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鲁迅影像及他者想象性建构(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 李宗刚 参加讨论

    
    ①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②鲁迅:《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2页。
    ③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3页。
    ④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许寿裳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⑤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100页。
    ⑥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29页。
    ⑦“若”字在原刊中为“差”,在收入《海外回响》一书中,则误排为“若”。原文见《作家(上海)》第2卷第2期,1936年11月15日。
    ⑧马珏:《初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⑨吴耕民:《回忆七十年前的母校》,柳亚子等著:《高山仰止——社会名流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6页。
    ⑩“木瓜之役”本身也与服饰有着极大的关联。新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夏震武于1909年10月上任,他一上任,便要整治校事,首当其冲的便是装束。他认为,这是大清国的学校,当然要穿大清国的正装。所有的教师都要依照旧制,要戴红缨帽,硬领的满清制服,开衩袍,衬衫,外褂,高底缎靴。这说明,服饰在清末民初的确具有政治的、文化的意义。详见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46页。
    (11)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41页。
    (12)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47页。
    (13)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56页。
    (14)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161页。
    (15)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197页。
    (16)周令飞主编、赵瑜撰文:《鲁迅影像故事》,第212页。
    (17)孙伏园:《忆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18)孙伏园:《忆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60-61页。
    (19)王志之:《鲁迅印象记——鲁迅在北平》,孙伏园、许钦文等著:《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20)王志之:《鲁迅印象记——鲁迅在北平》,孙伏园、许钦文等著:《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第19页。
    (21)丁玲:《鲁迅先生于我》,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76页。
    (22)草明:《五十年祭》,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16页。
    (23)王任叔:《我和鲁迅的关涉》,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29页。
    (24)以群:《忆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43页。
    (25)内山完造:《鲁迅先生》,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115页。
    (26)史沫特莱:《忆鲁迅》,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3-4页。
    (27)长与善郎:《会见鲁迅的夜晚》,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36-37页。
    (28)鲁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全集》第6卷,第382页。
    (29)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13页。
    (30)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39页。
    (31)姚克:《最初和最后的一面——悼念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48页。
    (32)曙天女士:《日记片段》,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6页。
    (33)史沫特莱:《追念鲁迅》,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15页。
    (34)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78页。
    (35)鹿地亘:《鲁迅访问记》,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80页。
    (36)鹿地亘:《鲁迅访问记》,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81页。
    (37)史沫特莱:《忆鲁迅》,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8页。
    (38)马珏:《初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8页。
    (39)王志之:《鲁迅印象记——鲁迅在北平》,孙伏园、许钦文等著:《鲁迅先生二三事——前期弟子忆鲁迅》,第14页。
    (40)草明:《五十年祭》,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16页。
    (41)姚克:《最初和最后的一面——悼念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48页。
    (42)姚克:《最初和最后的一面——悼念鲁迅先生》,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48页。
    (43)鲁迅:《头发的故事》,《鲁迅全集》第1卷,第463页。
    (44)鲁迅:《风波》,《鲁迅全集》第1卷,第471页。
    (45)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第2页。
    (46)吴耕民:《治学漫谈》,浙江日报编辑部编:《学人谈治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2页。
    (47)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5页。
    (48)鲁迅:《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全集》第6卷,第189页。
    (49)《通俗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报告书》。参阅孙瑛:《鲁迅在教育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51页。
    (50)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512页。
    (51)周南:《〈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及相关问题》,《东岳论丛》2014年第8期。
    (52)严薇青:《回忆在北大二院听鲁迅先生的讲演》,《鲁迅在北京(二)》,山东师院聊城分院(内部刊印本),1978年,第209页。
    (53)在原刊发的文献中,此处的“意义”是“疑义”。在本文所引用的《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一书中,则把“疑义”误排为“意义”。
    (54)郑伯奇:《鲁迅先生的演讲》,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义化名人忆鲁迅》,第24页。
    (55)原胜:《紧邻鲁迅先生》,史沫特莱等著:《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第52页。
    (56)许寿裳:《鲁迅的生活》,许寿裳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第81页。
    (57)白薇:《我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感想》,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10页。
    (58)吴似鸿:《关于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萧红、俞芳等著:《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女性笔下的鲁迅》,第157-158页。
    (59)欧阳山:《南中国文学会及其他》,钟敬文、林语堂等著:《永在的温情——文化名人忆鲁迅》,第34-35页。
    (60)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7-418页。
    (61)瞿秋白:《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6-527页。
    (62)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63)毛泽东:《论鲁迅》,《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6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