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飞跃,天赋是持之以恒的热爱 我相信这种喜欢本身就是天赋的一种表现。其实没有谁非摁着你在电脑面前写,写了也不一定能有什么实际价值,可你就是要写,情不自禁的,我想这就是有天赋的征兆。 记者:您说过您是从自己曾经独特的工作经历中找到和其他写作者不一样的东西的,不知道您是怎样看待生活经验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麦家:我觉得生活与艺术创作大概是0和1的关系。从0到1是一种飞跃,是质的变化,没有生活,想平地拔楼,我想是谁也拔不起来的。这也说明生活积累的重要,它是第一步,没有这个起步,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但是有了生活,有了创作的热情和冲动之后,如果你写出的作品仅仅是1,那也不行。艺术不止于1,至少要到6、7之上,才能叫艺术创作,你才能崭露头角,从芸芸众生中冒出来。从1到6、7,要靠你的艺术积累,如果想到8、9,我觉得主要靠天赋。不管是文学也好,艺术也好,都是需要天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说有些人的文章,一看就能知道她对文字有感情,有很好的把控力,而有些人写文章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表达经常是跳跃式的,不充分,缺乏逻辑性。对文字的感情,表达力的高低,对人心的梳理和穿透力,这种东西主要来自天赋。天赋是强求不了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天赋就像人家说的赌石,这块石头里面可能包藏着玉,到底有没有,要雕琢了才知道。这种雕琢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修炼、自我挖掘的过程。我想艺术其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跟你要表达的生活有一种机缘巧合,你突然走进了这部分生活,对这部分生活产生了浓烈的感情,或者产生了深厚的记忆,多年之后这种记忆又被唤醒了,成为你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这种天赋,你写了也就写了,怎么雕琢还是一块石头,跟玉总是有别的。但是如果你完全仰仗于天赋,不去自我挖掘,始于天赋,止于天赋,可能也不行。你要爱护自己的天赋,不断地给它浇水、培土,让自己的天赋充分发挥,然后你才能一步一步走上去。 记者:那么那些一直努力却出不来的人,是天赋不够么?您觉得要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还是早些放弃? 麦家:我觉得,比如说你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为成名成家,然后你再去做事情,它是很难有评判标准的。如果你确实喜欢它,比如说我确实喜欢写作,那么我相信这种喜欢本身就是天赋的一种表现。其实没有谁非摁着你在电脑面前写,写了也不一定能有什么实际价值,可你就是要写,情不自禁的,我想这就是有天赋的征兆。所以,衡量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情有没有天赋,只要看他在这个事情面前的忍受力是不是超人的强。有的人写两年三年没有成名他就放弃了,有的人他一直没有成名但是他持之以恒地写,这就是一种有天赋的反应,说明你天生就是干这个事的人。 有天赋,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冒出来的,总有一天会写出独到的作品出来。 让小说回到从前,回到常态 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问题,由于大家一直想创新,想从传统中标新,结果把小说的基本的东西都搞丢了。小说要重拾魅力,可能就需要我们让小说回到从前,回到常态中去: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写活。 记者:现在一些年轻人的写作,尤其是网络写作,有一些都是凭空想象,比如穿越小说。他们的经验好像并不是来自生活,而只是幻想一种自己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与优秀作品相比,同样都是想象,只是少了一种人文关怀。 麦家: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庄重不如世俗有魅力,崇高成为可笑的把柄,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很多毛病中的一个,很典型。时代的车轮是谁都没法阻挡的,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当中,大家都比较轻佻,大家的欲望都充分地打开。欲望打开之后,人在欲望面前,人的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强度往往会被无限地缩小。人的欲望膨胀之后,人的精神肯定就会被遮蔽了。这种情况下,反映到文学艺术创作当中,就表现出对人性的不关怀,对人类生存缺乏一种深层次的思考,说到底就是急功好利,写作成了欲望号街车。其实不光是体现在写作上,当代行行业业都存在这么一种毛病,听从欲望的召唤,为满足欲望可以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杀鸡取卵,指鹿为马,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记者:您有没有关注过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比如微小说、超长的字数上百万的小说等等,您是怎样看待这些创作的?对当下的更年轻的作者有哪些建议? 麦家:还是先从自己说起吧。我老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控制不好大东西,所以我的几部长篇都是先写成中篇,然后扩写的。我经常自己安慰自己:这是我的问题,也是我的优点。往往这样是能做出绝活来的,自我怀疑其实也是自我肯定:在怀疑中肯定。我不太相信一个永远自信满满的人能拿出非常好的东西,因为他少了检验的过程。写作是很孤独的事情,生产过程中不想拿给人看,只想做好再拿出来,这个过程里完全是自我提问自我解答,没法跟别人交流。这个过程很难熬。 当下的网络文学,数量很繁荣,但精品奇缺。这是让人遗憾的,但没关系,他们还在成长,我相信会成长起来的。作为他们的前辈,我愿意与他们分享我的创作体会。我一直有种感觉,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问题,由于大家一直想创新,想从传统中标新,结果把小说的基本的东西都搞丢了。无论什么东西,骨子里都是有“纪律”的,当我们把纪律全松懈了,小说本身的魅力也就消散了。现在人不迷恋小说,除了外界各种娱乐方式的兴盛外,小说家一味不守纪律,把小说自身的魅力降低了也有莫大责任。我想,小说要重拾魅力,可能就需要我们让小说回到从前,回到常态中去: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写活。中国的小说现在在读者面前口碑不是太好,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中国小说家对故事的设计和讲述上。中国小说本来是起源于故事(传奇),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对现代派文学的迷恋让我们对故事产生了一种不信任,大家都以消解故事为荣,几十年下来后遗症出来了,就是小说家讲故事的能力明显退化,华丽的语言和感觉下,更显出故事的苍白。如今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阅读正在加速度地快餐化,如果我们的小说家再不重视故事,大概只有等着被读者抛弃了。记得马原在十年前就对中国小说发出过呼吁:抓住故事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马原曾经是先锋小说的一面旗帜,他的呼吁是真切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