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农夫皮尔斯之梦》(The Vision of Piers the Plowman)由与乔叟同时代的英国诗人,教会小职员威廉·朗格兰(William Langland,1332—1400)创作的头韵体长诗,是最伟大的英语诗篇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2567行,创作于1363,第二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回顾和扩展,也是最好的一部分,完成于1371年,有7277行,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长度大概一致,完成于1395年。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由补锅匠出身的清教徒牧师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在十二年的牢狱生涯中构思创作的长篇散文,他在1675年第二次坐牢期时完成第一部分,于1678年出版,第二部分则于1684年出版。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一个叫“基督徒”的主人公,为了摆脱世俗之苦,抛弃家园妻子,跋山涉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前往天国获得救赎的历程。第二部分描述基督徒的妻子和孩子历经艰险走上天国的历程。班扬的这部寓言体作品被称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篇章。许多文学史家将他和莎士比亚、米尔顿相提并论,把《天路历程》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体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英语文学作品,三百多年来,《天路历程》突破了民族、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风靡全球,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迄今为止,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各地已有多达二百余种译本,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 《天路历程》与《农夫皮尔斯之梦》同属英国伟大的圣经文学典范,一个为诗歌体,一个为散文体,两者在主题,构思,布局和写作技巧,修辞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点,可以看出《农夫皮尔斯之梦》深深影响了班扬,是《天路历程》重要的写作借鉴和模仿对象。作为一部宗教讽喻文学作品,《天路历程》和威廉.朗格兰的《农夫皮尔斯之梦》一脉相承。 二、两者都以梦境的形式切入,逐步展开来讲述故事。 《农夫皮尔斯之梦》全诗描写了一系列的梦境和间断的梦醒,在第一个梦里诗人首先见到了上帝居住的“真理”(Truth)“塔”(Tower),即“天堂”(Heaven),又见到深深的“地牢”(Dungeon),即“地狱”(Hell),在这二者之间有“充满百姓的场所”(field full of folk),即“人间”(the human world)。他看到“圣教女神”(Lady Holy Church)解释基督教义原则,通过“贿赂夫人”(Lady Meed)的故事揭露虚假。诗人醒来之后又作了第2个梦,梦见“良心”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七个“死罪”(Seven Deadly Sins:骄傲、淫欲、嫉妒、恚怒、贪婪、饕餮和懒惰))轮流讲述他们在社会中的坏行为。“希望”吹起号角,成千的人聚集起来要求寻找“真理”,但大家都不知道“真理”在什么地方。这时农夫皮尔斯出现,他说他做了50年“真理”的仆人,可以担任向导,但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并分配大家工作。许多人纷纷推托,不肯劳动,他就叫“饥饿”来威胁他们。只有一个妇女代表大部分善良的人愿意跟皮尔斯去寻找“真理”。“真理”这时给他送来一张赎罪券,上面写着“作好事的得永生,作坏事的遭永劫”。一个僧侣否认这张赎罪券有效,引起了争执,皮尔斯一气之下把它撕毁,宣称他从此不为人间幸福苦干,而要把时间全用在祈祷和忏悔上。这时诗人醒来,结束了第2场梦。作者通过梦境宣示了人们通往天国的路径----努力劳动和忏悔。 在《天路历程》中,作者叙述他在梦中看见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背着装满了罪恶的沉重包袱,读着圣经,从书中他获悉某一天他家乡的城市将会被一场大火毁灭。他在路上徘徊着,不知何往。经传福音者的指点,他决定离开故乡即将“毁灭的城市”,朝着“天国城”前进去救赎自己。于是基督徒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邻居的嘲笑,开始了他艰难的天路历程。在第一部书中,通过梦境的展开,班扬重点叙述了基督徒奔向天国获得救赎的艰难历程。 三、两者的主题相同,都是关于人的灵魂获得救赎的圣经故事,都讲述了经过怎样的道路才能克服人性之恶和人性的弱点并最终到达天国的历程,突出了坚定信仰的重要意义。 《农夫皮尔斯之梦》中,作者首先梦见了天堂,地狱和人间的三界的不同境况,通过圣教女神(Lady Holy Church)告诉人们基督教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贿赂女士(Lady Meed)的故事讲述虚假的丑陋。接着,作者又通过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轮流告诉人们他们各自的罪恶。后来,作者通过梦见人们对救赎的漫长争论,揭示了人类要通过“做好”(Do Well)“,做得更好”(Do Better),“做得最好”(Do Best)这三个阶段的人生旅途,最终基督就会来到人间拯救人类并带领选民走向天堂。 