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宿命(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面对现实与反思自身
    虽然说刘庆邦的乡土小说多有批判现实及历史的地方,但其更多地还是在思考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中的命运及其宿命。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小说而言,要做到对现实的批判并不难,难就难在批判之后的思考和真正有效提出问题的能力。刘庆邦通过一系列倔强的主人公形象呈现出了历史发展的“势”之所在。倔强的形象的意义正在于彰显其背后的推动力的内涵:推动宋佳银(《到城里去》)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及其两者间的内在冲突。金种(《遍地月光》)的内在矛盾在于他认识不到历史激荡的时代(如继续革命的激进现代性进程)自己争取主宰自己命运的不可能。房国春的悲剧则表现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一败再败。房国春所面对的并非个别官僚,也非愚昧的村民,而是他对自身内心的盲视和缺乏对自身困境的反思。宋家银和金种们认识不到其背后的历史推动力,所以只能被动前行。但房国春不同。他是知识分子,他的固执和倔强表明他实际上缺乏对自身信念及行为的反思。他被情势推动却不自知,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哀乃至悲剧,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是知识分子乃至人类命运的象征。他不仅不自知,还以此教育子女,对待妻子,以至于于无形中充当了历史的独裁者和实践者。他的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可言,有的只是不近人情的高傲倔强。他的儿子房守良从小被他打骂,苛责,以至于主体性丧失,变得懦弱无比;妻子则始终处在他的笼罩下,作为一种附属性的存在,过着一种隐身人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一个被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严重异化以至于达到对日常生活的压制、改写的形象。自己的世界中既没有日常生活,而又在现实世界中另僻出一个精神传统的存在,自己寄寓其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自我阉割:以精神传统阉割了日常生活,又拒绝进入现实日常,其结果可想而知。
    房国春虽然代表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可贵方面,但他既不了解中国的复杂现实(乡村现实),也缺乏反思反省的能力,其走向个人乃至家庭的毁灭并不是偶然的。小说以他的悲剧性命运的书写,提出了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当前现实语境并安置自身的问题,而这正是摆在当今知识分子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