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都知道有个美猴王的出身问题。或者说是中国货,或者说是舶来品;或者说是巫支祈的化身,或者说是哈努曼的变种;或者说是白猿变化,或者说是心灵象征。众说纷纭,而迄无定论。其实,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逃不脱历史文化的烙印,但却一定具有自己的原型和模特。而这一切的线索,都在于作品的文本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了文本,那么自然会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且探索出原型来。 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是写孙悟空的出身本源,而第一回更是他美猴王的来龙去脉的。从回目的“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文字来看,这一回所要交待的,便是天地宇宙灵根所育孕出来的主人公,要让人们认识到源流与本末,然后通过心性的修持来生出大道,得到觉悟。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回,以便探讨一下美猴王的出身源流。 佛教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四大部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西游记》的主人公“美猴王”就诞生在东胜神洲,用“神”而不用“身”,正是要突出道家所谓的“元神”殊胜,意在指美猴王。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讲的就是美猴王出身的根源。“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外说明不在陆上,傲来本是泰山上的一座山峰。傲与敖同,《广雅·释言》曰:“敖,妄也。”是虚妄之意。窃用泰山的峰名,或许是在表示傲来国位于东方;但更主要者,是说明傲来国即是子虚乌有,其中所讲的故事,皆不可当真,无非是方便点化众生而已。正如《法毕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一群人去找宝,走得疲惫不堪,都泄了气。一位导师鼓励大家一直朝前走,于是化现了一座华丽的城市,让大家去休息。待疲劳过后,化城便即散去,众人又往前走了。 傲来国四边临海,二百里外的水中又有一座花果山。“此山乃十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原来此山是开天辟地之后,第一个成立的,难怪具有其余洲岛望之兴叹的神奇! 古人将五行配五方,则东为木,南为火,说“木火方隅”,即东南方(隅),花果山就座落在东南海中。“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百川会处”,指东海;“擎天柱”,言花果山;“大地根”,照应十州三岛之来龙去脉;“万劫无移”,即邵康节所说的“天心无改移”。尽管元元相继,鸿蒙判后混沌生,历经万劫,然而此山却无改无移,正说明是“天心”,是宇宙之心。 古人将自身的发展变化,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进行类比联想,便有大宇宙与小宇宙的说法。人身为一小宇宙,头为天,腹为地。“百川会处”即人体奇经八脉所总会的地方,也即头顶的“百会穴”;“大地根”,乃是掌管生命门户的“会阴穴”,也称“阴足乔”、“地根”。在会阴与百会二穴之间,有一条经脉,称做“中脉”或“冲脉”。它从人体心脏部位经过,所以这天柱地根,也可以称做人心,天心。《西游记》中的“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涧壑”即中脉的象征,是沟通天柱地根的管道。如果涧水常流,真气充溢,自然滋润“四面原堤”,使五脏六腑正常健康而草花长新。 既称花果山,山上势必有奇花异果,这结果的则是桃树:“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这仙桃——天心——花果山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此山上怎么会崩出个石猴呢?猴王修道为何要吃过七次饱桃呢?上天后为何要去管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呢?西天道上,他为唐僧所采野果为何多为桃子呢?尤其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中,他把熟桃都吃了,却遇七仙女来为蟠桃会摘桃: 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止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她惊醒。 这就很有意思。桃之形状与颜色,都与人心相似。人身百骸九窍,五脏六腑,以心为君。而桃形像心,乃是天地自然结出之果,钟灵秀毓,因而象征宇宙之心。食之则得天地灵秀之气,即是以心滋心之意。桃子以其象征意义和殊胜妙用,而被称为仙果。先天之心(桃)与后天之心,息息相印,便能却病延年,与天地齐寿。照此理解,这花果山该是桃山,也是心山,指的是自然的先天之心。 