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以色列当代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精妙绝伦,充满奇思妙喻,平凡中见神奇,事情中有理趣。诗人善于联想,像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那样,把貌似不相干的意象强拉到一起,营造奇喻或悖论;利用似是而非的逻辑谬误制造似非而是的诗的逻辑。其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颇值得研究。 关 键 词:阿米亥/诗歌/奇喻/悖论/理趣 作者简介:傅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与新欢幽会的好 时机同样是 安放炸弹的好时机。① 乍一看,好突兀,怎么会从“与新欢幽会”这样的美事联想到“安放炸弹”这样的凶险之事呢?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何在呢?诗人自有道理: 在季节与季节的 在蓝色的心不在焉中, 卫兵换岗的一丝混乱, 在接缝处。 原来二者都是利用某种间隙、某种机会的隐秘行动。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类比。正所谓会者不难,如果我们了解到诗人耶胡达·阿米亥(Yehuda Amichai,1924-2000)既是个情种又是个战士,那他能作如是想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些都出自他本人真实的体验和记忆。其实,把性与死相提并论在西方文学中是个老传统,阿米亥只不过在《好时机》(“Good Time”)这首寥寥八行的短诗中把所用意象换成了当代的而已。17世纪英国玄学诗人但恩(John Donne)就善于以死亡比性爱,以性爱喻死亡。例如《封圣》(“The Canonization”)一诗中有句云:“任你们怎么骂,我们被爱造就:/骂她是一飞蛾,骂我是另一只;/我们还是蜡烛,自付代价而死。”(31)在17世纪英国,死亡是性爱高潮的一个流行暗喻。时人认为,性爱一次会缩短一天寿命。诗人则以飞蛾扑火,蜡炬成灰的形象表出之。蜡炬亦象征阳具,会自我消耗而亡。 自从艾略特(T.S.Eliot)于1921年发表书评《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以来,以但恩为首的玄学诗人惯用的论理手法——奇喻、悖论、反讽等——就成了英美诗人竞相仿效的时尚,甚至成为学院诗评家评判诗作好坏的一个标准。受艾略特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有奥登(W.H.Auden)、泰特(Allen Tate)、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沃伦(Robert Pen Warren)、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等。阿米亥自称从事诗歌创作之初就受到艾略特和奥登等英语诗人的影响。(232)他营造奇喻和悖论的天赋受到启发,可谓青出于蓝,以至于成为一种思维习惯,给其作品打上了明显的标志。 所谓奇喻,顾名思义,就是令人惊奇的比喻,是玄学诗的特点之一。艾略特指出,但恩……运用一种有时被认为是具有“玄学”特点的技法;一个修辞格被精炼到智巧所能达到的最远地步。……但是在别处我们发现,并非仅仅一个类比的内容的阐释,而是一种通过迅速联想的发展,这要求读者方面有相当的灵敏。(23) 这种具有玄学特点的技法指的就是奇喻,或特称“玄学奇喻”,用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话说,即基于“最不相干的观念被用暴力强拧在一起”的类比或比喻。(Eliot:24)约翰逊还指出,玄学诗人往往“从普通诗歌读者所不大经常造访的学问的幽僻处汲取他们的奇喻”。(Grierson:viii)《约翰·但恩诗集》(The Poems of John Donne,1912)和《17世纪玄学诗选》(Metaphysical Lyrics and Poem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Donne to Butler,1921)的编者格瑞厄森(H.J.C.Grierson)也如是说:“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玄学诗人是在学问中——不是在其自己意识和常识所揭示的,而是在科学和哲学所报导的世界中——寻找灵感的诗人。”(1)例如但恩就喜欢以当时尚未过时的地心说为喻说明爱的崇高或坚贞,例如《热病》(“A Feaver”)、《爱的成长》(“Loves Growth”)、《赠别:不许伤悲》(“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等;以当时热度未减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知比拟爱人身体的部位,如《旭日》(“The Sunne Rising”)、《爱的进程》(“Loves Progress”)等;以中古经院玄学的无稽之谈解释恋爱中灵肉的关系,如《空气与天使》(“Aire and Angels”)、《出神》(“The Extasie”)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