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读邓晓岗随笔集《独眼》:观察与思考的沉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0 人民网-读书频道 屈全绳 参加讨论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立秋不久,邓晓岗先生在电话中告知,他拟于年底前把撰写的百余篇短文结集出版,好给自己半百之年有个交代。晓岗是我相知甚久且友谊笃厚的忘年之交,得知他要出书自然乐见其成,并答应读后写一篇短文评介。
    去年我在网上看过晓岗批评书画界乌烟瘴气的一篇短文,因为切中时弊,该文在网上热传。听说他还有一百多篇文章尚未发表,我着实有些吃惊。他笔耕不辍、集腋成裘的精神让我感叹:同是日出日落,观者风景殊异。只要你是一个勤奋的人,总能在同行者的生命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没过几天,便收到晓岗自北京寄来的名为《独眼》的书稿。大作尚未拜读,书名先让我纳闷:一个被誉为书法、美术、音乐领域功成名就的跨界艺术家,何必用身体残疾戏谑自虐呢?我判断书名可能同他不幸的经历有关。之后便没有多想,先静下心来看文章。
    《独眼》书稿约20万字,由两部分随笔组成,每篇观点鲜明,文字不长,没有矫揉造作、故意卖弄的俗气。前一部分是感时随笔,主要是对书画界道德缺失、唯利是图的鞭挞,也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议论生猛,直言不讳,不时有警句发人深思;后一部分是旅游随笔,着重记录游览欧美国家的艺术观感,也有对人类共性问题的思考。笔触所及,情景交融,读之令人向往。读完随笔我想,晓岗的成功之路,不只是因为他的才气,更因为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他懂得命运的真谛、生活的真谛、艺术的真谛,这使他敬畏生命,向往崇高,从不懈怠。所以,他每到一地都细心观察,深入思考,一觉睡醒即刻写作,稍纵即逝的灵感随之从笔端流淌出来。
    从选入《独眼》的随笔能看出,晓岗对书画艺术的挚爱矢志不渝,以致在朋友中闹出“我的情人不是人”这样的笑话。如此纯真的书画情愫,与时下书画界被金钱污染的生态环境当然格格不入。于是晓岗连续撰文,怒斥“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警告“钱会扭曲人们的灵魂,也会扭曲艺术家的灵魂”,“金钱进入艺术价值的衡量体系,艺术便成了金钱的俘虏,没有了骨气,没有了傲气,没有了清气,没有了灵气。钱的一切肮脏属性,便自然进入艺术家的头脑之中。”我认为晓岗的针砭是痛彻的。事实上,当代的许多书画家已经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真正潜心创作、甘于寂寞的人凤毛麟角。这是艺术家的悲哀,更是艺术的悲哀。
    对于书画作品以官衔论价格的现象晓岗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扭曲。他解剖书画市场的现状后指出,由艺术官员主导和主管艺术官员染指的各种书画展评,“实际上已沦为少数书画官员和官员艺术家牟取自己利益的游戏。”因此,他极力主张“把艺术审美还给大众,让民众去评判、去欣赏、去把玩、去触摸,不要践踏和强奸大众的审美观,这样艺术创作才会接地气,才会真正走入生活,服务生活,服务老百姓。”他甚至毫无顾忌的直言,“权利成为艺术审美的评判因素”,“成为艺术精品的定位因素”,是笼罩在当代中国书画界的雾霾,也是当代中国出不了艺术大师的重要原因。在晓岗心目中,“真正的精品不是自己说了算,不是官员说了算,社会的广泛认可,时间的淘汰洗礼,历史的冲刷沉淀,才会让真正精品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我以为时下自诩为“大师”或被捧为“大师”的人看了这些文字,总会有所触动的。
    晓岗的艺术理念来源于对客体的观察,更来源于主体的实践。40岁之前,他的书画已令人瞩目,但他并未裹足不前,仍然希望能投身书画名家门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他求学求进求精的渴望我深为赞许,后经老战友、中央美院原副院长叶毓中教授推荐,晓岗遂拜中央美院花鸟大家郭怡孮教授为师。在郭先生的言传身教下,晓岗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终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墨森林写意画,并且登上了这个领域的高地。同时也从郭怡孮教授的人品画品中感悟到:“艺术是需要勤奋和生活磨砺的,艺术家的气质只有在勤奋的耕耘中和生活的磨砺后才会独具风格,光彩照人。”当然,这种气质的修为,不仅要求书画家保持不图名利的自信,保持洁身自好的清高,还要保持传统的文人节操。
