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与文化规范 “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源》释为“旧指作为典范的经书”。分开来看,“经”在古代汉语中原义为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道路、规范、原则。“典”原义为常道、法则(《尔雅·释沽》:“典,常也。又《周礼·夭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引申为可作为典范、法则的重要书籍(《后汉书·蔡邕传》:“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字,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由此可见,文化经典不仅仅是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本还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代表了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 因而,考察文化经典在不同时代的命运,亦即不同时代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态度与接受方式,就不只具有文学接受史的意义,它更是社会文化史与人类精神史的重要线索,通过对经典之命运的追踪,文化传统的历史遭际就可以清晰地向我们呈现出来。因为任何传统都是凝聚在特定的经典之中的,都是以经典文本作为它的载体的。没有经典的民族也就是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 概而言之,传统文化经典与其后代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类似于父与子的关系。一方面,传统经典作为前人(父辈)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父辈们迄今为止精神探索的最高成就,它为后人(子辈)的创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一资源,后人的任何创造都是不可思议的。正是这种对于经典的继承保证了文化的延续性。艾略特曾经说过:“我们称赞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们的倾向往往专注于他在作品中和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自以为在他的作品中的这些部分或那些部分看出了什么是他个人的,什么是他的特质。我们很满意地谈论诗人和他的前辈的异点,我们竭力想挑出可以独立的地方来欣赏。实在呢,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艾略特是一个在政治与文化上都偏于保守的诗人,他关于传统与经典的言论可能也过于保守。但他却指出了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进行的,都必须在由父辈经典所组成的传统中进行;但是另一方面,先辈经典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力量,又必然制约着后人的创造,这种制约有时还相当强大以至引发后人影响的焦虑和叛逆的冲动,并通过误读经典或否定经典的影响等途径寻求超越与突围。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