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付出是一种深切的幸福——我所知道的束沛德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思无邪——当代儿童文 李东华 参加讨论

在儿童文学界,束沛德先生作为声誉卓著的前辈,真可谓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他是最早参与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批评家之一,也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有人形象地把他称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部“活字典”。他自己则说:“我心甘情愿在儿童文学界‘打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摇旗呐喊、拾遗补缺的工作。我深切地感到,能为塑造未来一代美好心灵这个伟大工程添砖加瓦,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在如此平淡、低调、谦逊的短短一段话里,却是饱含着他青春、智慧、汗水的全情投入。
    束沛德先生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他早慧,品学兼优。如果生在今天,应该是属于少年作家那一类型的孩子。他中学时就发表小说并获奖。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大学期间,他在《文汇报》“磁力”(“笔会”前身)、“社会大学”等专栏发表文学评论、随笔等30多篇。
    大学毕业后,他先是进了中宣部的干部训练班,同年到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工作。1956年(时年25岁),他在《文艺报》发表了《幻想也要以真实为基础——评欧阳山的童话〈慧眼〉》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出手就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的关于童话的学术论争。这是建国后童话的第一次论争。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是如此评价的:“《慧眼》发表以后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首先提出批评的是舒霈(束先生的笔名)。关于《慧眼》的讨论对于当时的儿童文学理论界是有益的。”
    1957年,他又在《文艺报》发表了《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当时,柯岩还并未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束先生可谓是“慧眼识珠”。后来,柯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舒霈同志写的《情趣从何而来》,那是我文学生涯里最早的一篇评论我的长文章。正如他所说,我那时还是文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他把情趣和生活、和作者观察事物的眼光、心态等等结合起来谈,对我帮助是很大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在儿童文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先后被《1949—1979儿童文学评论文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一)》(希望出版社)等重要选本选载。这两篇文章显示出了年轻的束先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公正、犀利而敏锐的目光,他的才情和天赋是不容置疑的。在此后的工作的岁月中,他出版了《束沛德文学评论集》(明天出版社1991年12月)、《儿童文苑漫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3月)两本理论评论集。他的文章以其对当下正在发展变化着的儿童文学的敏锐体察和深刻洞见,往往在发表的当时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我还是觉得,从数量上讲,似乎和他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才华不相匹配。
    那么,难道他的才华是那一闪即逝的流星吗?耀眼但却短暂?假如我们来看看他退休之后的文学创作情况,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他在退休之后,在迈入古稀之年之后,创造力如同喷泉一样迸发出来,先后出版了散文集《龙套情缘》(北京出版社2001年8月)、理论评论集《守望与期待》(接力出版社2003年12月)、散文集《岁月风铃》(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以及《追求真善美——跟少年朋友谈谈读与写》(明天出版社2008年1月)等。尤其是他在《文艺报》发表的题为《新景观大趋势——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儿童文学扫描》的长文,在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界都引起广泛关注。他提出在新世纪儿童文学的上空将张扬起“幽默文学、幻想文学、大自然文学“三面美学旗帜,在此后的儿童文学的发展中,都一一验证了他的预言。让你不得不佩服他思想的敏锐、思维的清晰和思考的深入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侵蚀而钝化。那么,疑问就产生了,有人说,文艺女神只钟情年轻的头脑,束先生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束先生还是个文学组织工作者、领导者。他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记者或者作家,而组织上却分配他做文学组织工作。50年代初,他担任过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秘书、作协党组秘书。50年代末调到河北省文联、省委宣传部。1978年重返中国作协。在此期间,文件起草和行政事务始终是他日常工作的主导性内容。他是中国作协第二次作代会到第六次作代会的亲历者,还先后任第二次作代会到第五次作代会的大会主席团秘书、简报组组长、副秘书长。他不仅参与起草了数次作代会的报告、文件,在第四次、第五次作代会上参与起草、修改《中国作协章程》,并为第六次、第七次作代会《作协章程》的修改提意见。中国作协由他参与起草的诸如开幕词、祝词、演讲稿、文件批语、会议纪要、工作报告、评奖总结等等,实在是难以计数,数倍于他的儿童文学评论文章。以至于同事们戏称他为“章程专家”,说他是不拿稿费的“政策作家”、“文件作家”。“公文”通常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干巴巴,或者充满官话、套话的。但他的公文文字十分洗练、简洁。我总觉得他是在用“海明威体”写文件,结果把公文写得赏心悦目,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可能和他严谨、细致、追求完美的性格有关——即便是写公文也要写得优美、感人。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惭愧地“交待”:有时候就是因为太了解束先生这种认真、负责、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性格了,所以我这个儿委会秘书在起草一些和儿童文学有关的文字时,往往不那么细心,心里觉得反正有个“写文件权威”在把关,自己粗疏点也没关系,何况束老师总是那么温文尔雅,从未见他生气过,从未听他训斥过谁,甚至都没听他大声说过话,就算我写得再不好,他也不会批评我的。而束老师每次面对我的拉沓冗杂的草稿,从不气恼,也不指责,总是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修改。这样修改过的稿子,就如同被洗净熨平了的脏衣服,恢复了它洁净、平整的本来面目。
