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诗经》“三星”考(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中文版》 琳甸甸 参加讨论

    
    借助星象以记述节令,渊源于上古观象授时的传统。《夏小正》《月令》以物候判断节令,进而安排人事活动,就是对上古时序生活的写照。《诗经》作为上古仪式与农事传统的文字遗存,对星象的记录有着深厚的现实需求。如《七月》以大火西流判断节气;《渐渐之石》以“月离于毕”预测雨季降临;《定之方中》观察定星方位以安排营造时期。可以说,星象的入诗,最初必然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而随着传统的生成,仪式的固化,人事活动的现实合理性又终将向某种伦理或价值演进。从上古岁时生活结晶而成的,正是互为表里的时间制度与时序价值。
    时序价值分为“合时”之常与“失时”之变,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从《春秋》以“时”或“不时”行使判断功能的记事特点中可窥一豹。《诗经》中所记载的天文事象,有时同样承担着价值判断的作用:在一些祭祀、劳作的场合中,描述“合时”的天文事象固可作为对当下行事的褒美;而对灾异等“不时”现象的记载,则体现出对时事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一定如汉儒所言是针对某些政治现象有意识的讥评;《诗》的原点来自上古社会生活,而时序正是组织一切礼仪、仪式和生活的基本秩序。对“时”或“不时”的咏唱,本身即是对生活的咏唱,自有悲喜系于其中。
    在文化传统漫长的建构过程中,“合时”与“失时”,从单纯的喜与悲、褒与贬,逐渐演变为宜与忌、吉与凶。在汉儒之后,后世学者对《诗经》中天文事象的理解渐趋日常化、民俗化,一方面肇因于时间制度与时序价值的消解,一方面体现出《诗》学本身的变迁。因此,围绕着短短一篇《绸缪》,毛、郑执着于时序价值的美刺,朱熹看到了现实生活的侧影;陈子展发现了婚嫁礼仪的传承。学者或借由情感的共鸣,或假以习惯的共通,重新寻回了与《诗》的联结方式。而无论从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去阐释诗旨,均指向上古岁时生活的图景。在此意义上,星象与节令的关联,时间制度与时序观念的历时变化,正是我们理解诗篇内涵,追寻《诗》学阐释轨迹的宝贵线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