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三国演义》中比喻修辞格的运用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邓世平 参加讨论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比喻的运用使得本来气势澎湃的文章显得更加瑰丽多姿。具体来说,比喻的运用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武艺、描摹场景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上角度,对《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进行全面分析,并对这些比喻修辞手法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促进小说画面美的实现)做初步探讨。
    一、《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
    (一)用比喻刻画人物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是多角度的,作者不但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而且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还常常通过他人之口来评述人物。而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通常运用比喻手法,甚至借用他人之口评价人物,也离不开比喻。
    1.用比喻描写人物外貌
    虽然文章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作者在描绘他们的外貌时并没有千篇一律,充分考虑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不同特点,在比喻的选用上非常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第一回写刘备的外貌是“面如冠玉”,将刘备的脸比喻为“玉”,一方面表明了刘备并非粗俗武夫,另一方面又暗示此人将来必会至尊至贵。而对张飞的描写就截然不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将其与“虎”、“豹”、“马”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张飞的勇猛,是一个典型的冲锋陷阵的武将形象。这样勇猛的大将,再配以巨雷般的吼声,能够在长坂坡以一声怒吼惊退曹操的追兵,也就顺利成章了。虽然关羽也是武将,但却与张飞明显不同,第五回写关羽的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这些比喻突出了关公的眼、眉和肤色,人们常说“面如其人”,对关羽脸谱的描绘为后来刻画他忠义的性格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见,作者通过不同的比喻,不仅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还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喜好,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用比喻刻画、衬托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多用比喻。有直接比喻,例如第六十三回写张飞“更兼张飞性如烈火”,便直接将张飞的性格比作烈火,足见张飞性情之暴躁。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侧面烘托,例如第七十一回写黄忠“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大喝一声,犹如雷吼”。这里将黄忠下山时的气势说成“山崩地塌之势”,将他的吼声比作惊雷,展现了黄忠勇猛、果敢的性格。
    同样的比喻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第三十九回,夏侯惇面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在博望坡所做的军事布置,说道:“今观其用兵……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将自己的军队比作虎豹,将敌军视为犬羊,显示了他轻敌、自傲的性格。而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将曹操的百万大军比作蚂蚁,展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与高度自信。这个比喻与夏侯惇的比喻类似,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性格却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对敌军做了全面的分析,已经“知己知彼”,而夏侯惇只是盲目自信。
    3.用比喻评论人物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评价人物,另一种是作者自己评价或转引民间评价。但无论是哪一种,往往都要借助比喻。
    先谈借别人之口评价人物。第三十六回写徐庶回马荐诸葛,将自己与诸葛亮作对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徐庶是个很有才华的谋士,但与诸葛亮这个“麒麟”、“鸾凤”相比,他只能是“驽马”、“寒鸦”,由此可见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听过这两个比喻,刘备自会在心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做出衡量,这样才会有后来的“三顾茅庐”。第三十九回,博望坡之战前夕,徐庶再一次在曹操面前评价诸葛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比喻之中蕴含着对比,实际是提醒曹操不要轻视诸葛亮。因为徐庶在当时已经很有名,天下人都知道他很有智慧,这样一个人与诸葛亮相比却只是“萤火”对“皓月”,可以想象诸葛亮是何等聪明。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比喻确实十分精当,夏侯惇由于对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计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败。
    作者自己评价人物或转引民间的评价也都用到了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这样评论张飞在长坂坡的那一声怒吼:“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又引用别人写得赞诗“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将张飞这一吼比作“霹雳之声”、“虎豹之吼”、“轰雷”之声,极言吼声之大,突出了这一声吼的杀伤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刘璋手下的大将张任,宁死不降,作者引用别人的诗赞道:“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将张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当地反映出张任坦荡、忠诚的品格。
    (二)用比喻描写武将武艺精湛
