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感”的含义及《文心雕龙》对它的运用 对于感字,清人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写道: 《说文·心部》“感,动人心也”,《周易·系辞》“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虞注“感,动也”,《易·临》“咸临”,注“咸,感也,感,应也”。(17)就上述例证而言,“感”属于受动的行为结果,是心灵被外物触动所产生的反应,与化的施动行为有明显区别。又《礼记·乐记》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句话中的感,同属于受动反应,还是人心为外物触动所产生的反应。 但也要指出,先秦文献中的感字用法并不能全部纳入受动类型。比如说,《周易》中有《咸》卦,该卦的《彖》辞称:“咸,感也。”综观《咸》卦爻辞,初六以“咸其拇”发端,上六以“咸其辅颊舌”结束,其中所说的咸,是指触动对方,而不是受对方触动;是施动行为,而不是受动后的反应,此处用的是感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而《周易·系辞上》中的感是不同的用法,其文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的感指用《易》占事,也就是《易》受到占卜者的触动,还是指受动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依然使用的是感字本义。 《文心雕龙》中的“感”,是刘勰在掌握已有用法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乐府》篇称:“志感丝簧,气变金石。”吴林伯先生的解释是:“志感”二句,互文见义,实谓诗通过乐器丝、簧、金、石的演奏,体现诗人志气的变化和感染力。(18)吴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大体不误。原文中的感不是指感染力,而是前文提到的触动,全句是说:诗人的志、气情况,会触动和改变丝、簧、金、石等乐器的演奏形式。 《乐府》篇又称:“情感七始,化动八风。”句子的“七始”是指天地人和春夏秋冬四时的发端,(19)感是由受动行为而产生的反应,此即情生于人心,为七始所动,追本溯源之义,用的是感字本义。后半句“化动八风”,化字取的是特殊用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篇称:“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正,乐乃可成。”高诱注:“化犹随也。”(20)化有随顺、顺化之意,与“情感七始”的“感”相类似,同属于由受动行为生出的反应,“化动八风”意即顺化八方之风而动。 《物色》篇称: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吴林伯先生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四时的景象,依照一定的次第,不断的变化,春夏的阳气使人舒展,秋冬的阴气使人凄惨。因此,四时的景象一旦变化,人的心情也就变化了……当春夏阳气发生的时候,蚂蚁、萤火虫就开始互动;秋冬阴气出现的时候,蚂蚁、萤火虫就潜伏着。唉,像这些微小的昆虫,尚且受到‘物色’的感动,而四时气候的感动万物,也就深远了。”(21)这里的感,指的是人心为外物所动,用的是它的本义。而同篇出现的“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用的也是感字本义。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中的感字,绝大多数用的是它的本义,指人心为外物所动,属于受动的行为结果;而书中的化字多取本义,指的是教化纠正的施动行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