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先生《诗经》研究的方法 从事古典学术研究,得出结论固然重要,但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到方法。华先生《诗经》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之处,试归纳如下: 其一,对前贤旧说择善而从,紧要处加以申说。例如,《小雅·大东》第一章:“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周道”,华先生注:“高亨先生《诗经今注》:‘周道,往西周京畿的大道。’又于《卷耳》‘寘彼周行’注云:‘周行,往周国去的大道’。此说良是。朱集传于《四牡》‘周道倭迟’注谓:‘周道,大路也’。‘周’无大意,盖指通往周京所筑平宽而直的大道,以便于官家车马通行迅速,聚敛方便。另一方面,东方人民因有这条大道,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更重了,故视之伤心。”[75]华先生比较诸说,肯定高说,并联系上下文意,指出了释“周”为西周京畿的合理性[76]。又如,《论语·八佾》篇记孔子之言,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籍中唯有刘熙《释名·释言语》释“哀”为“爱”,华先生申说曰:“哀当借为爱,爱与哀是一音之转。”“爱得其正,当然无伤。故‘哀而不伤’正是‘乐而不淫’的重复加重语,诗大序所谓‘哀窈窕’的‘哀’字,也正是爱字的同音假借。”[77]这就把刘熙语焉未详的解释说清楚了。 其二,留意前贤旧说的乖谬之处,以常理判断之。如《周南·樛木》篇,华先生认为,“方氏(玉润)以此诗为妇祝其夫,只取其形相似,未审其词意多不相合。如二章‘葛藟荒之’,《毛传》训‘荒’为‘掩’。掩有覆压之意,而古代妇人绝无覆压其夫之理。又如三章‘乐只君子’,此君子既被比作弯曲的树,腰已累弯,作为妻子绝不能称其快乐。故善解此诗者,只能抛开夫妇之比,而取助人者与受助者之比,才能得其体要。戴震《诗经补注》谓‘《樛木》,下美上之诗也’。他不取夫妇之比是对的,但把助人者与受助者看作上下地位的关系是没有根据的,而且也缩小了本诗的广阔意义”[78],言之有理。 其三,贯通古今,以今例古,以更好地认识问题。今古虽有变迁,但自然风物、人事之理则大同小异,故可互证。如论及《七月》诗中夏历、周历并存的问题时,华先生说:“流传很久的歌谣词句,原来用什么历法写成的,就保存什么历法。只好保存原样,不能随意改变。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原是用夏历编成的歌谣词句,流行久了,不可能变为周历,而改与成‘五月流火,七月授衣’。……我们现在农村中(指沈阳一带)还有流行的歌谣说:‘六月六,青谷秀。’这当然是用夏历编成的歌谣,虽然行政已改用公历,但不会有人把这‘六月六’改成‘七月六’。”[79]华先生以古今对照来启迪读者,特别通俗易懂,而且说服力强,令人击节称叹。使用这种方法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注《卷耳》“玄黄”,说“今农村犹有谓马病为起黄者”[80]。释《关雎》“左右采之”,说“今农村采棉花的快手,皆用双手,可以证实。又尝亲闻北京南郊黄土岗大面积种植茉莉花(熏制茶叶用),采时比快,也用双手”[81]。《七月》诗“七月食瓜”等句,在华先生看来,“皆言奴隶生活之苦”,因为“七月既非瓜初熟时节,而言食瓜,实乃以瓜菜代粮食也。……壶、葫芦,须九月成熟。今言八月断壶,当亦作瓜菜代用”[82]。“瓜菜代”一词产生于上世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粮食不足而用瓜菜充饥。凡此,皆因古今贯通、以今例古而使读者增加直观感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其四,从《诗经》中求内证,从先秦两汉经传诸子中求外证。从《诗经》中求内证,以《诗》解《诗》,如《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句中的“田畯”,前人多谓田官,华先生则认为是农神:“细玩‘同我’二句的主语是‘我’,‘我’即田夫,便知此说实误。田畯一词,别见小雅《甫田》《大田》,均有‘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曾孙指奴隶主之主祭者,他带他的妇子与本诗农夫主祭,‘以其妇子’同,无论谁祭田神,田神都将‘至喜’。这实际是祭神的喜歌。若对田官,则将喜怒无常了。”[83]释田畯为农神,也符合上古宗教盛行的时代特征。从先秦两汉经传诸子中求外证的例子也有不少,如讲《周南·螽斯》篇,说“由‘宜尔子孙,振振兮’等三个‘宜尔’,可以设想其所贺者,应是善人。