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从《理智与情感》看“思想之战”(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黄梅 参加讨论

    小小私人乌托邦?
    大病一场后获得“新生”的玛丽安最终嫁给了布兰登,这时她的人生态度与埃丽诺爱德华们已几乎完全一致。姐妹俩婚后一道在风景如画的拉德福村安居,营造起一个小小世外桃源,一个微型亲情乌托邦。
    与此同时,作者严峻的现实主义眼光也使代表正面出路的思想试验被某种冷嘲的阴影所笼罩。前面已经提到,埃丽诺的眼光中包含深刻的自嘲。她敏锐地看出母亲、妹妹乃至自己与大哥约翰和詹太太们有相似之处。后两位一致认为,爱德华的收入不足养家。爱德华和埃丽诺在其他一切障碍都已清除的情况下也推迟结婚——“他们两人还没有热恋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认为一年三百五十镑会给他们带来舒适的生活。”(49章)这句话包含自我揶揄。的确,他们虽不贪得无厌,却也像约翰们一样明白,结婚是新经济实体的组建,得有适当财力保障其日常运转,还得把詹太太提到的每年添一个孩子考虑进去。[35] 连两姐妹的母亲、浪漫的达什伍德太太也有实际的一面,她后来“想把玛丽安和布兰登上校撮合到一起的愿望,虽然比约翰磊落得多,也着实够热切的了”。(50章)叙述直白把她的态度和约翰·达什伍德相提并论,话音里有明确无误的婉讽。
    部分地由于这种洞察,约翰·达什伍德所体现的金钱社会中“亲族相食”(family cannibalism)[36] 现象在小说中是用滑稽手法表现的,其可能的残酷后果被淡化,而其荒唐则被拿来观赏取乐。他是书中最重要的批判目标,却也是喜剧乐趣的主要来源。有关他的文字是尖刻的,也是宽容带笑的。对露西的处理则远远没有这么大度。22章开头记述埃丽诺对露西的初印象,说后者“天生机敏”,但没有受过教育,“粗鄙不堪”(illiterate)。“illiterate”一词口气相当重,有“文盲”之意。这层意思与露西和多人通信的事实相抵牾,自然不成立。但这个词传达了埃丽诺强烈的反感。接下来的叙述称露西在巴顿庄园上上下下大献殷勤的行径“实在太不体面,太不正直,太不诚实”。一连用三个“太不”,激烈的言辞贬斥了露西,也传达了埃丽诺的不快和私见。这类直接评议露西的话虽是从埃丽诺的角度出发,却加盖了叙述者权威认证的印章,如D.A.米勒议论小说另一个段落时所说,在埃丽诺的观察和叙述之间仅存技术性的形式差异,并不含对前者的讽刺。[37]
    令人赞叹的是,叙述没有把厌憎转换成恶有恶报的处置,相反却意味深长地给露西安排了大获全胜的结局。她不仅如愿嫁给了财产远多于爱德华的罗伯特,而且最终化解了费太太恼怒。她的“自私与精明,最初使罗伯特陷入窘境,后来又为他摆脱窘境立下汗马功劳”:
    露西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及其获得的荣华富贵,可以被视为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事例,说明对于自身利益,只要刻意追求,锲而不舍,不管表面上看来有多大阻力,都会取得圆满成功,除了要牺牲时间和良心之外,别无其他代价。(50章)
    露西的成功是对约翰·达什伍德秩序主导地位的再确认。对此奥斯丁和埃丽诺们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人觉得“这本书的主导基调是阴暗的”,[38] 并把这种印象归结于玛丽安最后不得不与退而求其次嫁给布兰登的妥协决定。其实,“阴暗”不在于玛丽安的个人命运,而在于那个让露西成功、让威洛比背叛、让约翰·达什伍德们得意洋洋的世道,在于正面人物的无能为力。十分耐人寻味,埃丽诺的“喜剧”结局不是她和爱德华争取来的,而是露西自我运作的副产品,是捡露西的“剩儿”。正面人物“消极被动”,固然与他们不肯逐利有关,但是作者显然也有意要凸现她笔下的私人乌托邦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否则她可以做别样的叙述安排):它寄生在约翰·达什伍德世界的某些缝隙中,苟存于被后者恩准的小小一隅。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读者感知到结局的某种“阴暗”,那么批判锋芒和思想之战就仍然存在。有评论指出:奥斯丁把个人经验与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第一位发明适当形式表达对新型社会的批评见识”[39] 的伟大作家。可以说,奥斯丁小说自出版以来从未断档,一直被阅读被喜爱,“从不需要被再发现或恢复地位”,[40] 其根本原因之一正在于约翰·达什伍德们的当代性,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把他们的思想秩序和社会秩序推行到五洲四海。这也是她对“铜臭”(brass)威力的描写令二十世纪诗人奥登深感不安的缘故。[41] 不过,奥登们似乎低估了奥斯丁对铜臭世界的抵抗和质问。[42] 她不仅生动地写出了那个世道。小说实际上通过埃丽诺们的眼光、叙述的臧否乃至对“大团圆”结局的温情企盼让读者隐隐感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从绅士世界的内部发起经久的批判,揭示金钱秩序的荒唐和残酷,撒播着对某种变化、某种新乌托邦的渴望,谋求并促进对现代主体和现代社会的修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