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扭曲的时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业已失去制度支撑的士大夫传统,尤其是易代之际的遗民传统。1937年"七七事变"后,滞留在北平的知识人,他们的历史处境比改朝换代要复杂得多,所以他们沿袭的遗民姿态、遗民话语,包括"遗民"这个概念本身都有重新界定的必要。"遗民"不仅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身份,它还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为易代之际——或自以为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人提供了一整套话语资源及可效法的行为模式。之所以启用"遗民"这一"背时"的概念,意在追问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势力范围以外,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以及已丧失政治合法性的遗民传统,对沦陷时期知识人的政治选择、道义坚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沦陷北平的文化地层(1937—1945)》(项目编号:14YJC751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易代同时与遗民拟态——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伦理境遇(1937—1945) (责任编辑:admin) |