《农夫皮尔斯之梦》通过一系列的梦境,宣讲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人间的七大罪,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摆脱虚假和七宗罪(wrath,greed,sloth,pride,lust,envy,and gluttony),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恼怒,贪婪,懒惰,骄傲,欲望,妒忌和饕餮),通过不断地改造自我,偿还所欠的罪过,坚定信心,做的越来越好,来争取成为上帝的选民,并最终在基督的带领下,走向天堂,获得救赎。朗格兰给普通人指出了获得救赎的道路:通过诚实的努力劳动和虔诚的信仰,普通人就可以成为比那些腐败的贵族和富人要好的个体,战胜人性之恶,最终得以进入天国。随着故事的展开,皮尔斯渐渐成了基督的化身,帮助那些被世俗的烦恼所误导了的人们走上通往天堂的正确道路。 《天路历程》中,班扬生动地描写了基督徒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和各种阻挠。基督徒先从“绝望潭”(the Slough of Despond)中挣扎脱身,路经“名利场”(Vanity Fair),爬过“困难山”Hill difficulty,穿过“怀疑城堡”Doubting Castle,翻过“屈辱谷”(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和“死亡阴影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越过“安逸”平原Plain of Ease,渡过流着黑水的“死亡河”,克服了各种人性的弱点和人世的阻挠(顽固,柔弱善变,怀疑不定,绝望,屈辱,无知,奉承,死亡的危险,恐惧,各种世俗的名利诱惑等等),最终成功到达河彼岸的“天国城”,获得救赎。 《天路历程》也强调了救赎的代价以及坚定信心的重要性。承受和战胜书中所描述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弱点都是基督徒通往天国获得救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班扬通过他的作品告诉基督徒们只要坚定信心,就必然能够战胜恐惧,邪恶和各种困难;只有承受痛苦不放弃信心和希望,才能获得救赎并最终到达天国城,永享永生的幸福和快乐。通过主角“基督徒”不断克服旅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人性的弱点的经历,班扬给每个人间的基督徒指出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罪恶和人性的弱点,最终获得救赎,通往天国的人生道路。 四、两者的表达和修辞形式相同,都是寓言故事,把人的各种性格都人物化,各种人性都拟人化,各种困难都物化,通过寓言故事来宣讲自己的宗教思想。 《农夫皮尔斯之梦》和《天路历程》都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寓言手法,人名和地名皆有象征性,比如《农夫皮尔斯之梦》的人名有:“真理”(Truth),“圣教女神”(Lady Holy Church),“贿赂夫人”(Lady Meed),“理智”(Reason)天使,“虚假”(False)“,良知”(Conscience)骑士,“希望”,“饥饿”等;地名有“高塔”Tower—Heaven,“地牢”(Dungeon—Hell),“充满百姓的场所”(a“field full of folk”—the human world)等。每个人名都表明了这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和心理特征,地名也直接明了,都可以顾名思义。作者通过贿赂女士企图和虚假先生结婚,为躲避法律制裁而贿赂法官,纵容罪恶,扼杀无辜,生活放荡,并企图和良知骑士结合的寓言故事教导人们一个道理:贿赂和腐败永远无法和良知与美德相互妥协。作者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出极大的同情,用寓言的形式说明要获得真理,通往天国必须首先通过诚实的劳动来恪守本分并不断祈祷和忏悔。 在《天路历程》的人名和地名继承了《农夫皮尔斯之梦》的命名原则,即每个名字都直截了当地反映人的突出个性和心理特征,突出一种典型的人性弱点,人性之善或恶。比如在奔向天路的路程上可能会碰到的“顽固”、“老世故”、“愚蠢”、“胆小先生”、“害怕先生”、“意志软弱先生”、“无知夫人”、“形式主义者”、“虚伪”、“迷信”、“嫉妒”、“不信任”、“放荡女人”、“绝望巨人”“,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恨善老爷”、“世故的聪明人先生”、“马屁先生”、“爱钱先生”和喋喋不休的“话匣子”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这些人名象征和代表着世俗间人性的弱点。而“基督徒”、“帮助”、“好心”、“警惕”、“希望”、“忠诚”、“真诚”、“伟大的心”、“知识牧羊人”、“经验牧羊人”、“老诚实”、“慎重少女”、“谨慎少女”、“恩典少女”、“慈善少女”、“虔诚少女”、“谦卑心灵少女”、“坚定先生”、“盼望”、“仁爱”等则代表着人性的美好。Beelzebub(苍蝇之王),APOLLYON(破坏者),Moses(枉法复仇者),“绝望巨人”、“自卑女巨人”、“严酷巨人”、“杀善巨人”等则象征着人间的罪恶和恶人,是基督徒必须面对的敌人。地名如“绝望潭”、“艰难山”“、浮华市”“、金钱山”“、耻辱谷”“、怀疑堡垒”、“着魔地”等。这些地名象征和代表着人生的艰辛和人心灵世界的困惑和迷蒙。另外一些地名比如“解读者的房屋”“,漂亮房屋”、“轻松平原”、“生命水之河”、“快乐山”、“天国城”等则象征着人生的希望,智慧,快乐和幸福的所在。这是一部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品,约翰·班扬以独特的手法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化。通过这些具体的心理活动,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朝圣者的心路历程,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不断地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人世的诱惑,远离腐败和堕落,一直赶到那荣耀的天国之门。 