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华简《尹诰》与《咸有一德》相关文献梳理及其关系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newdu 参加讨论

    二、《咸有一德》篇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
    《咸有一德》有真古文与伪古文之分,其真古文已经亡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今本《咸有一德》是伪古文《尚书》中的一篇,处于《太甲》三篇之后,其文如下:
    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6](P165)
    《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咸有一德》的相关记载: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後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9](P97)
    郑玄在《礼记·缁衣》注中对《咸有一德》的相关表述。《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郑玄注云:
    吉当为告。……《书序》以为《咸有一德》。今亡。[6](P1648)
    孔颖达在《礼记·缁衣》疏中对《咸有一德》的相关表述。《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孔颖达《疏》曰:
    吉当为告,是伊尹诰大甲,故称尹诰,则《咸有一徳》篇是也。言惟尹躬身,与成汤皆有纯一之徳,引者证上君臣不相疑感。[6](P1648)
    唐司马贞在《史记·殷本纪》的索隐中对《咸有一德》的相关表述。《史记·殷本纪》:“伊尹作《咸有一德》。”《史记索隐》按:
    《尚书》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记之于斯,谓成汤之日,其言又失次序。[9](P98)
    以上文献,以晋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为限,可分为两类:一是梅赜上《古文尚书》之前,二是之后。之前的有司马迁、郑玄所言及《咸有一德》的材料,时间较早,是伪古文之前的真古文;二是梅赜之后的,孔颖达、司马贞所言及《咸有一德》的材料,时间较晚,属于伪古文的范畴。司马迁认为,伊尹作《咸有一德》是在商汤伐夏桀后不久,《汤诰》之后。而司马贞则认为,司马迁不该把《咸有一德》系与此,而应系之于太甲之世。司马贞生活的年代较之孔颖达稍晚,司马贞此论当依据《尚书正义》,而《尚书正义》正以晋梅赜《古文尚书》为本。
    今本《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处于《太甲》三篇之后,是伊尹劝诫太甲之作。梅赜所上《古文尚书》之伪已被前人证明,其作伪手段亦被逐一揭露。但公认的一点,就是也并非全伪,比如一些篇名、一些语句皆有出处可考。那么,梅赜在对《咸有一德》创作时间的考量上是否具有较大合理性?系之于太甲之世是否有较为可靠的依据?因文献不足,我们只能作推测。“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如果梅赜没有见过类似文献,很难想象能够这么明确地陈述《咸有一德》撰写的主旨与目的。《咸有一德》既是篇名,也是篇旨。而考伊尹代政之事,唯有太甲时。太甲为汤之嫡孙,汤崩后,太子太丁未立,而立其弟外丙,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元年,伊尹作《伊训》等,劝诫勉励。太甲立三年,暴虐,放之桐宫三年悔过,乃迎之还政,并作《咸有一德》以劝诫之。从这一点来说,梅赜《古文尚书》在考量《咸有一德》的时间上并非空穴来风,是有所依据,更是费了一番脑筋的。
    而反观司马迁把《咸有一德》系之于汤即位之前,从逻辑上来说,存有问题。因为,汤初绌夏命作《汤诰》以令诸侯,其后不久改正朔、即位。而中间,伊尹作《咸有一德》。这一时机是否不对?再者,目的何在,是警策诸侯、还是汤王?开篇内容宣扬的是伊尹与商汤皆有纯一之德,由此看来似非警告诸侯、群臣之作,亦非劝诫汤王。且前有《汤誓》《仲虺之诰》《汤诰》等,伊尹再发表相关言论则略嫌多余,况且警告群臣亦非其职。而结合太甲初摄政之时的种种不良表现,如果说是为劝诫太甲而作则更为合理,因此系之太甲更符合逻辑。
    那么,又如何解释为什么《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把《咸有一德》系之于汤即位之前呢?对此,郑玄已经给出了答案。从上文郑注《礼记·缁衣》可解读出如下信息:1.郑玄以《尹吉》为《尹诰》;2.《尹诰》已经亡佚,郑玄未见;3.郑玄所见《书序》中无《尹诰》篇名;4.认为《书序》把《尹诰》错当作了《咸有一德》。尤其是第4条,郑玄认为司马迁所见的《书序》就已经没有《尹诰》这个篇名了,因《尹诰》《咸有一德》中“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的几个重复文字,《书序》把本该冠名为《尹诰》的却冠名为《咸有一德》,把本该系之于太甲的《咸有一德》错误地系之于本该属于《尹诰》的位置与时代。对这个错误,郑玄明确指出是源于《书序》,因其所见《书序》如此,故推论司马迁所见《书序》也是如此。这一推论显然是很有道理的,《尹诰》不在百篇《书序》中,《书序》中仅有《咸有一德》,司马迁又没有见过《尹诰》原文。但是,何时又是何人把《书序》中《咸有一德》的年代与《尹诰》的年代、名称相混淆,则不得而知。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咸有一德是告成汤文非告太甲文》云“《史记·殷本纪》以伊尹作《咸有一德》与咎单作《明居》叙法相似,误列之汤崩之前。而杜林漆书遂以《咸有一德》接《汤诰》后,谓伊尹告汤之文,致辟古文者谓告太甲即是伪书”[10](P593),对真古文《咸有一德》位置的考辨无误,但把《咸有一德》的位置之误归咎于司马迁、杜林却为非,如其能够见到清华简《尹诰》篇的存在,相信此说会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