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话是说给那些真正爱读书的人听的,他希望读书人能融会贯通,学用相济,而不要做困守书斋的迂夫子。其实这些话说起来也都只是一些常识,但生活中被忽略、被践踏得最多的往往也是常识,所以常识就需要不断被重新提及。生活中我们环顾周围,是不是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读书人:似乎比谁都酷爱读书,也似乎比谁都读了更多的书,但偏偏读书好像没有带给他们多少精神的补益,也没有让他们在面对现实时变得裕如。他们把自己读成了一个书呆子,龟缩在一个狭隘的精神角落里伸张不出。张嘴说话有点满口胡柴,面对现实常常孱弱无力,就连写起文章来,也大段大段尽是前人言论的征引与拼接,往往见不到自己的闪着灵光的东西。可悲的不是他们已经变成了书的奴隶,而是他们身陷奴役而不自知,并且躺在一堆蒙满尘垢、言不及义的文凭、论文、著作上面沾沾自喜。这样的读书人让我们想到:现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努力建设“书香社会”,无疑是在为国家、为民族“计长远”,包含了很多的远见卓识与良苦用心,但在我们为读书鼓与呼的时候,亦不可忘了对读书本身的辩证思考——我们提倡学习的心态,涵养读书的风气,与此同时还需要真正了解“为何读书”乃至“如何读书”。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当读书真正让我们境界更高、眼光更远、内心更强大、人生更精彩,读书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内化成一种无须倡导而自觉自愿的人生习惯。 诚然,以个人角度来说,为何读书以及如何读书是一件完全自由的事情,从心所欲无所不可,但若从社会或者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为何读书以及如何读书就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人类对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直以来就存有发乎本能的热情与难以阻遏的热望,而在这个漫漫征途中,是读书玉成了我们,这也更加让我们明白读书何为。有时候我们甚至觉得读书的意义在那个“天雨粟,夜鬼哭”的仓颉造字之夜就已经被写定:那以后文字初创,文明流传,人们在读书中继承与发展,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速度因此飞速提升,那种“夺天地之造化、参阴阳之奥秘”的创造举动甚至惊动了鬼神—— 话虽然说得浪漫了一点,但却真实道出了读书之于人类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