“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 所以,这些败仗虽使刘备集团蒙受了一些损失,可是反而对孔明本人增添了不少威望。因为实践证明,不听他的话,不按他的意见办事就要出错。
    可“街亭之败”他确实责无旁贷。由他亲自指挥并重用马谡,失掉了战略要地,自己也险些做了俘虏,三郡得而复失,前功尽弃,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挥师汉中,自请贬职,可为惨矣!但这丝毫没有损害他形象的高大。在读者看来,他仍然是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是智慧的化身。这就是说,胜了他是英雄,败了他也是英雄。这不禁令人惊叹,作者究竟使用了什么法术?这便是我们所要探究总结的经验。
    打了胜仗的指挥官,战绩可贺,荣耀可夸,是容易歌颂的。打了败仗,依然让人感到他是英雄,可爱可敬,这就需要一番匠心经营。作家主观上自然不愿意自己心爱的人物、全力歌颂的人物吃败仗,可孔明的这次失败,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作者总是要在他的作品里表现自己褒贬抑扬的倾向和爱憎喜怒的感情。但在题材遇到这极不利于意愿时,该怎么办呢?《三国演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战争失败的经验。它紧紧地掌握了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威风的原则,对史料的裁减,往往是去不利,存有利,在不颠倒史实的状况下,既不拘泥于史实,又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才能,把历史的真实性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性结合起来。罗贯中写失败战争,往往不去写那些失败消极情绪,而尽量选择那些使人振奋、使人奋进的事迹。
    最常用的办法之一,便是从败中写胜,从大败中写小胜,把全面叙述与重点描绘结合起来。最后胜利的好像不是敌人,仍然是自己。使读者感到诸葛亮是不可战胜的,赵子龙是无敌的。作者的立场爱憎分明,而史实脉络亦清晰可见。如《空城计》便是大败中出现小胜的范例之一。街亭即失,诸葛亮来到西城,司马懿引十万精兵蜂拥而至,孔明只有2500兵卒,身边都是文官无一武将。在这种形势下,若打,必败,挡也挡不住,跑也跑不掉。但诸葛亮抓住司马懿多疑的特点,巧设“空城计”,用一把琴吓退了司马懿。“空城计”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司马懿不相信诸葛亮会设空城之计,因诸葛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二是仰仗蜀军处于优势之余威做后盾。司马懿虽取得街亭,但他错误判断蜀军主力并未受挫,怀疑有伏兵,不敢冒进。因此这个具有理想色彩的故事是令人可信的。在这次较量中,小说写出了诸葛亮在失败中的胜利,也写出了司马懿在胜利中的失败。显示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胜过司马懿一筹。至到蜀军回到汉中,司马才知中了计,悔之不及,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作者在孔明大败之后写了这次小胜,而且用的笔法是浓墨重彩,反复渲染。这样就使孔明的光辉形象实际上有增无减,作家的艺术匠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从揭露敌人内部的矛盾中,巧妙地交代了战况的发展,从正面描写英雄人物的失败。如郭淮、曹真想抢占列久城想与司马懿争功,不料司马捷足先登,他看到郭淮赶来争城,故意大笑曰:“郭伙计乃合为晚也。”这样用虚写的方法,写出该城已落到司马懿手里,无疑孔明是吃了败仗了。又如郭淮、曹真复夺三郡为己功“真鼠窜而还,蜀兵连夜还汉中。”寥寥数语,既表魏兵抢功夺利的丑态,又如实地交代了战役发展的结局,既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又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性,对诸葛亮更是没有一毫的损害。写大败只作叙述很少描绘,虚写大败,实写小胜,收虚实相生之绝妙。在蜀军向汉中撤退中,出现了:赵云断后的胜利,写出了大败中的小胜。司马懿诡谲多疑,恐怕中不敢追击,只命郭淮、曹真星夜追击,于是在箕谷道中出现了赵云斩将立功,敌人肝胆具裂的局面。击败郭淮,枪挑晏明,枪刺苏颙,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军溃散,子龙不折一兵一箭,胜利完成断后任务,得到孔明的嘉奖。这样写也收到了长诸葛之志,灭司马之威的效果。
    孔明六出祁山,固然有胜有败,然而败是全局性的,胜是局部性的。斩王双、败郭淮、伏仲达、赦张郃,千道退兵,木牛流马运粮等胜利也没能改变失败的结局。但作品对这些胜利作了大胆的夸张,每到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便推出一个胜利镜头,浓墨重彩,描声绘形,具体生动,因此沒有让读者感到六出祁山有徒劳无功之嫌。相反,觉得胜利总在孔明一方。然而作品最终还是尊重历史史实的,失败就是失败,连年耗资,寸土未得,每次出征都难免全线退却,举师返回汉中。作品对这些描写尽管采取了避实就虚的写法,但历史脉络不曾模糊,倾向性无伤于真实性。
    第四、过中写德。街亭战败,干系重大,其过失不容忽视。但如果按照历史如实写来,孔明的形象自然要受影响;如果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就会有背于历史小说的宗旨。于是作者采取了过中写德,以德补过的手法。尽可能的对英雄形象进行维护,使其不受或少受影响。失守街亭咎在马谡,孔明之过就在于误用马谡。
    作者首先在运用马谡上作了文章。按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当时大家都认为魏延等名将可以作先锋,结果在街亭被张郃打得惨败。可见诸葛亮起用马谡是不得人心的举动,以至老将们为此而愤愤不平。可小说却把违众跋扈,改为马谡自告奋勇争当先锋。作品对马谡请战过程作了详尽描写。
    第一步,马谡自荐,孔明不许。因街亭在战略上干系重大,从地势上说,守之极难,任务艰巨。第二步,马谡以熟读兵书,颇懂兵法的自我优势来争取,孔明仍不许。因司马懿、张郃非等闲之辈,恐马谡不是对手。第三步,马谡以若有闪失,愿拿全家性命担保,并立下军令状,孔明这才应允。马谡就是这样在不惜全家性命的恳请下,孔明才勉强同意的。把原来的主动提拔改为被动的准其所请,过失虽有,但其程度有所下降。孔明虽说应允了马谡的请求,但对他仍不放心,又让王平为副将,明确交待布防任务,谆谆告诫,再三叮咛,还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屯兵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又派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札。”又唤赵云、邓芝为箕谷道中疑兵。这一切无不在为孔明过失打圆场,无不在为诸葛亮平生唯谨慎的性格特点做卫护。街亭失守完全是由马谡浮夸骄敌所致。他违抗将令,把诸葛亮“街亭虽小,干系甚重”的话视为儿戏,当作耳旁风。他拒绝王平之谏,不用王平的良策。他轻视司马懿,麻痹大意。如此之人,焉不误大事!