    批评散发着铜臭的书画乱象虽然耗费了晓岗大量的精力,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关在艺术殿堂的金字塔里,对社会热点问题他同样给予高度关注。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幸福与成功的误区徘徊,他深入浅出地开导:人生如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各的美丽,如果你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当作四季的美景去欣赏,就会有着不同的感受。“秋天固然美丽,但秋天的果实不会四季都挂在树上。”在晓岗看来,幸福其实是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乐。一个人怀抱的欲望低一点,成功的预期目标小一点,实现的可能就会大一点,幸福的感觉就会多一点。正是这种积少为多的层次感、成功感、满足感,让晓岗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愉悦,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继续读下去,我在《孤独与成熟》一文中找到了书名《独眼》的秘密。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晓岗却没有在这两出悲剧中扮演角色。28岁那年,尚未大展宏图的检察官邓晓岗差点被车祸夺去了性命。3个多月后命是拣回来了,眼睛却丢了一只。血气方刚的邓晓岗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在晓岗看来,他这一辈子再也不可能做到两只眼睁、两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闭了,但视觉的功能没有消失,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躺在病床上的晓岗反复思考,检察官的办公桌上总有阅审不完的案卷,每天下来两只眼睛都疲劳不堪,一只眼睛能承受得了吗?犹豫徘徊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他脑中浮现出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对比太史公的奇耻大辱,晓岗觉得自己并非仕途有舛,更没人加辱于他,但非要同命运作抗争,给组织添麻烦,也不是可取的选择。于是他安慰自己,也许古人所讲的独具慧眼是有道理的。以“独眼”聚焦世人世事,说不定还有独到的见解呢!在这种聊以自慰的心境下,他放弃检察官的“铁饭碗”,重整文房四宝,临池挥洒笔墨,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专业书画家的目标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一场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灾难,让晓岗对生命的意义,对孤独的理解,对成功的感悟都有了新的诠释。他用哲学的思维揭示:“生命的快乐,源于自身的思想,思想通则万事通,思想不通则万事皆堵。”他在《论成败》一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活的成功者,前提是自己灵魂的觉醒。”“精神世界里只有权、钱、名,这个精神世界是极容易被摧毁的。这种成功,是被世俗迷惑了心智,并非生活的本质……这类成功人士如不悟出生活本身的实质,失败将随时伴随着他们。”
    大学读哲学专业时,晓岗并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艺术家,但在艺术熏陶的道路上,哲学于他却如影随形。如果说他的感时随笔弥漫着哲学思维的智慧,那么他的旅游随笔则散发着艺术家的浓郁气息。这些年来晓岗先后游走了欧美和亚洲一些最发达的国家,从他笔下我们可以领略所到之处生态环境的良好,建筑个性的独特,民众素质的文明,交通秩序的井然,乃至历史文化的沉淀……但晓岗关注更多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西画与国画的异同,这使他的旅游随笔较之常人更具色彩和哲理。
