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人性观层面上的道德教育的探讨——读柏拉图《理想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张娜 参加讨论

    摘要:道德教育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许多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柏拉图以“魔戒”的事例暗示,人性中有恶的成分,潜含作恶的可能,那么,基于对人性潜在弱点的认同,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而内在德性的修养与外在道德教育的施行就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在柏拉图看来,人性的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它,(谁?)强调道德教育在德性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任何美丽的事物中总会伴有些许瑕疵,在对道德教育前景无比美好的憧憬中,我们不可以忽视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关键词:德性、人性、恶、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横亘古今中外的重要话题,如何醇化国人道德、提升国人素质是一个国家能否秀于众邦之根本。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在古希腊城邦的至高权威性,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实际就承认了人性中有“恶”的成分,通过道德教育将使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发挥统帅和指导其他两部分的作用,使人格臻于完美,使灵魂得到最好的关照。
    1 “德性”是否可教?
    “德性是否可教?”这个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就众说纷纭,也没有最终得到一致的定论。苏格拉底也曾就此向智者普罗泰戈拉请教,苏格拉底说他本人原来是不相信德性是可教的,就此问题请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普罗泰戈拉为他释疑。
    普罗泰戈拉认为道德和法律是人约定而成的。因此,既然美德不是天生的(physis)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约定的nomos,它就是可教的。对于别人的天生缺陷如丑陋、弱小,没有人会去训斥他,但如果缺乏通过学习和教育就可以得到的美德,陷入不正义不虔敬等恶习,人们便会训斥和惩罚他,训斥和惩罚都是为了防止他重犯错误,由此可见美德是可以传教的。 而且,普罗泰戈拉然后进一步论证德性是可教的。他说,从个人教育方面来看:在孩童时期父母和教师、保姆就告诉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光荣的,那是耻辱的,这是虔敬的,那是渎神等等。儿童进入学校后无论识字和学习都是教他们行为从善,学习音乐和体育也是为了陶冶自制与和谐的性格使人能合理地调整生活。进入社会生活后城邦让他们学习古代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教导他们用法律规范生活,对违犯法律的人就通过惩罚来纠正。总之,城邦政治生活和公民个人教育都表明美德是可教的。
    既然德性是可教的,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德性是不同的呢?德性是可教的,每个人的德性难道不应该都是最好的吗?如同德性的“模板”一样,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说是德性是可教的。然而,现实中德性的千差万别,却让我们有些失望。智者普罗泰戈拉认为这并不奇怪,正像一个享有盛誉的奏笛天才并不一定能使他的儿子成为奏笛高手,因为每个人的天赋能力是不同的。但自然禀赋只能影响教学美德的程度,主张美德可教总比反对美德可教而使人成为野蛮人好。
    普罗泰戈拉认为道德和法律都是约定的,城邦不同标准就不同,因此道德没有绝对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应该有共同的客观的绝对的价值标准,他认为美德是人共有的一种理智本性,是一种知识,知识则必然是可教的。虽然二人在道德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这显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并没有影响他们一直的结论,即德性是可教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完善自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