在那座“擎天柱”上,座落着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十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按照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属于空间结构;农历二十四节气,算做时间顺序;时空与大宇宙相同,则俨然是个小宇宙了。加上“九窍八孔”,照应九宫八卦,更与大宇宙息息相通。如果天柱地根可理解为人身之中脉,则此仙石却正是人之头颅。它位于天地之间,上接天精,下啄地髓。果然有朝一日,会显露出真正的面目来的: 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照这样的说法,这块仙石实际上就是宇宙的缩影。其座落之处,正是天地之中心所在。阴阳交合,自然内育仙胞,胎圆之日,迸裂而出,产一石卵。这石卵便是混沌状态中的一点真阳理气,而自然中的风则为阴气。卵与风相迎,阴、阳二气相交,便能化育群生,随即便化作成一个石猴。 “石”字含义有二:一是说这猿猴由石头胎化而生,一是说那决非人力可为,而是天然生成,自然而然。猴是从天心(仙石)中化出,古人又有“心猿”之说,故而“石猴”即是“天心”。这天心在道家称为元神,在佛家称“阿赖耶识”,心理学家作“潜意识”,精神分析学家名为“集体无意识”。它是宇宙之核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存,乃天地、万物之主宰,正是“天心无改移”。无改移的天心,也即是宇宙的精神,无非是要通过一个具象来认识,所以才要在东胜神州的仙石上,生出一个能够代表天地宇宙之心的石猴来。 石猴既代表天心,乃先天元神,本是无知无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你看他与群兽玩耍,采花觅果,朝游夜宿,正是所谓的“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孟子》说的“常葆其赤子之心”,即是追求的此种境界。 然而,一日众猴在山涧中洗澡,突发奇想,要“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即是要去认取自己的家园。天心的家园会是什么地方呢?自然应该是心灵的归宿——心窝。所以,他们顺涧爬山,即是沿着人身中脉,“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叫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在卦象上是乾三,石猴代表的是“乾元祖性”,同类相感,所以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要进去寻源头,正是那: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芳名”指他要做的“美猴王”,“时来”是内丹学所讲的“火候”。如果石猴能够把握火候修炼丹药,自能成仙作佛。并且他与此地很有缘分,还可以借此上入仙宫,名标玉阙: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了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跑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这个“水帘洞”,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唤作“花果山紫云洞”。人身中线膻中穴上方,有一穴名“紫宫”,两旁为“神藏穴”。元神所藏之处为“紫宫”,与天上的帝座“紫微宫”相关。而紫宫穴所处位置,正是心脏所在。意识之神主事的时候,元神便由“神庭”(头上)退居于此。说“紫云洞”实际是在说“紫宫”心洞,但《西游记》的作者却把它改成了“水帘洞”,肯定有着深意。 石猴乃先天之心,去认识自己的源流本末、来龙去脉,终于找到了水帘洞,从他来说是“有缘居此”,自己也说是个“安身之处”,可见都与这个“心”的象征相关。瀑布飘落,遮住了洞口,的确是形同一张水帘。但是其中却有着一座“明明朗朗”的“铁板桥”,即是道家所谓的“水乡铅”或“水中金”,于金丹学中意义重大,乃修炼仙佛之本钱。 倒挂流出的水帘乃是桥下之水冲贯石窍而成,这不由使我们想起汉字中的“心”字来。古人的文字有象形、会意等多种,在其中倾注了许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观察。正因如此,今人可通过对文字本身的研究,去穷究古人的思路。铁板桥是“心”字中的捺笔,桥下之水冲贯石窍倒挂流出,正是捺笔头上的虿钩同心字中的三点水。所以,从文字构成学的角度说,“水帘洞”便是心之洞。由心猿来居住在心洞里,自然是“有缘”,并且是个“安身处”,难怪里面会是个天造地设的家当。这种文字游戏,在《西游记》中还有不少,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我们决不能一概视作无聊。《性命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中引横川珙的诗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 西来祖师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这第一句所写的,正是作者塑造“水帘洞”的原型,乃是人之心窝。妄想狂心若是能够休歇于此处,即是达磨祖师从西天来华的深意。 相传达摩祖师自天竺来华,一直找不到一个能够传授大道真谛的人,所以便在少室山上面壁九年。二祖慧可也是机缘成熟,九年后前来问法,请教大师道:“我的心灵无法安宁,请求祖师给我安宁安宁吧!” 