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长安赋,指以长安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人物、事件、历史、山川地理、宫苑、社会风俗等为题材的赋。《文苑英华》收录的长安赋约240篇,其价值与地位表现为五个方面:在内容上,展现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在题材上,纳入了新题材与新事物;在体式上,运用了律赋与新文赋两种新体式;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小说化倾向;在写作程序上,打破了以前部分赋固定的创作模式。 关 键 词:文苑英华/长安赋/分期/内容及价值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文苑》校注”(项目编号:14BZW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慧琳(1983- ),男,河南周口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唐文学文献。 一、《文苑英华》的编撰及成书 《文苑英华》是北宋初年由官方主持编修的一部大型文学总集,全书共一千卷。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雍熙三年(986年)十二月告竣,前后历时四年三个月。先后参与编纂的有李昉、扈蒙等22人。 《文苑英华》是续《文选》而作,其选录范围上起曹魏,最早的是徐干《室思诗》六章之三,题为《自君之出矣》,下迄五代,最晚的是牛希济的诗文。收录作家2258人,作品20019篇。其中唐前作品1565篇,唐五代作品18454篇,所以可以说是一部以唐代文学为主的总集。其类目的编排依据《文选》,按文体把所录作品分为38类。由于编纂时间比较仓促,编纂人员多是文人而非精于文章甄选、编纂的学者,因此在文章的选录、类目的编排上存在问题较多。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起,前后经过多次重修,直到南宋周必大(1126-1204年)与彭叔夏(生卒年不详,1192年举人)校订后才被刊刻。但长期搁置于馆阁之中,在社会上流传不广。直到明朝后期,在胡维新(生卒年不详,1559年进士及第)、戚继光(1525-1588年)等人的主持下又对其进行整理并刊刻,才逐渐在社会上流传。 二、“长安赋”的题材分类及分期 《文苑英华》根据题材把赋分为42类,共收录1378篇,164篇作者阙名。其中律赋865篇,占总数的近63%。这说明《文苑英华》赋类作品的选录以律赋为主。祝尧《古赋辨体》说:“尝观唐人文集及《文苑英华》所载,唐赋无虑以千计,大抵律多而古少矣。而况上之人选进士,以律赋诱之以利禄耶!”[1]在这些赋体作品中,有一些以“长安”为主要描写对象,包括描写长安发生的历史事件、长安的人物、长安的山川地理、长安的宫苑建筑、长安的社会风俗等,我们把这类赋称之为长安赋。《文苑英华》中的长安赋有240篇,其中13篇作者阙疑。 长安赋就其类型来说,有律赋、骈赋、文赋、骚赋。其中律赋最多,计有160篇,占三分之二,骈赋次之,文赋与骚赋最少。就其性质来说有言志、抒情、讽颂等。就其题材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描述在长安所见自然现象,如乔潭的《秋晴曲江望太一纳归云赋》、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元稹的《郊天日五色祥云赋》等,该类赋数量少,其内容几乎都是以天象与帝德相比附对皇帝进行颂德。 记述长安发生的岁时祭祀,如徐彦伯的《南郊赋》,侯喜、贾餗、胡直钧、郑式方等人的同题之作《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王起的《东郊迎气赋》、《北郊应冬赋》,柳宗元、李程的同题之作《迎长日赋》等。该类赋主要描写不同时期皇帝举行的祭祀活动,虽然也以颂扬为主,但客观上体现了统治者民本、重农思想。 描述长安地貌山川,如阎随侯的《西岳望幸赋》、达奚珣的《华山赋》、吕令问的《掌上仙掌赋》、卫次公的《渭水贯都赋》、周针的《登吴岳赋》、关图的《巨灵擘太华赋》等。这类作品有的纯粹描述山川风景,有的藉山川赞扬称颂,有的寓以讽谏。 描述长安的都邑宫苑,如李华的《含元殿赋》,高葢、王諲、张甫、敬括的同题之作《花萼楼赋》,崔损的《北斗城赋》,钱起、孙翊仁及佚名作者的《朝元阁赋》、李庾的《西都赋》、佚名的《望春宫赋》及杜頠、王昌龄的《灞桥赋》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有的记述了唐都长安的都市生活,有的描写了当时的建筑特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咏物类赋,这类作品数量较多,题材涉及面也很广:有写动物的,如李蒙的《上林白鹿赋》、杜甫的《天狗赋》、王损之的《汗血马赋》;有写植物的,如崔融的《瓦松赋》,郭炯、陈诩的《西掖瑞柳赋》、舒元舆的《牡丹赋》等;有描写器物的,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张汇的《千秋镜赋》等。有描写图画的,如崔损的《凌烟阁图功臣赋》、钱起的《图画功臣赋》等。 描写长安的乐舞技艺:技艺类如张楚金的《楼下观绳伎赋》、《透橦童儿赋》,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阙名的《舞马赋》、王棨的《吞刀吐火赋》等;乐舞类有刘公舆的《太常观四夷乐赋》、达奚珣的《太常观乐器赋》、平冽的《开元字舞赋》,张复元、李绛的《太清宫观紫极舞赋》等。 长安是周秦汉的政治中心,唐代文人在此地特别容易联想到历史上发生在此地的重大事件,而形诸于赋,我们把这类赋也归入长安赋。记述历史事件的作品多以周、秦、汉的史事为主,如王昌龄、李琚、杨谏、韩液等人的《公孙弘开东阁赋》,李程的《汉文帝罢露台赋》、白居易的《叔孙通定朝仪赋》、张随的《上将辞第赋》、谢观的《周公朝诸侯于明堂赋》、李为的《蔺相如秦庭返璧赋》、王起的《南蛮北狄同日朝见赋》、冯韬的《汉文帝幸细柳营赋》等。记述唐代的事件的作品,如陆贽的《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李子卿的《饮至赋》、路季登的《皇帝冬狩一箭射双兔赋》等。 《文苑英华》中的长安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初到玄宗即位止(618-712年)。这个时期的长安赋以骈赋为主,形式上多承袭六朝遗风,其思想价值虽不是很高,但格调清新,气势刚劲,代表了唐赋发展的新气象。如崔融的《瓦松赋》、唐太宗的《小山赋》、《临层台赋》、杨炯的《庭菊赋》等。 第二阶段,从唐玄宗即位起到唐代宗止(713-779年)。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长安赋从赋体上来说骈赋、文赋、律赋较多,虽然律赋还处于发展期,体式还没成熟,用韵也不是很严格,但由于受科举考试的影响,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占总数的40%多。从内容上来说,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天象、祭祀、咏物、都邑、宫苑、山川、乐舞技艺等方面,其性质以赞颂为主。 第三阶段,从唐德宗即位起到唐文宗后期止(780-835年)。这是长安赋的繁盛期,共有一百余篇,其中律赋占了近90%,文赋与骈赋仅占了10%多一点。这一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确定,律赋成为创作主流,并出现了一些律赋名家,如白居易、李程、王起等人的赋在社会上影响极大,被应举士子们奉为创作圭臬。这时期的长安赋在内容、思想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 第四阶段,从唐文宗后期到唐末(836-907年)。这个时期传统的律赋名家逐渐凋零,律赋创作也已经逐渐与科举考试分离。长安赋共有30篇,体式上以律赋与文赋为主。律赋虽多以称颂为主,但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多讽喻之旨,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文赋尤其值得一提,不但内容充实,而且体式多变,如杨敬之的《华山赋》语言通俗、注重铺排、议论性强。杜牧的《阿房宫赋》虽体式短小,但是文风犀利,批判性强,气势充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