    晓岗的旅游随笔没有在都市的繁华上多耗笔墨,而是从写法国和德国的乡村游开始的。在地中海沿岸,晓岗对中世纪著名古镇埃滋的风采情有独钟。他从山顶俯瞰,“醉人的海蓝和深入蓝色中的绿岛,在阳光下本已让人着迷,那如繁星点点的白色游艇,更像是给蓝色镶嵌了粒粒闪闪发亮的明珠,蓝色和白色都显得格外的纯洁。岸边错落有致、红黄相间的别墅又进一步为蓝色作了点缀,森林静静的矗立在跌宕起伏的海岸边上,形成了波浪式的墨绿色,把成片别墅揽入其中,这种景象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是一种自然的大美,一场色彩的盛宴,一种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与人类创造的精神之美的融合,让我心生感慨。”写到这里,艺术家观察物象的生动感受已经跃然纸上,但作者并没有停笔,接下来他又用哲学的思维点评:“中国老庄哲学的精华是道法自然,但现在中国的人居环境却没有做到尊重自然,而此处之景却真是一番道法自然的景象。”对比晓岗笔下的埃兹古镇,作为老庄故乡的许多中国人却在都市生活的诱惑下,忘记了乡土民居中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很多被高楼大厦吞噬的原野上,连一抹乡愁也没有留下。
    在一个叫泉水城的地方,作者看到的绿色生态更让人心悸:“流动的河水清澈透底,波光粼粼,河中翠绿的水草随流水起舞,如此轻盈和清纯。水波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无光的水面翠绿、深绿、墨绿相互交织着,浸润着,并且慢慢的变幻着舞姿,全如水中的森林一般,有着陆地生灵不可具有的滋润和灵动。沿河而上,水碧如斯,只是河中的水草随着流水变化着优美的姿态,仿佛为我们跳着一曲曲欢迎的舞蹈。”这些如诗如画的文字让人领悟到,美,源于审美人自身的发现。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于是我们还可以联想,景观只是一种客体具像,美的哲理蕴含在抽象之中,若能解读出抽象的含义,人生的旅程上就有阅不尽的风流,有看不完的美景。
    游览阿尔利的古代斗兽场时,晓岗思绪跌宕,血脉喷涌。这是一座两千多年前奴隶主和贵族的娱乐场所。在这里奴隶与奴隶当众厮杀至死,奴隶与野兽当场搏斗至死。看着游客们为两千多年前宏伟精美的建筑热情礼赞时,晓岗却从铺满赭红色沙子的地面上,看到了无数奴隶与野兽的鲜血和白骨。晓岗不了解曾经在这里小住的尼采是否听到了昔日鲜血淋漓中的欢呼声和撕心裂肺的哀嚎声,但他仿佛听到了。在当天的随笔中他写到:“我们应在斗兽场里反省自己,要善良,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如果没有善良,再宏伟的建筑都是恶魔的驱壳,在他的里面永远是不散的冤魂!”作者的思考是深沉的。时代发展了,文明进化了,拿人与人、人与兽厮杀取乐的原始野蛮已不再复返,但延续其后的现代厮杀却从来没有中断。只是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厮杀手段由赤手空拳变成了飞机大炮,时间、地点、对象也不在阿尔利罢了。
    晓岗在美国的游记,大多是时差倒不过来时的即兴随笔,虽然文字略嫌粗糙,但字里行间却不失真切。其中既能看出美国远超欧洲的现代文明,又能看出美国社会的族群分离,甚至察觉到潜藏在族群分离背后的严重危机。但他没有来得及对这些问题深入探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中西绘画的交流和交融上。晓岗的美国之行,不但揭穿了那些在美国画廊展出作品的中国画家们回国后自吹自擂的虚伪,也认识到中国画要想纳入美国人的审美取向,必须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对西画的全盘否定和全盘接受都会偏离中西绘画交融互补的正确方向。结束美国之行时,晓岗拟出了尚未完成的写作提纲:《美国的优与劣》《美国的自强与自私》《美国国内的民主自由与对外的强权霸权》《美国的诚实与虚伪》《美国的现代文明与历史罪孽》《美国的慈悲与匪气》《美国的实用主义与丛林法则》《美国的开放与封闭》……大概是时间紧迫,晓岗对这些涉及美国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见诸于笔端,但他在纽约的邓晓岗艺术工作室已经挂牌。假以时日,我相信上述提纲一定会以新的随笔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学过哲学专业的文化人,用艺术的视觉捕获信息,用辩证的思维解读信息,用真实的文字记录信息,这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邓晓岗先生不只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思想者。
    2016年9月8日于成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