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1915,1(1). [2]郭预衡.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3). [3]孙晨.试论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文学研究,1986,(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5. [5]张厚载.我对于改良戏剧的意见[N].晨报,1919-01-07. [6]周作人中国戏剧的三条路[J].东方杂志,1924,21(2). [7]张鑫.重审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上的旧戏论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 [8]《新青年》之新宣言[J].新青年,1923,(1). [9]李大钊.青春[J].新青年,1916,2(1). [10]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5). [11]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4(6). [12]邝郑洪.20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J].文学评论,2008,(5). [13]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J].新青年,1920,8(5). [14]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M].鲁奇,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03. [15]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63. [16]陈伯达.再论新启蒙运动[J].认识月刊,1937,(创刊号).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2. [18]闻继宁.胡适儒学观述评[J].学术月刊,1996,(2). [19]鲁迅.随感录三十六[J].新青年,1918,5(5). [20]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1919,6(1). [21]王桂妹.被“个性时代”淹没的“个性”——论陈衡哲新诗创作与五四精神的共振与异动[J].武汉大学学报,2010,(1). [22]胡适.编辑后记[J].独立评论,1935,3(142). [23]社告[J].新青年,1915,1(1). [24]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89. [26]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N].每周评论,1916-06-08. [27]鲁迅.随感录四十六[J].新青年,1919,6(2). [28]陈斯华.《新青年》杂志刊载文学作品数量分析表[J].东岳论丛,2003,24(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