    束先生过人的才智,只有一小部分用来成就自己少时的梦想,绝大部分都贡献给了整个的文学事业,尤其是儿童文学事业。“为他人做嫁衣裳”、甘当绿叶和扶梯,是他人生真切的写照。早在50年代初,束先生涉足儿童文苑之初,他就参与起草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1955年)。30年之后,也就是1985年,他当选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按照分工,正好由他来分管儿童文学工作。从此,“束沛德”这个名字就和我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此生与儿童文学结识,这是一种‘缘分’,一种‘机遇’,同时更是一种‘责任’。”他连续20多年(自1986年始)担任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委员;他组织操办了中国作协多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工作;他参与组织了1986、2000、2004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他执笔起草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文学工作的决议》(1985、2001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中国作协和文化部在烟台联合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儿童文学界前所未有的一次“四世同堂”的盛会。会上,束沛德先生为时为文化部少儿司司长、儿童剧作家罗英一句“做少儿工作就是要磨破嘴跑断腿”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他暗下决心: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也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加入这个“磨破嘴跑断腿”的行列。
    从那以后,束先生利用他所在的特殊位置,抓住一切机会,在不同场合,为被视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呼吁、呐喊。凡有利于儿童文学这项事业发展的,大到全国性的会议,小到如浙江上虞市成立金近陈列室,他都事必躬亲,从不因事小就马虎敷衍。时间一长,周围同事都摸透了他的性格、脾气,面对他的执著和坚韧,大家往往半开玩笑地说:“你三句话不离本行,在会上只要一张嘴,就知道你又要为儿童文学说话了;”“你一说就是上面的指示精神,或者作协主席团的决议,我们哪里还敢违抗?只好遵命照办了。”
    作为一名官员,一名文化官员,束先生在这方面的确是令人十分钦佩的,他敬业、责任心强、心地无私、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即便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最初的理想,也会尽心尽力地做到最好。他精通业务,本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从不恃才傲物,相反,他待人平等,扶持、培养了很多的文学新人。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规划。中国作协儿委会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务实。比如说,要想方设法把更多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给社会、读者,这个想法很好,但不去落实,就只能成为纸上的空洞的口号。编作品年选无疑是一个好途径,但是,在当时,出年选能否赚钱还是个未知数,大部分出版社都处于观望状态,谁也不敢吃这只“螃蟹”。记得当时儿委会几位主任、副主任和各个出版社不断接触、反复游说,终于,漓江出版社敢为天下先,于2000年推出了由中国作协儿委会选编的年度儿童文学作品选,反响非常好。第二年,又增加了一本年度童话选。如今,每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各家出版社竞相推出的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年选,不由得十分感慨,有谁会想到它最初的诞生是如此艰辛呢?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评论是比较薄弱的。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儿委会决定选编年度儿童文学年鉴,来推动理论评论的发展。江苏少儿社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从2001年一直做到今天,至今,这本年鉴都是赔钱在出版。
    当然,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来推进的,不只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功劳。但是,作为儿委会的主要领导,束先生在这些方面所付出的辛劳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他是内行,所以他提出的建议总是有的放矢。比如,为了扶持和提携新人,加强儿童文学理论评论的发展,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自第五届增设了“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和“理论评论奖”两个奖项。像王一梅、林彦、三三、徐妍这些新锐作家、评论家都获过这些新增添的奖项,当时他们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秀,如今已是儿童文坛的生力军。然而,这些奖项的增设并不是自天而降。一个奖、一项工作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它总是需要根据工作的实际,不断地加以修正和补充,才能使它更为充分地发挥作用。这当然就需要懂专业、具有前瞻性的领导来把舵。包括束沛德先生在内的一批儿童文学前辈就是这样的舵手。
    在一个航行平稳的航船上,坐在船上的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舵手的辛苦。它体现在每一个会议文件修改的琐碎上,去落实每一项工作的耐心上,在校正每一次航向偏离的智慧上。就是在这样的全神贯注的付出中,从青丝变成了白发。站在束先生个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他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创作更多的作品,来最大限度地开掘自己的才情。但是,站在儿童文学整个事业来看,他的才华播撒给了一个更为广大的事业,在儿童文学这个小百花院里,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里,都有他洒下的辛勤的汗水。
    其实,儿童文学界同行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虽然,束先生自称自己是“跑龙套”的,但是,儿童文学界却没有忘记他所立下的汗马功劳。2003年,他荣获了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2006年12月10日—14日,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年会期间,12日,召开了束沛德《岁月风铃》座谈会,会上,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束先生半个世纪以来为儿童文学所付出的一切。高洪波、王泉根、王宜振、董宏猷四位委员说到动情处,诗兴大发,当场赋诗相赠。高洪波在《赠沛德》中说:“风中有铃铃有风,沧桑无语任倥偬。平中见奇说往事,最难境界是从容。”董宏猷的诗是这么写的:“鞠躬尽瘁七五春,青山踏遍见精神。大道齐天贵龙套,沛德立地有园丁。最喜化泥护花处,新人辈出尽繁星。”我觉得,“从容”、“鞠躬尽瘁”、“化泥护花”、“园丁”,的确是解读束先生的关键词。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说的:“束沛德既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辛勤园丁、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许多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领路人。作为一名作协的领导,他和蔼平易,可亲可敬;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他惜墨如金,与人为善,以理服人;作为生活中的一位长者,他虚心克己,不事张扬。特别可贵的是,束沛德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精神,最值得大家称道。”
    是的,儿童文学的同行们,因为有了束沛德先生这样的前辈、领导者,是有福了的。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