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刘勰“文德”论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 周兴陆 参加讨论

    二、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
    刘勰破除了“文人无行”论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德”观。不过,他的“文德”观不同于当时人纠缠于文人的行检,而是具有更为深广的内涵,其核心是“以成务为用”。
    刘勰所谓的“文章”,不只是诗歌辞赋,而是《序志》所谓“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的经邦纬国之文;同样,他所谓的“文人”,绝不是“务华弃实”的近代辞人,而是《程器》所谓“贵器用而兼文采”的“梓材之士”。因此,他非常重视文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实际才干。《程器》篇云:“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学文应该“达于政事”,文人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撰作文章应该服务于筹划军国大事,这就是“成务”。刘勰所论文章如诏、策、檄、移、章、表、奏、议等多是政治生活中的实用文体,因此他对于“成务”格外地重视。刘勰的“成务”观念表现在对各类文体的要求之中。如《谐讔》论述“谐”与“讔”这两种看似俚俗的文体,他也强调有益时用,“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他赞美优旃、优孟之谲辞饰说“抑止昏暴”,发挥了讽诫的意义。《书记》篇泛论谱、籍、簿、录等各种笔札杂名,这些文体是一般文学论著所不涉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刘勰说它们“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议对》篇所论的是讨论朝廷政务的文体,作者可以各执异见,但一定要达政体、明治道,做到“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能发挥“熔世”“拯俗”的功能,而不能迂阔地舞笔弄文,不切实际地高谈阔论。刘勰感慨说:“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议对》)既练达于政事又善于作文的通才,是很急需、很难得的。这可以与《程器》篇的“梓材”论相互参照。刘勰还列举了孔融等“不达于政事”作反面典型。孔融任北海相时,“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但“论事考实,难可悉行”。(11)刘勰在《诏策》篇里说:“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批评孔融不达于治体,不能成务。《明诗》篇批评东晋的玄言诗人“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程器》篇谓司马相如、扬雄等“有文无质”,没有实际的才干,只能写些“劝百讽一”的辞赋,“所以终处乎下位”。可见刘勰论人,重点是处理现实政治事务的识见和才能。在重视娱情的南朝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的这个主张显得尤为卓异。
    也许有人会说,六朝时期“文人”身份意识的独立,正是说明当时“纯文学”观念的生长,刘勰如此强调文人的“达政”才能,是一种倒退。我认为,历史不能如此抽象地看,应该联系刘勰的身世和时代来作评论。
    晋宋嬗代以后,出自素族的武人刘裕掌握了政权,统治阶级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传统的世族大姓如琅琊王氏、阳夏谢氏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辅弼刘裕建立江山的武人家族迅速崛起。刘勰曾祖辈刘穆之(刘秀之的从叔)在刘裕举义后不久即投奔受署,辅弼刘裕成就大业;伯祖刘秀之在宋文帝、武帝时也屡建军功。在刘宋时期,东莞刘氏凭借军功跻身于朝廷,可谓之“强宗”,不同于东晋时期的传统士族。一朝天子一朝臣。东莞刘氏在刘宋一朝颇为显赫,然到萧齐时陡然衰落,如穆之、秀之叔侄在刘宋时先后为丹阳尹;刘秀之被征为左仆射,卒后赠侍中、司空,权贵盛矣!到了刘秀之的孙子刘俊时,《宋书·刘秀之传》曰“齐受禅,国除”,(12)不再承袭爵位了。同样,刘勰的父亲刘尚曾做过越骑校尉,秩二千石,官位不低;但刘勰年幼时父亲去世了,萧齐代宋时,他约十四五岁,失去袭爵的机会而“家贫”。他笃志好学,试图干禄从政,立身扬名。刘勰重视“成务”“达于政事”的实际才干,与他的这种出身是有关系的。他的祖上就是凭借务实的军功起家的,不同于传统士族的世袭。
    刘勰重视文人的“成务”才能,是对魏晋以来士族政治、士人主宰文坛的状况的抨击。魏晋时期,随着士、庶分化,士族掌握政权,“平流进取,坐至公卿”,(13)在道德文化上表现出优越感,位居高官显职,而轻视庶务,缺乏实际的治才。王戎曾官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徒,阿衡朝政,但据《晋书》本传,他“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沉,户调门选而已”。(14)孙绰诔刘惔云“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15)准确地概括了东晋上层士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占据要职,却不理事务。正如干宝所概括的,“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16)晋代孱弱不竞,未尝不由于此。《明诗》篇抨击东晋玄言诗人“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记之谈”,批判态度与干宝是一致的。士人的“虚弱病”延续到南朝,而且当时的文士也染上这种习气。如刘宋时善于作诗的袁粲,“爱好虚远,虽位任隆重,不以事务经怀”(李延寿704);与刘勰同时的张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17)当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掌握在这些“文人”手上,其前途可想而知了。
    齐、梁时也有文士因不达于政事,仅仅以善于辞章自居,而遭到嘲戏和贬抑。如《颜氏家训·文章》载:“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颜之推247)留心文藻、颇工诗咏的刘逖被嘲戏为只是“须臾之玩”,他自比作“春华”,点缀而已。在《文心雕龙》撰成后不久的大同五年,梁武帝曾经对庾肩吾说:“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李延寿1848)文学之士不善于吏事,似乎是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的看法。联系这样的社会背景再来看刘勰重视文人的“成务”才能,具有讽时救世的用意,同时“君子藏器,待时而动”云云,也是激励文人练就才干,以在政治中获得机会,施展才能,提高地位。今人往往惑于现代的“纯文学”理论,对于刘勰的这层用意,或漠然不见,或予以批评,认为他重政治、轻文学,显得保守。这不能不说是埋没了刘勰的苦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