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线与生成:德勒兹文学创作理论的两个主要概念(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2年01期 朱立元 参加讨论

    一、人生与写作的三种线
    德勒兹用“线”这个概念来透视和概括人和人生,他指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集体,我们都是由线组成的”[3],“我们被线所穿越”[4]。他把这些线主要分为三种: 首先,任何人都是由一种固定的、切分性的线组成的。德勒兹认为,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 个又一个的断片组成的:家庭—职业,工作—假期,家庭—学校—军队—工厂,甚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也是这种固定的切分之一例。而且,我们的人生总是不断地从一个断片过渡到另一个断片,比如当我们上学的时候,会有人告诉我们,“你已经不是在家里了”;当我们上班的时候,会有人告诉我们,“你已经不是在学校里了”。显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轮廓分明、固定的切分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了某种可以规划的事物,它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中那些所谓重大的选择,如求学、求职、求婚等。
    其次,人生还存在着第二种线,它虽然仍是切分性的,却不同于第一种线,而是一种较柔韧的切分。以职业为例,他认为职业固然可以定义为一种固定的断片,但任何一种职业都存在许多无法与断片联系起来的关联,存在着种种吸引与排斥。拿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它当然可以定义为一种国家公务员,但我们都知道其中还包含着另外的什么,传道、授业、解惑,德勒兹甚至将自己作为教师的授课比喻为一种音乐会[5]。他认为不能将上面两种线截然对立起来,既不能说第一种线是集体性的、外在的,也不能说第二种线是个人性的、内在的。相反,任何一种线都既是集体性的又是个人性的,其中也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之分,毋宁说,这种区分本身才是外在的。在德勒兹的术语中,第一种线被定义为模态化的(molaire)切分线,第二种线则被定义为一种分子化的(moléculaire)流,在这种流中,断片仅仅与各种门限或各种强度性的量联系起来。各种各样的生成、微生成就发生在这条线上,同时使它具有了与第一种线不同的时间性。仍以职业的切分为例,按照第二种线的时间性就根本无法准确划定某人的退休年龄。
    再次,最重要的是第三种线,即逃逸线。在德勒兹看来,正是逃逸线既超越了各种断片也超越了各种门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未知的、既无法预见也非预存在那儿的目的地[6]。一方面,这种线像是后来的,像是从前两种线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它是首要的,其他两种线都从它那里衍生出来,它一直在那儿。逃逸线的这种首要性正是德勒兹关注并一再强调的。他甚至认为,我们的社会并不是由各种矛盾(比如阶级矛盾)定义的,它首先是由不断从其掌控中逃逸的线定义的。同样,就个人来说,有些人只在第一种线上存在,而另外一些人则在逃逸线上达到了某种绝对的生成,并与非个人化的生命力量融而为一。仍以职业为例,在逃逸线上,我们甚至不再需要像“退休”这样的词语了———退休?我还要继续工作呢。在这里工作就是创造,而创造正是生命力量的本质。在德勒兹看来,正是基于这种生命力量,逃逸线成为一种创造线,所有生产性的事物都是在这条线上发生的。
    为了弄清上述三种线的确切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以《千高原》中德勒兹对亨利·詹姆斯小说《在笼中》的讨论为例[7]。小说女主角是一个年轻的电报员。小说的开篇,她过着一种井井有条、精心规划的生活,每天所接发的电报、这些电报的发送人、接收人及其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使用电报的不同方式、甚至每一条电报中所用文字的数量都成为女主角生活中划定的断片。不仅如此,这种牢固的划分还延伸到她的感情生活中,其未婚夫就在邮局隔壁的杂货店工作。似乎就在预料之中,她的未婚夫也是个对未来充满计划的人:工作、假期、房子……这就是第一种固定的切分线。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对富有的情侣走进邮局并向女主角展示或至少证实了另一种生活的存在:他们用经过编码的方式发电报,同时用的是假名。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分辨谁是谁或电报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电报成为一种柔韧的流,其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量,而切分则变成一种过程中的切分。这儿已进入第二种线。幸亏这位女主角有“超凡的解读能力”,了解到那个发电报的男人隐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使他身处越来越深的危险。在小说里,詹姆斯并没有告诉读者这个秘密是什么,也没有说明男人所面临的危险,然而,秘密或危险像是变成了某种氛围或气息,用德勒兹的术语来说,它分子化了。伴随着这一切,女主角与发电报的男人也进入某种情感上的共谋关系,对她来说,这构成另外一种生活,一种强度性的、分子化的生活,它甚至并不与她和她未婚夫的生活形成竞争。如女主角曾向其未婚夫所暗示的,我们似乎看到两种人际关系、两种政治,一为宏观,二为微观。这两种政治与关系就阶级、性别甚至情感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女电报员与发电报的男人形成某种截然不同于婚姻关系的叠合。这是  “另一个自我”,“她确实害怕可能正在外面等着她的那另一个自我。他可能正等着呢,因为他就是那另一个自我,她害怕的,正是他”。最终,在詹姆斯的小说中,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女主角仍会嫁给她的未婚夫,发电报的男人仍会娶那个刚刚成为寡妇的女人。但实际上任何事都不再一样了,这是因为在无论是固定的还是柔韧的断片化的生活之后,我们的女主角最终达到了她的生命中的第三种线,这种逃逸线已经不能再容忍被切分,它引爆并消解了另外两条线。电报?人生?“最终说来,她了解得如此之多,以至她根本就不能再进行任何解读了。再也没有什么阴影的衬托使她能看得更清楚,只有刺眼的白光。” [8]
    在德勒兹看来,写作是对各种线的追逐,而它的目标正是那如“刺眼的白光”一样渗透于三种线、特别是逃逸线中的生命的力量。他借用劳伦斯的话指出:“文学的最高目标,正如劳伦斯所说,是 ‘离开,离开,逃脱,……穿越地平线,进入另一种生活。正是因此麦尔维尔才发现自己置身于太平洋之中。他确实已经穿越了地平线。’”[9]而离开、逃脱,正是对逃逸线的追逐;并且,“只有通过一条长长的、断裂的线,我们才能够发现新的世界”。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勒兹充分肯定了英美文学高于法国文学的优越性:“英美文学总是展现了这些断裂,总是塑造了这些创造了逃逸线的人物,总是通过一条逃逸线来进行创造。托马斯 ·哈代,麦尔维尔,史蒂文森,维吉尼亚·吴尔夫,托马斯 ·沃尔夫,劳伦斯,菲茨杰拉德,米勒,凯鲁亚克。”[10]举例来说,无论是《在路上》还是《达摩流浪者》,凯鲁亚克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逃离才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世界;同样,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无论是苔丝还是裘德,他们的生活正是被一条条逃逸线所贯穿,即使这逃逸的最终结果是个人的毁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