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乐府体与西曲之回环 孟浩然诗歌流丽品格不仅通过诗歌的叙述章法呈现出来,还体现在其诗歌中连绵咏叹的体式中,这与西曲歌复沓回环的歌咏方式不无关联。 1.孟浩然诗歌流丽品格深受东府歌行体制影响。孟浩然诗歌与民歌在体式上的相似性体现在孟诗好用乐府歌行之体制,诗集中许多诗歌为乐府与歌行。孟浩然诗以五言古体居多,其次为七言。孟浩然所作格律诗,仍有古体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一节论及孟浩然之格律诗时,指出其中有全篇无对仗者:“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8]692 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之格律诗突破了格律体制限定,为格律诗中之破体,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句式整齐的古体诗,李白亦受其影响。《河岳英灵集》谓孟浩然诗“半遵雅调,全削凡体。”[2]259半遵雅调故多民歌时调,全削凡体则与流行之格律体判然有别,可见唐人评诗已洞悉孟浩然诗中的民歌体式。再看孟浩然古体诗歌的结构形式:七言之篇以“歌”为题者属歌行体,自与歌乐相关;主体为五言古诗,篇幅短小。以五言古诗为主的诗歌体式与情致缠绵的西曲非常接近。西曲歌辞多五言之制,如《襄阳童儿歌》原辞与李白模拟之作《襄阳曲》均为五言,显然不同于李白七言《襄阳歌》雄健奔放的情韵。“大抵其才驰骤而炫耀者宜七言,深婉而澹远者宜五言。”[9]可见孟诗五言体制如回环复沓的西曲。孟诗民歌意味浓郁,上文所论即有孟浩然拟民歌《大堤行》之作。《同张明府清镜叹》是又一首以乐府为题的诗歌: 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 自从生尘埃,有若雾中月。 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 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 此诗为和襄阳诗人张子容《清镜叹》之作,似与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吟叹曲》曲调相近。楚调曲或源于楚地,《吟叹曲》中有《楚妃叹》、《楚王吟》,而乐府楚调曲中有《白头吟》、《怨诗行》、《梁甫吟》,史志载诸葛亮好为《梁甫吟》。可证汉唐间襄阳流行楚调曲。故从体式而言,孟浩然诗有汉魏六朝乐府的遗韵。正因为孟浩然诗歌有乐府的含蓄蕴藉、芊绵隽永之风,流丽的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乐府体式相关,孟浩然诗歌通过连续押韵营构出了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楚歌送和之声的影响在孟浩然诗歌中曲意回环的结构中不自觉地呈现了出来。李商隐《潭州》诗有“楚歌重叠怨兰丛”[10]6198之句,指出了楚歌重叠回环的特征。六朝时西曲为楚声之遗:“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4]689其送和之声尤为显著。西曲送和之声是在句末的重复与回旋,曲尾有绵长的送声。比如《襄阳歌》“歌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4]703可以想见婉转歌喉于章末重复吟唱“襄阳来夜乐”带来的缠绵与回环之感。在歌词中,西曲善于通过用韵来展现内 在的韵律,现存最早的《估客乐》为齐武帝之作,四句有三处用韵。梁简文帝《南湖》中,六句仅有一处不用韵。西曲中回旋语句的运用对于孟浩然创作产生了影响,可以从诗中找出例证。徐鹏校注之《孟浩然集》诗篇中含“歌”字43处,称述歌咏,有浓郁的音乐美。篇章中歌的韵律通过连续押韵得到了展现。如五言古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全诗八句,“岭”“暝”“凉”“听”“尽”“定”“来”“径”八字,除“凉”、“来”之外,每句皆押韵,而“凉”与“岭”发声又相近。连续用韵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成为一首蕴涵着回旋意味的歌。又如五言律诗《送谢录士之越》前四句:“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关于首句“清旦江天迥”,柯宝成《孟浩然全集》三汇本谓:“宋、明、清各本同。英华本作‘迥’,形近而误。”[11]然据左思《蜀都赋》:“望之天回,即之云昏。”[12]杜审言《登襄阳城》诗有:“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10]732皆可证“天迥”当作“天回”。故四句皆韵,连为一体。此外,孟浩然《晚春》中:“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皆为两句连续用韵。不仅如此,孟浩然用韵还有通押的习惯[13],使诗歌更自由地呈现出了回旋的结构。 2.孟浩然诗歌的流丽品格受西曲回环之体式影响。除了乐府歌行之体制与连续用韵的形式,咏叹式的词句也造成了孟诗回环曲折的效果,这与西曲歌唱中复沓的结构一脉相承。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中顶真的手法与联绵词的妙用。西曲擅长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回旋的效果,刘诞所拟《襄阳乐》就用顶真将上下句关联:“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4]707恰当地使用了“襄阳乐”三字。又如六朝拟西曲之作《采桑度》:“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4]709,歌中两次使用“春桑”,是另一种回旋的方式。襄阳是西曲发源地之一,梁简文帝曾在此作《雍州曲》,唐代张柬之有《大隄曲》,孟浩然居襄阳,深受西曲回环之体式影响毋庸置疑。如《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回环往复的特点就很明显: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沙头。 沙头日落沙磧长,金沙耀耀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诗中二三句、四五句皆是顶真,第六句与第五句也有近似处。江上、江中用语相似。同时“耀耀”“采采”是叠字,“鸳鸯”双声,“逶迤”韵亦近。全篇如两首西曲歌的融合。王夫之认为,此诗“风味深永,可歌可言”[14]。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谓此诗“全似《浣溪沙》风调”[15],有和谐婉转的词曲情韵。孟诗长于咏叹,用顶真之处尚多,《夜归鹿门歌》之“鹿门”、《彭蠡湖中望庐山》之“中”、《登鹿门山怀古》之“山”皆以顶真连缀语句,《寻香山湛上人》《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则以顶真句开篇,甚至律诗也用到顶真的手法。五言律诗《九日龙沙作寄刘大眘虚》:“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在诗中罕有,虽与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格律要求不符,然别有回环的意趣。孟浩然诗歌中叠字同样很多,《下赣石》:“沸声常浩浩,洊势亦潺潺”,《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都是连续使用叠字,增强了复沓回环的节奏感。前人谓:“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8]699,吟诵诗章,感受到金石之调、宫商之声,唐人乐府臻于此境界者并不多见。可见,孟诗中咏叹语句融入了顶真、叠字乃至双声等手法,使得诗篇语气回荡,情调更为婉转。 从孟诗与乐府体式之关系可以看出,孟诗中西曲与乐府的体制、连续用韵的篇章、长于咏叹的语句,如楚歌回旋的曲式,具有浓郁民歌情韵,呈现出乐府体连绵咏叹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