    过中写德,以德补过的写法,更多地表现在街亭失败后的处理上,孔明在此做了三件事:一斩马谡,二赏赵云,三自请贬职。这些又无一不在表现孔明赏罚无私,明法自责,尽忠为公的崇高品德。
    先谈斩马谡。马谡究竟该斩不该斩?千百年来,论者从用人与明法两种角度争议不绝。在当时蒋琬就以“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为理由,提请“刀下留人。”后来的史论家齐皓天以“杀有益之人”对诸葛提出尖锐批评,而何卓又认为“今速伏诛一人而乱大事。”该不该问斩的问题,姑且放在一边。若从艺术上看,处死马谡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物性格的需要,它增进了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及作品的悲剧性,充实了孔明守法严,用刑公的性格特征。再从蜀魏战争的全貌来看,马谡违令失守战略要地,由此造成严重后果,至使谨慎一生的诸葛亮,不得已而虚城弄险。孔明退回汉中进行善后处理,追究责任,不斩马谡不足以服众。孔明处斩马谡内心充满着公与私、法与情的矛盾,这就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深刻痛苦。从“挥泪”到“流涕”,到不可抑制而“放声大哭”,正是他内心痛苦深化、激化过程的外在表现。按史实记载,马谡的哥哥马良屡屡建功,与刘备交谊深厚。马良随同刘备到彝陵并在彝陵遇害。按此,马谡当为烈属。马谡与孔明情同手足,每每畅谈通昼达夜。马良与孔明曾约为弟兄。所以小说中写孔明挥泪对马谡说:“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这便大大加强了斩马谡的悲剧性。然而法不徇私,孔明坚持“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于是挥泪谢决蒋琬的求情:“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若复旧法,何以讨贼耶?”不忘“服众”“讨贼”这是一种高尚品德的表现。但使孔明大哭不已者不是马谡,而是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这里把孔明的悲痛集中、集结到对先帝的追述,从而表现出他性格中与智慧相辅相成的另一个特征--“忠”。把效忠君主与安邦定国、建功立业的宏愿联系起来。实际上则是更好地凸现了自己思过责己,不为深谋的远大人格。在创作手段上来说,这正是在过中写德,而收以德补过之效。
    再说赏赵云。赵云断后斩将立功,孔明以黄金50斤赠赵云,以绢一万匹赏赵云部卒。赵云却以“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而辞赏赐,“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这一情节也是美德赞歌。作品赞赵云,实际也赞孔明,即赏赞美德,尽忠为公的美德。据《三国志》记载,赵云于街亭战后贬为镇军将军,而王平于街亭之战有功,加拜参军,洪武部兼当营士,晋位草寇将军、封亭侯。可在小说里当王平战败回来,向孔明汇报马谡不听规劝的实情后,仅有“孔明喝退”四个字,别无它文。到京剧《斩马谡》里,王平还挨了板子。艺术家得按艺术规律办事,不能死守史学家划定的框框。在舞台上、小说里,败归时王平是出现在马谡之先,先打王平,后斩马谡,一打一杀,立即酿成了一种紧张严厉的舞台气氛,有利于渲染孔明此时此刻的盛怒、威严、气概。倘若拘泥于史实便难以收到这种艺术效果。按史实,这次与马谡一起问斩的还有将军张修、李胜,受处罚的将军有黄齐等。但不能统统把他们都搬上舞台,小说艺术总离不开概括、集中、典型化等。
    孔明所做的第三件事便是上表后主,自请“贬丞相之职”。他认为街亭战败,咎皆在己,“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请自贬三等” ,“詔贬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孔明对费祎说:“兵败师还,不曾夺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又说:“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他善于自我批评,决不闻过是非,并要他人对己功过责短,沉痛检讨以往,策励将来。进一步坚定灭贼兴汉的决心。他的宏伟抱负、愿望、气度构成他独特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光辉形象。他情真意切的自我反省,在艺术效果上自然也起弥责补过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