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人性观层面上的道德教育的探讨——读柏拉图《理想国》(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张娜 参加讨论

    4 内修性情,外施教化
    在文章第一部分,分析了“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们承认“恶”在人性中时隐时现,人有着作恶的潜在可能;在紧接着的第三部分,我们又讨论了《理想国》中的道德教育问题。那么,在将要论述的第四部分,我们将结合一、二、三部分的内容,着重探讨人性之上的道德教育,似乎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者都致力于的问题。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在《工作与时日》一诗中所述:“名利多作恶,举步可登程。恶路且平坦,为善苦登攀。”所以说,世道之坏,莫过人心。再好的道德规范与公正法制,都是人之所为。人若无道德之心,无公正之心,这些规范与法制也只是空设的摆设而已。
    根据柏拉图本人的社会经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体在梭伦变法和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成功,是人为的结果;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民主政体的衰落与僭主政体的崛起,也是人为的结果。善者为善,恶者为恶,圣贤昏庸,黑白分明,其关键在人。所谓世道人心,其关键就在人心。人心不古或人无道德,社会疾病就会蔓延,矛盾冲突必然猖獗,任何美好的社会或法律体制都等于“良辰美景虚设”。因此,如果没有内在德性的修善,外在的教育都只能是海客谈瀛。基于此信念,柏拉图式的“七科”教育,是以教育为导向的,是围绕“四德”修养而展开的,惟有健全的心灵与性情,才可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心魂是善与恶的渊源,美和丑的动力,正确与错误的导因。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驱动的主体,使人酩酊大醉的“罪魁”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心魂的软弱。心魂是“隐在”的原因。 而诗对灵魂的影响和作用在古希腊是非常巨大的。古希腊当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勾画出一个神——诗——心魂的三联模式或“三角关系”, 是柏拉图不满的是,对这个三角关系,传统的“解释”抓住了形式,忽略了实质;使他担心的是,传统的错解会把人们引入误区,用简单的“满足”或“愉悦”代替对灵魂的关心和爱护。令人高兴的事情不一定是好的事情;同样,易于满足的心魂不一定是好的心魂。心魂需要愉悦(柏拉图反对没有笑声的生活),但愉悦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传统的理解歪曲了神的“面貌”,不能反映神学的道德内涵;流行的说法把诗歌等同于知识,而对诗人的肤浅却只字不提。 由此,对灵魂的关照就尤为重要,鉴于对“德性可教”观点的认同,城邦公民要努力锤炼自己的灵魂,使个人的灵魂臻于完美。
    “外施教化”主要就是指教育。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训练有素、娴熟有关技术、对面临的危险以及勇敢这种美德确有理解和知识的人,才能做到有信心而无畏,才是真正的勇敢;而那种无知的自负和盲动并不是勇敢,只能说是疯狂。 由此强调知识对于德性修养的重要性,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和途径便是教育。
    诗乐是古希腊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手段。柏拉图重视诗乐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优势,所以特别强调诗乐内容的合宜性和形式的固定性。
    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我们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他们现在讲的故事大多数我们必须抛弃。
    柏拉图认为,好的道德教育应有好的开端,而好的开端要靠好的文本或教材。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阶段的心性相对稚嫩,单纯而好奇,模仿兴致高,最容易受同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作感染力大,陶情冶性能力强,青少年会由于缺乏辨别能力而受影响,从而会左右其品性人格的定型。
    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说到: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以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此段表明,恶产生全在于“顺是”,所以似乎可以说,人若只是顺着自己的“自然性”行事,便可能走向“恶”。也因此得出,内修德性,外施教育对于一个人品性培养的作用。也诚如柏拉图所说:“灵魂的其他所谓美德似乎近于身体的优点,身体的优点确实不是身体里本来就有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培养起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