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文气论嬗变的美学意义 首先,文气论的嬗变是文气发展的时代印记。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所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气。曹丕首举“文以气为主”之大纛,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文论家评诗论文都无不以“气”为准的,形成了一个重“文之气”的时代。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时期在佛学的影响,加之儒道释的多元并存尤其儒家思想在唐帝国开国兴业中重新获得正统地位对文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杜牧提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开创了一个重“意之气”的时代。宋元时期在理学思潮的熏染下,形成了一个高扬“理学”而又重“理之气”的时代。明清时期在心理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神为主,气辅之”的“神之气”的时代。由此可见,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文气论呈现为“文以气为主”、“文以意为主”、“文以理为主”、“文以神为主”的形态特征,这样“文以……为主”,其中的“气”、“意”、“理”、“神”则成为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和历史坐标。 其次,“以气为辅”的言说方式中的“气”看似淡出,实则深入,化为理论的灵魂。自唐代以来至明清时期,理论家们提出的“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文以神为主,以气为辅”,虽然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段分别以“意”、“理”、“神”为主,但都强调“以气为辅”,都把“气”作为“意”、“理”、“神”的内在支撑,从而使得这种“以气为辅”话语表达看似淡出,实际上“气”却是以一种内隐的、潜在的方式化入其中,成为理论的核心和灵魂。 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还是文气论自身的逻辑发展层面来看,文气是文学艺术生命力的源泉,贯穿着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始终。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所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自魏晋以来曹丕开创文气论之后,历代以气论诗论文者不绝如缕,形成了一个源流脉络清楚的话语谱系或理论批评体系。然而,不同时代因社会思潮、文化语境、审美心理、艺术重心的不同,形成了文气论话语构成和批评形态的嬗变。将文气论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脉络中,特别关注其演变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纽结:即魏晋南北朝元气论哲学语境下的“元气”文气批评、唐代尤其是中晚唐佛学语境下的“意—气”文气论、宋元理学思潮语境下的“理—气”文气论、明清心学语境写的“神—气”文气论,分析文气论在每一具体历史时空中的生成、形态、特征,可延伸到伦理道德、心性情志以及音韵声调语势等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文气论的建构发展过程和多样理论类型放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中进行观照,从而深入发掘文气论的理论内涵、文化要义和思想精髓,展现“气”作为中国文化关键词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