班扬以一个宗教徒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发现了这个世界中太多的丑恶,因此他会彷徨、会苦闷、会无助。然而他又从自己的信仰中获得了信心,通过基督徒的“九九八十一难”的寓言故事,他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也就是人们在世间经历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旅途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会有各种阻挠,但只要有信心和虔诚相伴,就一定战胜各种人性之恶和人性之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能够到达天国城。基督徒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 五、两者都讽刺和鞭笞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农夫皮尔斯之梦》通过一系列的梦境,对14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既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尖锐讽刺,也抒发了对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它生动再现了14世纪后半叶英国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社会不义,教会腐败,毫无意义的宫廷权争以及普通农民的苦难生活。贿赂夫人的故事就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腐败,法庭枉法,道德堕落和正义不张。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僧俗各界的寄生性和社会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现象,肯定了国王的作用,希望他能凭理性和良心治国。它对1381年瓦特泰勒(Walt Tyler)领导的农民起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班扬通过《天路历程》宣扬清教徒的思想,用绝妙的讽刺来描绘人间百态,揭露王政复辟时期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通过其中的浮华市场(象征着伦敦)的故事,作者深刻揭露了17世纪后半期的社会腐败和道德堕落。比如在这个虚荣市场上,荣誉,称号,王国,欲望,良知等等都可以买卖,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坑蒙拐骗,谋杀,通奸等一切罪恶的东西。基督徒和忠诚在浮华市场受到的不公审判暗指班扬因为传教而遭受的多次被捕和12年的牢狱之灾。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资本商业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道德、信仰的堕落。作者希望用自己的清教徒思想的语言故事唤醒大众,以坚定信心,惩恶扬善,走向天国城。 六、两者的语言风格相同,简朴,明晰,适合于普通大众。 通过寓言讲故事,使得深刻的宗教教义和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朴素家常,语言通俗,人物性格鲜明,道理直接明了,非常适合平凡大众的口味。《农夫皮尔斯之梦》和《天路历程》都是宗教文学,吸收了英语《圣经》的许多特点,和通俗的布道讲稿性质相近,同时又属于民间文学。他们的语言风格行文简洁、明确、生动、有力。 七、小结 《农夫皮尔斯之梦》和《天路历程》同属英国伟大的宗教文学作品,通过本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主题,形式,风格,修辞,写作技巧方面有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关联性。1648年班扬和一个贫穷的清教徒的女儿结婚,他的妻子带来的嫁妆是两本宗教书籍:《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和《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极大地影响了班扬的宗教信仰,在长达12年的牢狱生涯中,他不断地阅读《圣经》和有关书籍,写了大量的宗教文学作品,创作了《天路历程》。不可否认,《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和《敬虔的生活》同《农夫皮尔斯之梦》的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天路历程》可以说是继承了《农夫皮尔斯之梦》的写作风格,两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相似性。 参考文献: [1]W. Langland,沈弘译.农夫皮尔斯之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John Bunyan著.天路历程.苏欲晓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3]张定铨,吴刚编著.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罗经国,编著.新编英国文学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高继海,编著.简明英国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原载:《安徽文学》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