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温酒斩华雄”看“无中写有”的叙事谋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小波 参加讨论

    《老子》曾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成就和充盈到了“大”的境地,它就可能出现好像欠缺或空虚的形态;声音和物象“大”得超出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也就听不到其音,看不到其形了。同样的道理,在叙事作品中,如果写“有”写到极度,就应该转化为“无”。这个“无”实质上是“有”的极致,隐含着“大有”。《三国演义》中写关羽的出场,为了显示他非凡的神威和勇武,采用的就是“无中写有”的叙事谋略,这个“无”实际上是用“有”很难表述,故转而写“无”,采取“大有若无”的表达方式,取得了实写无法比拟的叙事效果。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人物,他的忠义、神勇、儒雅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关羽勇斩华雄,是显示他“威镇乾坤第一功”的时候,当然要浓墨重彩。故而作者先渲染华雄如何勇武,如何连挫十八路讨伐董卓的诸侯,如何打败江东猛虎孙坚,如何在汜水关前连斩数员大将,以此为关羽出场张本。但是接下来关羽出场该怎样写呢,如果也着眼于“有”,写他和华雄交战,战不几合就斩华雄于马下,那么此时读者眼里的关羽也不过是一个“超级的华雄”。换句话说,当以“有”写关羽有点力不从心的时候,作者匠心独运,转而着眼于“无”:
    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叫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酌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置于地下,其酒尚温。
    很明显,这次交战的“焦点”应在关羽身上,但作者不是从关羽的角色视角、也不是从阵前将士的视角去看,而是从帐内诸侯的视角去看去听。因此“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却看不见关羽交战时的雄姿,甚至难以预测谁胜谁负,只能是“众皆失惊”。这就是在写“无”,实际上“无”比“有”更丰富,它包含“大有”。关羽的神勇在“无”中被写得淋漓尽致,虎虎生风。
    叙事过程中着眼于“有”是常规,着眼于“无”是反常规,大体以常为主,以反常为副,常中有反,反极归常,形成互动互补的流动状态。叙事之妙,在于把某一谋略运用到极致,却又防止元气泄尽,写“有”达到极致时,转而写“无”,写“无”达到极致时,转而写“有”。如果说《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华雄的本领是着眼于“有”的话,那么写关羽的神威则是着眼于“无”,而接下来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则又是在“有”上写尽了刘、关、张的勇武和吕布无人可挡的盖世武艺。在叙事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无相生,虚实掩映的审美效果。如果一路实写摞着实写,不求虚实相济,没有空灵之笔,反而容易变成俗笔、死笔。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原载:《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