祖师看他还可以造就,便回答道:“把你的心灵拿过来,我好给你安宁安宁!” 慧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自己的心灵,所以才说道:“我寻找自己的心灵,可实在是无法找得到啊!” 祖师便给他说道:“我这已经把心灵给你安宁好了!” 就这一句话,慧可便恍然大悟了。心灵本在自己的心窝里,又怎么能够到别的地方去寻觅呢?人们的心灵不安,就是因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等到心灵回归自己的家乡时,我们的心灵也就安宁了。(参见《五灯会元》卷一) 的确,我们的心灵若是能够安宁在心窝里,则会自得其所,所以有位草堂禅师说道: 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无得始安心。 另外,石猴如何能找到“水帘洞”呢?且看他曾经三次“瞑目蹲身”的样子,这实在是修道炼功中的“静坐观心”、“参禅打座”功夫。“瞑目”即是闭目垂帘,而且水帘垂下遮闭洞门,正是垂下眼帘、遮闭眼光的意思,所以水帘即是垂帘。遮蔽了眼光,便不会再去执着于外界,而能够把眼光放在自己的心上,叫做收视返听、内观返照。“蹲身”即是打坐,趺跏禅定。 只有如此,才能够屏息外缘,扫除干扰,专意观心。然后才能打破遮闭,进入心灵之所在,发现水中之金,便是《易》中一阳来复的《复》卦所说的“复,其见天地之心”。儒家讲“存心复性”,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三教的修行都重在一个心字上。石猴虽进入心洞,但尚未明了根源。须是他西行求法到祖师洞前,回头看到那“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时,才算是“明心”;祖师为他取姓“孙”时,才算是“见性”。 心山(花果山)生出了心猿(石猴),他又住进了心窝(水帘洞),可谓是顺其自然,得其所哉。他又替众猴找着了一份莫大的家业,故而大家拜他为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书中有诗说: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第一、二句写万物化生,石猴住胎之事。《泰》卦是《坤》上《乾》下,即三根阳爻在下,三根阴爻在上,故而说“三阳交泰”。阴阳构精,化生万物,从卦象上即是“泰”。《易·泰·彖》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三句写“天心”虽“无改移”,但要展示人以大道,就得有所现化。“借卵化猴”便是石崩生卵,见风化猴之事。这是说天心现化,要通过有形的生命去完善那金丹大道,复归本性。为何要化猴呢?佛家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只要心中念头一动,便具足了三千大千世界;而心念的跳动瞬息万变,仿佛躁动不安的猿猴一般。慧远法师的《大乘义章》卷三谓:“六识之心,如一猿猴。”《大日经·住心品》分述六十种心相,最后一种心相就被称为“猿猴心”,谓此心如猿猴,躁动散乱而不能专主于一事。因此,佛门一直把“心猿意马”视作修成大道的最大障碍,必须先加制伏。《西游记》中所写的唐三藏陈玄奘就曾向太宗皇帝上表曰:“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见《慈恩传》卷九)直到如《赵州录·遗表》中所说的“心猿罢跳,意马休驰”,以及许浑《赠杜居士诗》所说的“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时,心而无心,方始完成大道,金丹配成”。 第四句说要借他的名姓来配成金丹,此为道家修仙炼丹的术语。修炼金丹,讲究“坎离交媾”、“金木交并”、“水火既济”、“铅汞化合”。坎、金、火、铅属一类,离、木、火、汞则为一类。“铅”字拆开为金、公,克金者为火,火即金之公;汞为水,水可生木,汞即木之母。炼丹时,铅为大药,然必须汞来点化,方能结丹。但铅汞之化合,定要土为媒介,方能成事。因此,《西游记》中的西游炼丹,必得三人才行。孙悟空的名字和代号叫做心猿、金公,猪悟能是木龙、木母,但更少不了的是作为黄婆和净土的沙悟净。猴在地支为申,属金,即铅;猪为亥,属水,即汞;沙为戊己,二土成圭。这三者必须达到配合默契,金丹才能成就。这就是为何取经者由唐僧一人,增加到四人,再加上代表“意”的白龙马五众的原因。 五、六两句,是解释如何“借卵化猴”和“假他名姓”的。“内观不识”,因为心灵本来没有形相。天心本寂,如如不动,没有形象,难以通过内观予以认识。所谓“内观”,即是自处的功夫。若能内观自省,方见不识不知、无形无相之心。《西游记》想利济众生,便把这一点无相真心现化为有形之物——猿猴。使他飞腾变化,傲戏三界,修仙成佛,完成大道,最终通过艺术形象来证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若能一念不起,一心不生,自可万法灭而三界空。万法有坏,虚空不坏。能得虚空,即证佛果。很有可能这即是《西游记》为什么要塑造出一个猴王形象的原因,也是该书要济度众生的微言大义之处,所以接下来说:“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是说自有人类以来,人人都属于这类的。“此”指心猿,这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接济法门,但愿众生能够参透机关。大家的心性皆如猿猴一般,攀缘三界,称王称圣,纵横驰骋,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猿心不宁,三界不安,如此则永世难脱苦海。