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近现代中国与阿拉伯翻译文学(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外国文学网 宗笑飞 参加讨论

    三 翻译的语言特点
    严复一生主要的翻译著作都是集中介绍西方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严译八种了,《天演论》是他早期的译作。在这部译作里,严复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使国人受到极大震撼。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他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中国人民,如果不发展、不进取,中国必将被淘汰出世界之林。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严复在《天演论》里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并附有了大量的按语,这样的译法用严复的话来说是“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在他看来,这也许并不符合自己“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且这种现象在他后来几部作品里就很少再见了。他的译作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基本上采用古文的手法,黄遵宪在与严复的书信中评《天演论》、《原富》、《名学浅说》时,说其文笔:“隽永渊雅,疑出北魏人手。” 例如他在《群学肆言》中的一段话:
    望舒东睇,一碧无烟,独立湖塘,延赏水月,见自彼月之下,至于目前一道光芒,滉漾闪烁,谛而察之,皆细浪漪,受月光映发而为此也。徘徊数武,是光景者乃若随人。颇有明理士夫,谓此光景,为实有物,故能相随,且亦有时以此自讶。不悟是光景者,从人而有,使无见者,则亦无光,更无光景,与人相逐。
    这样优美典雅的字句的确体现了严复深厚的古文功底,并且将符合西方行文习惯的主从复合句,以平行并列句译出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他以古文译西文,原本也有另一层含义,即为使译作能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视。而语言如果太通俗,势必会使士大夫轻视。因此,虽说有人曾说严复译是势不得不为也,不过主观上的因素还是居多。此外,严复所说的“雅”则含有古雅之义,但一味的追求古雅,也造成了严复后期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非通读古文者难以阅之。
    塔赫塔维的译作以应用科技和军事方面的书籍为多。但早期也有一些有关宪法、诗歌等的译作散见在他的《巴黎记行》中,他也被认为是近代翻译诗歌的第一人。《巴黎记行》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游记作品,而是以时分严肃的手法,记录了在法国巴黎的生活、当地的地理、社会、政治、科技状况,更像是一部纪实文书。此外,他翻译的文学书籍还有小说《特勒马科斯冒险记》,此书是塔赫塔维在流放苏丹时翻译的。由于阿巴斯继穆罕默德上台后改变了一些政策,塔赫塔维受到了冷落,他被派往苏丹办理一所学校从事教育。政治上的被冷落和苏丹坚苦的生活,使塔赫塔维倍感孤独,对当政者也有许多不满。因此,他选择翻译了这部《特勒马科斯冒险记》,这本小说与教育小说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19世纪小说创作活动的滥觞。在前言,也就是序中,雷法阿说明翻译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国民。他讲述了一个远古时代希腊国王奥里斯,在参加一次远征时,因伤不能回国,流落他乡。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在一名希腊智者的陪同下,出外寻找父亲。在他寻父的过程中,曾来到埃及,希腊智者称颂埃及统治者勤政爱民,人民生活幸福。但是统治者偏信宠臣,由于宠臣对特勒马科斯等人的陷害,他被国王作为奴隶放逐到绿洲地带出苦力,而智者则被放逐到苏丹,直到下一任统治者放了他们。法国作家创作这部作品时含有讽刺路易十四的意味,他通过描写特勒马科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蕴涵了对统治者的规劝,劝人民行善的警戒,时而明言劝慰,时而暗喻讽谏。而塔赫塔维选择翻译这本书,恰好是想通过小说中暗喻的手法来对当时埃及的统治者阿拔斯把他放逐苏丹表示反抗。因此,他对这部小说做了一些删改,加入了大量他的政治主张,这是塔赫塔维翻译的著作中直接抒发他的观点的唯一一部。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这本书无法在埃及出版,它的第一版是在贝鲁特刊出的。这本书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坛受西方思想影响,第一本直接反对统治者的小说。他同时还呼吁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斗争。在这个意义上,《特勒马科斯冒险记》不是一般的探险小说,而是思想探险小说。
    二人在选择翻译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著作时,都体现了介绍西方民主、自由、公正等思想的共同初衷。塔赫塔维在介绍诗歌是说自己首先“惊讶于诗歌中的革命内容以及所蕴涵的自由、公正思想。” 如他曾翻译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查理十世的《巴黎诵》(作者不详),以及法国诗人、作曲家鲁热•德利尔(Claude-Joseph Rouget de Llisle,1760-1836)的《马赛曲》。而在翻译语言上,塔赫塔维也与严复类似,极尽古典、隽雅之能事。他曾以传统的玛卡梅韵文体翻译《特勒马科斯冒险记》。此外,还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阿拉伯成语和谚语,将西方小说与本国传统文学形式结合起来。他这种翻译手法也影响了以后相当一段时期的小说翻译家,使其成为阿拉伯翻译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巴黎记行》也同样采用用古典的韵文体,讲究韵脚和骈偶,注重雕琢词句。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该书所收集的翻译诗歌上。如他所翻译的《马赛曲》,开始一节是这样的:
    祖国的儿女们,快起来! 你们为自己自豪的时刻就要到来!
    一同把伟大的旗帜举起来, 将旷日持久的风暴来点燃!
    祖国的儿女们,快起来!
    ……
    塔赫塔维在翻译《马赛曲》时遵守严格的韵脚,每一节都是一韵到底,这样的语言风格完全是承袭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模式。不过在翻译中,塔赫塔维也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以古典语言方式来翻译西方诗歌的困难,只是在这方面,他没有做过多的革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