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西皮流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newdu 参加讨论

    那是一九四二年的冬天,这年的冬天来得早,人们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暴风雪就堵住了村里人的柴门。家里的人蜷缩在土炕上,等着爷爷从北平城里回来。爷爷是手艺人,在前门外的翠香楼做厨师。我们这个村子当时还属于通州,归河北管辖。事实上,当时的通州也不归河北管了,它归大汉奸殷汝耕的伪冀东自治政府管。
    爷爷一年也回不了村子几次,尽管他成家还不到三年。奶奶也是通州人,她家很穷,十四五岁就嫁到我们陈家,我猜测她家是看中我爷爷是在城里做事,有饭吃,有钱花。可他们不知道,我曾祖父那一辈家里已经开始败兴了,听我父亲说,在民国初年,我们家在前门一带还开过钟表店的。后来随着战事不断,再加上村里人经常到店里白吃白住,这钟表店也就屁股冒烟倒闭了。多亏我曾祖父留了后手,让我爷爷十三四岁就到饭馆里学徒。爷爷手艺自然不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亲眼看他炖红烧肉,蒸白面馒头,那形状,那味道真叫一个绝。只可惜,我父亲没有跟我爷爷学得一招半式,否则我就不会一辈子只吃我妈做的家常菜了。
    城里人不同农村人,有文人形容说,山里的星星多,城里的厕所多。而在我看来,城里和乡下的差别还有很多呢。譬如,农村晚上夜生活少,冬天一摸黑,人们就开始钻被窝了。在贫穷的年代,家家孩子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制造孩子提供了温床。爷爷是在城里做事,他过去家境好,经常随我曾祖父到广和楼去听戏,也喜欢约几个票友去下场子凑热闹。这点我父亲倒是耳濡目染,学了几段黑头花脸,闲暇没事,找几个戏迷时常在自家的庭院唱上两三个小时。
    爷爷从城里回来,总是能带着雪白的馒头,炖熟的猪头下货,钱多心情好时还有点心、茶叶、白糖,这让村里人很是羡煞。六十年代初,我母亲嫁给我父亲时,爷爷还保持着过去的习惯。村里的街坊,本姓族人,不管岁数大小,男女老少,都盼着爷爷从城里回来的日子。这些人会在爷爷回来的这一两天,一起吃肥肠,喝花茶,还能听爷爷讲城里有意思的故事。爷爷高兴了,顺便免不了还要唱几段京剧。待爷爷回城了,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我奶奶把剩下的熟肉、点心偷偷地藏起来,留着给她和我姑姑吃。我母亲则一边到田地里干活儿,一边还要每周用篮子到五里路远的煤站去担煤。煤担回来了,母亲负责生火,这火除了自家做饭烧水,其他的邻居家也提着水壶到我们家里烧水。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母亲就忍不住了,对奶奶埋怨道:您不能这样过日子,火老这么烧,得花多少钱啊!奶奶说,她也没办法,都是老街旧坊的,赚便宜习惯了,想说也捱不下这个脸来。母亲说,得罪人的事您不愿干,我干,反正受累的人是我,再挨点骂也算不得什么。
    母亲的怨气并没有制止那些到我家赚便宜的人,他们反而联合起来给我母亲开了一个批斗会。我母亲不服,他们就孤立我母亲,让村里人跟我母亲不说话。
    话有点扯远了。再说一九四二年冬天,我爷爷是在阳历年前夕那天从城里赶到村上的。以前他回村里都要从双桥火车站下车,然后步行七八里地才能到家。这次他是搭一辆进城送棉花的马车回来的。车把式是爷爷的一个熟人,家住在咸宁侯村。咸宁侯村在我们于家围村东北五六里地,再往东是郭家场村,往南是双树村、石槽村。这几个村之间是一马平川,约有三千亩庄稼地。每年的春种秋收,少不得农人们聚在一起劳动的热闹场面。兴许这地方离北平较近,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虽说农家的日子不富裕,可温饱还是能解决的。等进入到一九四O年,随着伪冀东反动政府的建立,驻扎在通州县城里的汉奸、特务、伪军以及地痞流氓,便经常到这一带祸害。听我母亲说,她小时候就知道于家围这边闹土匪。人们到这里的村上串亲戚,一般都上午早来,下午早回,生怕撞上土匪恶霸。这些人,是不会跟你讲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