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微时代”审美及其文化反思(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批评》 唐善林 参加讨论

    但是,我们同样也要看到,人类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和网络通讯技术跨越式的提升,不但引发了因时空压缩而导致的新型时空感——地球村,而且也刺激城市群体的无限扩张,先前静谧的传统社会和痛苦焦虑的现代社会,仿佛一下让位于欲望横流的消费社会。在这个消费引导一切的时代,民众追逐着一个个因城市发展和大众传播而建构起来的人生梦想,为了实现这一个个浅表性的人生梦想以获得消费性的身份认同,我们行色匆匆,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权力和金钱角逐之中,我们在提升消费能力的同时消费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我们没有时间和闲情逸致来传承文明的精髓和探索历史的源头,也没有虚静的心境去体验生活的本真和反思社会的潜流。我们在麻木疲倦地攫取,在兴奋茫然地消费。在陶渊明时代,人们渴慕挣脱樊笼复归自然的自由;在莎翁的时代,人们严肃地追问生存还是死亡的意义;在伍尔夫时代,人们还会在无序的意识之流中调动创造性的想象去反思偶然与必然、社会与自然、历史与虚构、男人与女人之关系的生存哲理。而在我们这个消解总体意识和历史深度的后工业社会,也只能时兴碎微性的“梨花体”诗歌,于是《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在此历史文化语境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可谓应时而生。用过微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限字140个以内、图片、视频多元传播共享的社交网络平台。借助于智能手机客户端,大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自己难得的闲暇时光,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及感想以简短文字和即时所拍的图片视频加以传播分享。由此微媒介创制的文本,不但因发帖、跟帖和转帖的即时性导致交流形式上的多元杂糅、短小碎微,而且还因时间紧迫来不及深入思考而缺乏深度。相对于微博,微信固然没有字数限制,但其点对点或者说点对圈即时互动特性,更是需要博主快速更新和及时回应。所以,那种长篇巨制式微信文本只是偶发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表征这一新媒介的时代特性;而实际上因自媒体传播的便捷和低成本,往往使得众多肤浅、庸俗和碎化的审美艺术活动发生在微信社交平台上。我们不是经常在朋友圈和微信部落中,看到毫无美感的诗歌、书法、绘画和影视作品吗?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微媒介时代,因生活节奏匆匆和自身审美素养平平,大量浅表碎微艺术作品的产生自然在所难免;甚至还会传播某些有违法律道德的非艺术作品,它们不过是满足我们本能欲望和窥视癖,而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总之,微媒介传播技术作为后工业社会技术文化的表征,在给我们当下审美活动带来有别于工业社会即时便捷性的同时,又使得其呈现出一种消解深度与宏大模式的浅表碎微性;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微时代”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表达。
    通过以上“入乎其内的”考察,我们明白,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微媒介实实在在地介入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它们也以其颇具时代意味的技术特性影响到了我们当下的审美实践活动,这自然引起了文艺、美学界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反思。我们认为,跳出对微媒介技术传播内在机制的分析,“出乎其外”地从微媒介与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的关联来思考微审美问题,或许能从更广、更深入的层面来认识我们这个“微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开始在谋生存和发展的劳动之中,或在政治道德的筹划之余,不断兴生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实践;所以原始人让粗粝的打击石器变成圆润有形的磨制石器,半坡族人在用以埋葬幼儿的陶盆上装饰出寄予鬼神信念的人面鱼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风尘碌碌政治道德诉求之余感喟曾点之乐。尤其是随着审美日益摆脱附庸功用地位以来,人类更是有意识地思考和追求如何让烦琐艰难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充满趣味,即开始明确地谋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所以,永和九年,王羲之聚友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觞流水,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尽人生之乐。因政见不和、排挤出京的苏东坡,面对寂照寺苍翠欲滴的茂林修竹,大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感慨。然而,前现代的时光脚步似乎总是那么缓慢,时至20世纪上半叶,尽管印刷、电话和广播等传播媒介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对审美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水准上,认为审美只是生活的点缀或超越;就连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双壁”之称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和朱光潜也是如此,前者体悟到:“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⑤以散步的审美态度来美化和超越无趣的日常生活;后者认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⑥借疏离实际生活的审美心态来静观事物本身。
    但是,社会发展到21世纪,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凭其独特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模式,使得因之而生成的审美活动呈现出即时便捷、多元互动、草根自由和碎微浅表等微审美特性,这为处在后工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全面实现提供了可能。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三种基本样态:一是指以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艺术为代表的亚文化艺术运动。在此运动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被消解,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二是指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借此,艺术家及知识分子一类的精神贵族以审美消费的方式来建构自己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身体、行为、感觉和存在都变成了艺术的作品;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这一符号与影像之流消解了实在与幻象差别,使得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为审美的光晕所笼罩⑦。据此,我们认为因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而导致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其说它归属于其中某一特定样态,还不如说它是这三种基本样态在当下历史语境中的新整合和新发展。首先,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所致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样消解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随手可得的微媒介传播素材,它不但使那些寓居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演艺厅等充满神秘高雅氛围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活动走下神圣的殿堂,消散了它们因距离而产生的艺术灵气和光晕;而且还使得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包括自己的身体、行为、感觉和存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迅捷的符号和影像之流被谋划成超现实的艺术作品。只要我们打开拥有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即时获得过去难得观赏的各种高雅莫测的审美艺术作品,以闲适随意的心态来消费享受它们,如同在炎热的酷暑品味一杯冰镇的红酒;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随时随地地把日常生活中手中的一支烟、桌上的一盘水果、眼中的一片风景或晨跑时汗水淋漓的身体,以一张配上随性文字和情调音乐的照片方式在朋友圈中艺术地加以发表,让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笼罩上一层审美的光晕,恍惚中觉得日常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了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传播技术和平台,艺术审美贴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迈向了艺术审美,即消解艺术审美光晕和增添日常生活光晕双向运动。其次,因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所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融精英于大众的审美活动方式。如果说费瑟斯通所言的第一、第二种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具有鲜明的精英文化特性的话,那么因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所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则具有极强包容的大众性。也就是说,通过即时便捷、多元互动的微媒介传播,先锋艺术活动、贵族审美消费和大众日常生活都以符号与影像的形式裹挟在势不可挡的信息之流中,于此虚拟的公共审美空间里,人人可以进行创造或接受的审美活动,精英与大众的界限也不可避免地得以消弭。其三,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引发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从主客内外不同层面改变了现实的存在和我们的认知。为了能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平台上发布出美的符号和影像,我们不但让时下美的理念建构我们思想和心灵,而且还努力改变我们现实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身体。这或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在微博、微信上获取到海量的诗意表达、优雅家居和美的身体的重要原因。正如韦尔施所言:“从集合的角度来看审美化结果的一般条件,‘审美化’基本上是指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或理解为美。这正是我们当前方方面面的经历。”⑧总之,在这个审美不断泛化的后工业历史语境中,建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从人生观念和生存实践的双重层面对我们日常生活进行一场广大而又深远的审美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