称圣称王,暗示猴子要称“美猴王”与“齐天大圣”,这都是自家要做的。等到历尽艰辛,绝圣弃智,脱了王字,摆去束缚,方始成佛,归于极乐。 猿猴进洞,之所以要隐去“石”字,加个“美”字,委实是有一个原型。在《易》卦上,花果山在东方,可看作是《乾》卦,叫做“乾三连”,由三根阳爻组成。但中间有个水帘洞,为阴,便虚了一根中爻成为阴爻(--),构成阳包阴的局面,是为《离》卦,叫做“离中虚”。石猴为乾阳(—),进入洞中,又使《离》卦之中爻充实,复为《乾》卦。《易·坤文言》云: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石猴本是心王,住进心山心洞,可谓“正位居体”;并且探出了一份莫大的事业,即是“发于事业”;进去出来,又“不伤身体”,正是“美之至也”。正是出于这个缘故,所以他要当那“美猴王”。而美猴王的出处,却明明白白在这“美在其中”四字中。石猴以至后来的孙悟空,被称做“金公”,在卦爻上为乾阳(—),即是所谓的“美”。若是这个—进入“中”字里面,不就是个“申”字了吗!通过修行而达到“中”的境界,乃是儒、释、道三教一贯之目的,《性命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云: 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气”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 水帘洞是“中”,石猴是“一”。“中”是虚空,而“一”是主人。因此,“一”在三教中尤其重要,无“一”就落入了顽空。 照此,“一”与“中”不可分开,而“一”能够守在“中”之中,即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这“美”字便非猴王莫属了。《周易参同契》曰: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这里所讲,是内丹的起始修炼。石猴瞑目内观,专志明心,便感受外来阴阳精气,而使身体轻健安适,逐渐“润泽达肌肤”,四肢畅美,由粗糙变为光润,“石”字就隐去了,而成了“美猴王”。“初正则终修”,正说的是心性成就或是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对应在孙悟空的身上,初步,心正齐天;终结,心修成佛;而中间,则是心邪压山。“一者以掩蔽”,一代表水,叫做“天一生水”,不正说的是那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水帘吗?“世人莫知之”,一般人肉眼凡胎,如何能认识呢?多少人当面错过!只有那“有缘居此”的心猿美猴王,才会测得深浅,探明底细,内观有成。 至于为什么要称做“王”,那也有个原型,就在《尚书·大禹谟》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说的是人的心理追求的是危险乖张,大道的核心却顺从的是微妙自然。人类只有把自己的乖张心理去除,专心专意,就可以公允地把握住大道的核心,与大道融为一体。“厥中”指的是人心与道心的中间,能够执持其中,然后就可以做心中之王了。所以,《礼记·礼运篇》中又说道:“王中心无为也。”作为心中之王的标志,就是一个“无为”,是不妄有所作为。人心不足蛇吞象,什么事情都敢干,必然会违背自然的规律,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有所作为的心,就是被环境所左右的心,自己也就根本做不了自家的主人。等到不受外物的诱惑和左右,一切顺其自然了,人也就是自己的主人了。人只有有所不为,也才能够做自己心中的主人。 当众猴进到水帘洞中争抢不宁的时候,这位石猴却正采用了无为“端坐”的方法,正是作为心中之王的条件。所以,大众都为拜他为王,正是《性命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中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 这样一来,“美猴王”三个字,也就都有了来历:“美”字来自《易经》的《坤文言》,“猴”来自三教共同讲究的“一”与“中”,“王”则来自于《尚书》、《礼记》与《性命圭旨》。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的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到此则成了花果山水帘洞的美猴王。猕与美一字之差,其中却蕴蓄着无穷的奥妙。等受名孙悟空,艺成七十二,御驾斤斗云,使弄如意棒时,天上地下,人间佛界,出现了一位妖魔的克星,苦难的救星,顶天立地,英勇无畏的齐天大圣;炼魔降妖,全始全终的斗战胜佛。他不仅是一位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也早已成为人类心目中的文化英雄。是一位仅次于释迦、观音的伟大宗教人物。甚至,人们久已忘记了他的宗教和文化背景,而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位普通人。他生活在我们中间,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往而不胜,他就是我们的心君。 而《周易参同契》则是作者创造美猴王的原始契机。由此可见,“美猴王”决非舶来品。纵然他归顺了佛教,可他的出身还是在中国的古《易》、《尚书》、《礼记》之中;而他信奉归顺的佛教,也是被中国化了的——禅宗。总之,是《西游记》的作者创造了“美猴王”的形象,从而使之万古流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