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海棠诗通评之我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余鸣 参加讨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大观园少女们结社吟诗,唯一邀请的少男是宝玉。诗会以海棠诗开端,命题为《咏白海棠》,限用“门”字韵,限作七言律。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各作一首,湘云后追作两首。这六首同题七律中,宝玉徒写其形,且以“出浴太真”、“捧心西子”作比显得过俗,艺术质量欠佳。故李纨说:“怡红公子是压尾”,好在宝玉有自知之明,爽快地承认“这评得最公”,这就无形中印证了探春的论断:“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只是湘云追作的第一首也稍嫌平庸,新意不多,不宜赏评。余剩钗黛探湘云一首,均有佳句,但只钗黛构成佳篇。
     单从诗句看,起承转合,一般首联难工,或曲径通幽、或烘云托月、或渲染气氛,多留佳句在后。但黛玉的“半港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联,想象之新奇、意象之高妙、均超脱凡思,难怪宝玉喝采:“从何处想来”。半卷半掩,其人之娇羞可知;冰土玉盆,其花之高洁可知。起句未见海棠而海棠之神韵自显,虽仍属烘云托月之法,但语达极境,无人能超!
     次联中,探春、黛玉、湘云均为妙句——“玉是精神难比绪,雪为肌骨易销魂”(探);“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湘)——然细细品味,仍以黛玉为最上。因为探春此联的内涵,黛玉已提前浓缩于首联次句中,更何况探春此联是以名词“玉”、“雪”起句,“是”、“为”之后只是“玉”、“雪”内涵的展开说明,而黛玉此联是以动词“偷”、“借”起句,化静为动,整联皆活,且用字大胆,醒人耳目,沁人心脾;湘云此联后句立意欠新,而黛玉此联以花托花,“偷来”、“惜得”,用语轻灵活泼、出人意想,所以众人“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事实上,这样的妙句唯黛玉方能写,不光是因她才华出众,更是因为这是她个性诗风的必然展现。这种诗绪,这种意境早已潜入她心底,故她方能“一挥而就”。如前二十七回中她写的《葬花词》,渴望“一抔净土掩风流”,故此次才进而有“碾冰为土”之说;先已有“花魂难留”之叹,故此次才进而有“梅花”幽魂之设。后七十六回中她进一步以“冷月葬花魂”作为对自己归宿的预示、暗示。
     第三联宝钗独步,无人能及:“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虽上句有自赞之嫌,下句有暗讽之意(见脂批:“愁多”句讽刺林宝二人),但你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是真理:前一句是从审美体验中感悟出的真理,后一句是从情绪体验中基悟出的真理。更何况她说得这么高雅形象,富于辩证法精神,使你对这个“珍重芳姿”的少女,不得不佩之敬之。
     尾联从表面字句看,四人均不突出,但细加品味,就会发现依然黛玉为上,宝钗次之。俩人首尾呼应,圆转自如,但相比之下,黛玉更显得吻合无迹,意绪天然。再者,宝钗以“不语”表“珍重”,以“婷婷”显“芳姿”,诗起诗落,始终保持大家闺秀端庄矜持的仪态,但她到此为止,丝毫不敢触动内心;黛玉就不同了,敢于坦露心灵的渴求:“娇羞默默同谁诉”。可见,同是沉默无语,宝钗是自重“不语”,黛玉是欲诉无人,生动地勾画出“秋闺怨女”灵魂的孤寂。通篇看来,各诗均为自身写照(并不仅仅如脂批所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探春是大观园中的政治家,诗社的发起人及组织者,富有男子气度。她赏花吟诗,以花为友,“多情伴我咏黄昏”,为的是保持精神上的高洁。但花是花、我是我,她分得很清;宝钗则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容貌举止,讲求“珍重芳姿”,但“白昼掩门”,则未免太过;黛玉直探幽魂,既渴求知音,又深知知音难得;湘云与黛玉完全相反,一贯喜乐不喜悲,喜聚不喜散,随遇随安,追求“神仙”般的逍遥自在(“神仙昨日降都门”,“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也宜墙角也宜盆”),警告别人也警告自己切奠“悲秋”。显然,探春、宝钗、湘云均对自身命运缺乏一种忧患意识,只看到人生快乐的一面;唯有黛玉的那一首,不光浪漫气息浓、想象力丰富,意象新奇,而且和人生贴得最紧,悲剧意味重。从审美效应上讲,向来以悲剧的审美价值为最高。事实上诗社众人也“都道是这首为上”,看来黛玉第一无疑。然李纨认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从艺术风格上比较,李纨之说不无道理,但她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以封建伦理压倒审美价值。故她虽懂诗艺,讲公正,但一当介入封建伦理之中,她也公正不了!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