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英国状况问题”(the Condition of England Question)是19世纪英国文学和社会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具体指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卡莱尔、恩格斯和狄更斯均讨论过英国状况问题,虽都带有激进色彩,但批判的视角和力度却不尽相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卡莱尔和狄更斯则在承认现有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批判其弊病。卡莱尔希望通过一场精神革命来涤除现有的混乱无序状态;狄更斯则批判工业社会的“铁笼”对人的想象和情感的扼杀,希望通过恢复完整的人性来对抗工业主义的“单调”。 关键词: 英国状况问题 卡莱尔 恩格斯 狄更斯 一 英国状况问题 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在谈到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1795-1881)的影响力时说:“他的影响力之广,可见于以下事实:很多观点在他初次提出时还是极其新颖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常用语汇s。” “英国状况问题”(the Condition of England Question)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卡莱尔早在《时代征兆》(Signs of the Times,1829)、《时代特征》(Characteristics,1831)、《旧衣新裁》(Sartor Resartus,1833)等作品中就已经开始探讨英国状况问题,只是到了《宪章运动》(Chartism, 1839)和《过去和现在》(Past and Present, 1843)中才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该说法,用以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很快成为19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和社会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英国状况问题”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工业文明所作出的不同反应。 该说法最初用来描述19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英国的社会危机。史学家哈里森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英国》中写道:“1837年,全国经济进入了萧条期,并一直延续到1842年。这六年是19世纪英国历史上最为凄惨的一段时期。工业发展陷入停顿,失业状况空前严重,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政府救济甚不得力,工人阶级处于饥寒与贫困之中。整个经济体系从未像此时这样濒临彻底崩溃。” 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出现持续的经济大萧条。 史学家布里格斯认为,这段时期的经济萧条,尤其是1837年和1842年的两次经济危机,“所引起的不满影响了整个一代人的思维方式”。 这在卡莱尔、恩格斯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著述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卡莱尔的《宪章运动》和《过去和现在》分别写于上述两次经济危机之后。1838年秋,他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亲眼目睹了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恶化;而此时的统治阶级不仅坐视不管,继续奉行“放任自由”原则,还推出了旨在保护土地贵族和中产阶级利益的谷物法和新济贫法。卡莱尔怀着激愤之情写出了《宪章运动》,第一章的标题便是《英国状况问题》,认为英国工人阶级“满腔的不满已经十分严重和强烈”,“不能再默不作声,不能再袖手旁观”,否则就有爆发革命之虞。 1842年,卡莱尔还在写作克伦威尔的生平,但工人阶级的状况已经随经济危机的爆发再度恶化,他于是转而写起了《过去和现在》。他在1843年1月28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看到身边有人饿死,有两百万人没有工作,而统治者只顾打猎享乐,自己应该站出来说话了。 恩格斯对英国状况问题的思考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成型。1842年,他来到英国,在随后的两年里撰写了一系列文章,题目都叫《英国状况》。其中第一篇评论的就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并认为这是英国当时“惟一能够触动人的心弦、描绘人的关系、展示人的思想踪迹的一本书”。 恩格斯肯定了卡莱尔对英国状况的剖析,认为卡莱尔多年来“主要从事研究英国的社会状况——他是英国有教养人士中唯一研究这个问题的”。 恩格斯当时并不熟悉卡莱尔的背景,却在这篇文章中准确地概括并评价了卡莱尔的观点,有批评家认为该文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卡莱尔的作品所作的最严肃、最深入的评论。 恩格斯不久便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的写作,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在该书的注释中认为卡莱尔“比所有的英国资产者都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混乱的原因” ,但也已经认识到卡莱尔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其局限性。 狄更斯于1840年结识卡莱尔,在英国状况问题上受卡莱尔影响颇深。狄更斯在短篇小说《圣诞颂歌》(1843)中特意诠释了卡莱尔所谓的“工业领袖”如何在道德上悔过自新,并在出版前寄给卡莱尔先睹为快。不过,狄更斯在创作《艰难时世》(1854)时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尽管他仍把该小说献给卡莱尔,并在给卡莱尔的信中说“我知道,书里写的一切都会得到你的赞同,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作品” ,但如评论家罗宾•吉尔莫所说,他此时已不再相信中产阶级能够改良英国社会。 该小说以英格兰北部工业区为例描述英国状况,是他惟一一部集中描写工业的小说。萧伯纳认为该小说表明狄更斯真正认识了英国状况,开始批判英国人的自满心态,批判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 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是“当时资本主义在文学中遭受的最有力的打击”。 上述三位批评家对英国状况问题的讨论均带有激进色彩,但批判的视角和力度又不尽相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而革命是改变社会制度的重要途径。卡莱尔和狄更斯则在承认现有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批判其弊病。卡莱尔认为英国能够避免革命,但希望通过一场精神革命来涤除现有的混乱无序状态;狄更斯则批判工业社会的“铁笼”对人的想象和情感的扼杀,并希望通过恢复完整的人性对抗工业主义的“单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