《庄子·天地》:‘尧观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圣人犹言善人,惟善人应受多子之祝。能推知受祝者之为善人,则此诗歌颂善人的社会意义方显。”[84]又如释《七月》之“蚕月”为三月,广引《夏小正》《礼记·月令》《礼记·祭义》等文献以证之[85],很有说服力。 其五,细部考察与整体把握相结合,有大局观。所谓有“大局观”,也就是古人所讲的立其大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86]。华先生对《东山》诗末章的见解,即是显例。他认为《东山》诗末章“不是回忆新婚,而是其妻已经改嫁”;“‘仓庚于飞’以下六句,是别人的插话,这种插话在诗中常见,如《召南·野有死麕》《齐风·鸡鸣》《小雅·雨无正》《大雅·既醉》,下至汉乐府《董娇娆》《十五从军征》等,诗中都有插话,不足为奇”[87]。华先生之所以推断“不是回忆新婚,而是其妻已经改嫁”,是基于对全诗情感基调的把握,因为“诗中不但丝毫没有美意,恰恰相反,而是一片悲音。……曹操《苦寒行》说得恰当:‘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他深深体会到此诗的悲伤情调”[88]。笔者完全赞同华先生的分析判断,《小序》所谓“四章(即末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89],只是一隅之见,未能顾及全篇。诗中的插话,虽然未写明“某某曰”,而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予以合理推测,是完全可以的。华先生对“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等句的理解,也都是基于这种整体观照,从大处着眼,而与旧说截然不同。 其六,将诗篇置于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考察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如论析《小雅·十月之交》时,华先生说:“我国前代的伟大诗人,没有不以爱国主义思想突现于诗篇的。溯本追源,向来都以屈原为鼻祖。称道屈原主要由于其《离骚》。从这个意义来说,《十月之交》这一不著作者姓名的诗篇,出于西周末世,远比屈原《离骚》领先。”[90]又如论《小雅·大东》诗:“本诗所见东方人民在贫穷困阨之下,连连呼天,如对天汉、织女、启明、长庚、毕、箕、斗等总共八次之多,有的向天祈求光明,有的愿天主持公道,有的怨天有名无实,有的恨天助纣为虐。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向‘天地山川神灵’‘何(一作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解者多以《天问》为‘前无古人’的‘奇文’,不知反映劳动人民穷极呼天的《大东》诗,已遥遥领先了六百多年,确实是一篇珍贵的史诗。”[91]再如说《周南·芣苢》一诗“耐人寻味处皆在于其情韵欢欣、意境幽雅之中,……且《诗经》本以音乐为主,故掌于太师,本篇尤为以音乐歌唱为主的典型,实开两广山歌对唱的先河。”[92]这些论述,颇可供文学史研究者采撷取资。 结语 华先生曾在《自传》谈其治学体会,说“每有新义发挥,势必借重于文字声韵训诂的变化应用,相互证明。因此感悟以前所谓三个方面(即文字声韵、经传诸子、诗歌词曲),并非多余,学问之道,植基不厚,是难于开展的”[93]。的确如此。统观华先生的《诗经》研究,可以看出他谙熟文字学、音韵学、经传诸子之学,又善于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及诗词创作经验,或寻绎前贤未曾认识到的问题,或为前人观点中的合理之处辩护,或申说学界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等等,开掘既深,而又思路开阔、左右逢源,且多灵感敏悟,启人心智。文如其人,华先生的《诗经》研究,充分体现出他的深厚学养、诗人气质以及高尚峻洁的品格,蕴含着历代先贤救世济民、扬善抑恶的理想追求,且其早年之作大体上以文言写成,多用韵语,音节铿锵,文采斐然,读之令人生信服、崇敬之心。华先生还十分重视《诗经》研究的教学指导,曾为研究生讲授相关课程,带动了一批后学,其哲嗣华锋,其弟子翟相君、姚小鸥、孙克强等,均有相关著作出版[94]。总之,诚望学界能对华先生的《诗经》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与研讨,一则可以光大《诗》学,二则可以弘扬老一代学者的治学精神与方法,赓续学脉,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文化建设。 (原载《河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