    武将的武艺也是《三国演义》着墨很多的一个方面。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来描绘、展现武将的武艺,给读者勾画出一个又一个勇猛过人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第十六回这样描绘吕布辕门射戟:“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将弯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动,同时说明吕布力量之大;将飞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飞行之快,实际上是在渲染吕布箭法的精准。这两个比喻把吕布的武艺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七十一回写赵云救黄忠:“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用了“梨花”、“瑞雪”这两个喻体,表面上在描绘打斗场景,实际上写赵云在如此众多军士的重重包围之中竟能把长枪运用得“若舞梨花”,就是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与非凡武艺。
    (三)用比喻描绘场景
    《三国演义》的场景描写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两部分。在描写这两类场景的过程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大量比喻,给文章增色不少。
    1.描绘自然景物
    《三国演义》的写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比喻写景。用比喻写景,往往能给读者一种画面立体感,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十七回写刘备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风景是:“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这个比喻抓住了白雪洁白晶莹、一尘不染的特点。第四十八回写曹操长江宴饮,看见“长江一带,如横素练”。夜晚的长江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平静,“如横如练”,将长江比喻为一卷白色丝绸,非常形象。但是江水并不总是安静的,第四十九回写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同样是月光下江水,此时却如“万道金蛇”,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也为曹军后来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笔。
    2.描绘战争场景
    对战争场景的描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比喻的运用使得战争更加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有了比喻,一幅幅战争图画也就显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战场上的器具。文中经常写到流矢,如第五回写孙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第十一回“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第二十五回“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将流矢比作“骤雨”、“飞蝗”,极言弓箭之多、排列之密。第三十回写袁绍“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刀剑之多以至成“林”;第四十二回“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将船只比作蚁群,与对流矢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还善于用比喻描绘军容气势。如第十二回写“喊声如江翻海沸”,将呐喊声形容为江翻海沸之音,气势宏伟浩荡。第十回写陶谦远望操军“如铺霜涌雪”,突出曹操军容的浩大。另外,作者常用潮水、波浪来比喻前进或撤退中的军队的形势,例如第十一回用“马军步军,如潮似浪”,展现军队进发时的气势;第二十五回写“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袁绍军队在关羽的冲击下瞬间变成开波裂浪,不堪一击;第四十二回用“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生动地描绘出一副混乱的撤军场景。
    二、比喻的运用与《三国演义》生动形象的画面美
    《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给小说增添了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相貌、性格,武将的武艺,还是小说所描摹的场景,由于比喻的使用而鲜活起来,形成了一种立体感。读者读后,脑海中会留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这些画面常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
    对人物的刻画,作者使用比喻,粗笔勾勒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关羽的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几个比喻连用,活现了一副人物肖像画,不但人物关键特征跃然纸上,而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给文章增添了形象的画面之美。
    用比喻描写武将武艺,可以让读者不由自主地由简单地看打打杀杀联系到具体的画面,例如写吕布“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将弯弓比作秋月,飞箭比作流星,一幅英雄百步穿杨图便浮现在读者眼前。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到吕布的箭法是多么的精准,同时可以在脑海中慢慢欣赏这幅百步穿杨的美丽图画。
    至于用比喻描摹自然景物,则更是给人们展示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第四十九回写曹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一个比喻,描绘出一副波涛汹涌时的江水图,美轮美奂。
    作者用比喻描写战争场景,留给人们的往往就是一幅动态的美丽画卷了。“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顺风扬帆而来”、“操军如铺霜涌雪”、“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这一个个比喻,就是一幅幅画卷。尽管战争本身非常残酷,但读了这些描写战争场景的文字,人们往往并不觉得十分紧张。这是因为,读了这些比喻,人们心目中会呈现一幅幅真实却又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动态画卷,读者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这些画卷的欣赏上,所以对战争本身的气氛便不十分关注了。
    三、结语
    《三国演义》成功运用比喻刻画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一批武将的高超武艺,描摹了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也将战争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比喻勾勒出一幅幅的美丽画卷,使《三国演义》具有了一种生动想象的画面美,具有高品位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钱冠连.美学语言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姚仲明.比喻及其美学价值[J].黄冈师专学报,1989,(3).
    [5]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邓世平 江苏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原载:《现代语文》2009/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