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新青年》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李宗刚 参加讨论

    注释: 
    [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8页。
    [2] 陈漱渝:《以共产主义者的姿态屹立在北京——鲁迅两次回北京片段》,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著:《鲁迅在北京》(2),1978年未刊本,第201页。
    [3]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2页。
    [4] 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271页。
    [5] 钱玄同:《附录二 寄陈独秀》,《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6] 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7] 钱玄同:《附录一 钱玄同原书》,《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6-47页。
    [8] 钱玄同:《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师大月刊》1936年30期。
    [9]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现代生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0] 许寿裳:《怀亡友鲁迅》,《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11] 许寿裳:《回忆鲁迅》,《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1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页。
    [13]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14]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1-82页。
    [15]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页。
    [16]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8页。
    [17] 胡适:《短篇小说第一集·译者自序》,《胡适全集》(第4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0页。
    [1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8年第4号。
    [19] 蔡元培:《记鲁迅先生轶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先生纪念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79年,第1页。
    [20] 夏丏尊:《鲁迅翁杂忆》,《文学》1936年11月第7卷第5期。柳亚子等著:《高山仰止——社会名流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2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418页。
    [22]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9页。
    [23] 鲁迅:《热风·四十》,《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2页。
    [24] 陈漱渝:《鲁迅与通俗教育研究会》,《山东师院学报》1977年第5期。
    [25] 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6] 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24日第7期。
    [27]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7页。
    [28] 1918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之反响》总标题下,发表了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的来信以及刘半农的复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双簧信”。胡适对刘半农的这种作法很不满意,认为“这种游戏文章,不是正人君子做的”,并且不许刘半农再编《新青年》,主张由他一人独编。沈尹默对胡适说:“你不要这样做,要么我们大家都不编,还是给独秀一个人编吧。”鲁迅和周作人对胡适这种态度也大加反对,他们对胡适说:“你来编,我们都不投稿。”详见薛绥之:《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刘半农和钱玄同》,《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29]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9页。
    [30] 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9页。
    [31] 茅盾:《读〈呐喊〉》,《茅盾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09页。
    [32] 周作人著,止庵校订:《鲁迅的故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33]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63页。
    [34] 鲁迅:《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5页。
    [35] 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14页。
    [36] 鲁迅:《希望》,《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8页。
    [37]陈燕谷等:《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